唐献陵
唐献陵为李渊(公元566—公元635)和太穆皇后的陵寝,位于渭北高原上的徐木原(今陕西三原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唐朝称之为万寿原。唐献陵“封内二十里”,地跨今三原县、富平两县,南距唐长安城约50千米,是关中十八唐帝陵中距离京城最近的帝陵之一。唐献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径东西150米,南北120米,夯筑城恒,四面分别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门。朱雀门外设神道,长575米。
唐献陵现余八棱蹲兽顶华表1对、独角犀牛1对等大型石刻。唐献陵四门现存六件石虎,南门现存东侧石虎,西门两只石虎,置立于石座,腿均残,北门现存西侧石虎,腿已断,东门地面可见北侧石虎,仅露出背部,南侧石虎完全掩埋于地下,南神道地面现存石刻为东侧石柱和西侧石柱底座。1959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将神道东侧犀牛及南门西侧石虎移置馆中,其余皆在原址。
唐献陵在关中唐十八陵序列中处于首位。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献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7月成立献陵文管所。2001年6月25日,献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24日,包含明献陵在内的关中十八唐帝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基本概况
唐献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西,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 公元566—公元635)的陵寝。是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渊驾崩,葬于献陵。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献陵修建之初没有陵邑,分为内外二城,规模宏大壮观。内城四门各有石虎一对,南门外矗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和石犀,献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径东西150米,南北120米,两周王陵的周围分布有67座皇亲重臣陪葬墓,宛如众星棒月,将献陵衬托得十分壮观。该陵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复斗形,长宽约100米,高13米,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前饰有大型华表、石犀,特别是石虎、石犀,体态雄建、沉毅、昂扬,除其中一石犀、石虎已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室外,其它均保留在墓前。
历史沿革
唐贞观九年五月六日(635年6月25日),李渊病危,他在遗言中说:“殡葬之后,皇帝应在别处临朝掌管军国大事。丧服的轻重,完全按照汉朝的制度,日夜守丧。园陵的修建,务必节俭。”
同日,李渊在长安太安宫的垂拱前殿驾崩,享年七十岁。庙号高祖,谥号太武皇帝。
十月庚寅日(635年12月12日),李世民安葬高祖于献陵,太穆皇后祔葬。
唐贞元十四年(798年),李适以崔损充修八陵使,对因年久失修和动乱毁坏的八座帝陵进行重建,其中在献陵等5座陵区之内分别修造宫殿378间。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起的数年间,献陵等多数唐陵地宫被温韬聚众盗掘一空。
后唐时期(923年—936年),李存勖曾下诏表示修奉列陵寝,并采取了一定措施,但国祚短暂,难以有效实行。
北宋初年,赵匡胤曾几次下诏,对被盗关中十八唐帝陵进行了新置“帝服”“棺椁”的礼仪性衣冠重葬,封填了盗洞,为献陵等6座唐陵设置了数目不等的陵户,在献、昭、景等陵区修建了陵庙。同时,绿化唐陵,禁止樵采。
明朝前期,明献陵曾是被明确规定必须定期祭祀的4座唐代帝陵之一,并沿袭在陵区禁采樵,设陵户的传统做法。至明中叶,华县地震以后,自然和人为的侵害,使献陵日益显现残破。
清代乾隆,陕西巡抚毕沅曾在此立“唐高祖献陵”碑石1通,是为献陵最早建立的保护标志,现仍竖立陵前。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日本人足立喜六在西安市任教习期间,曾调查过包括献陵在内的6座关中十八唐帝陵,是已发现最早的献陵遗迹平面图和少量文字描述。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曾数次对明献陵做过一定程度的调查,大体掌握了献陵现存遗址的存留状况。
文物遗存
唐献陵石虎献陵四门现存6件石虎,南门现存东侧石虎,该石虎也是两周王陵内现存最为完整的1件;西门两只石虎被永和村十组的农家宅院分隔南北,石虎均置立于石座旁边,腿均已断;北门现存西侧石虎,置于石座北部,腿已断;东门地面可见北侧石虎,仅露出背部,南侧石虎完全掩埋于地下。南神道地面现存石刻为东侧华表和西侧华表底座,经清理出土西侧天府石犀和西侧华表柱身。献陵还有2件石刻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1件为神道东侧犀牛,1件为南门西侧石虎。
建筑格局
陵园现状
综述
唐献陵献陵坐北朝南,可分为三个功能区:两周王陵(或称“上宫”、“司马院”)以及神道为主体建制,其西南部塬下设置下宫区,陵园东北部为陪葬区。
陵冢
陵冢位于陵园中部偏东,其封土为夯筑长方覆斗形,保存完好,其上遍植松柏,郁郁葱葱。底边东西长139米,南北宽110米;顶部东西长30米,南北宽10米,冢高19米。
神墙遗址
陵园以一周土质夯筑城垣体现封域,是为神墙。平面呈方形,东西长467米,南北长470米,墙基宽2—2.5米。从有关迹象判断,当年神墙之上为覆瓦结构,墙面以白灰朱彩修饰,墙下有砖铺散水。墙垣四面中部各辟一门,称为神门,南神门之外设神道,长575米。当年足立喜六曾见过的门阙遗迹早已夷为平地。
角楼遗址
神墙四隅还有角楼设置,西南和东北角尚存残迹。角楼为夯土外包砖结构,砖表面亦以白灰朱彩装饰。
下宫遗址
下宫,或称寝宫,是供陵主灵魂饮食起居生活之地,同时也是宫人、官吏留守居住兼及远道赴祭之人上陵备礼的处所。位于两周王陵西南2.5公里之唐村北100米处的塬下。李适时修造的数百间房屋,北宋新修唐高祖庙都在此处。下宫建筑已成废墟,现存面积仅12000平方米。
其他建筑遗址
陵园内,还有2处献殿或称(寝殿)建筑遗迹,分别在南神门之内和北神门之内。
陪葬墓葬
献陵陪葬墓现确定为93座,这些墓葬的特征是规模较大,外围有围沟,墓葬有长斜坡墓道和数量不等的天井、过洞,例如房陵公主墓。其中28座保留有封土,其中有诸王墓16座,河间郡王李孝恭墓、襄邑王李神符墓、清河王李诞墓、韩王李元嘉墓、彭王李元则墓、道王李元庆墓、李从善李元懿墓、虢王李凤墓、酆王李元亨墓、徐王李元礼墓、滕王李元婴墓、邓王李元裕墓、鲁王李灵夔墓、霍王李元轨墓、江王李元祥墓、密王李元晓墓。太妃墓1座,即楚国太妃万氏墓。公主墓1座,即馆陶公主墓。大臣墓6座,为太原市总管张纶墓、荣国公樊兴墓、平原郡公张楷墓、谭国公丘和墓、巢国公钱九陇墓、刑部尚书刘德威墓,刑部尚书沈叔安墓。
陵墓建造
唐朝的四座堆土陵中其他三座都位于晚唐,李渊的陵墓如此建造是因为经济现状不允许大兴土木,献陵的石刻较多的维持了前朝的特点,工艺粗糙简单,面貌凶悍,体积较大,石人刻功虽然比较精密但是艺术价值一般,石兽仿制南北朝的貔貅麒麟等,不失威严,但师傅手艺一般,看上去明显的东施效颦,但是献陵的石刻有其新颖的东西,例如非洲鸵鸟的形象,鸵鸟是隋末唐初由大食人从非洲东海岸介绍入我国的,能在不长的时间里吸收这一外来文化体现在艺术中,可见唐初艺术的发展,献陵鸵鸟浮雕现存两座,一尊已经残破不全,另一只羽毛丰满,腿部短小,脖子也不是很粗撞,翅膀比较结实,与现代的鸵鸟不太相同,这是符合遗传学规律和关于鸵鸟起源进化的论断的 献陵现存石碑一座,没有了龟,由于李世民时期曾赏赐前朝谋臣武将及亲戚的死者墓地在献陵陪葬,故可考的陪葬墓就有40座左右,分布于陵冢的周围 献陵的毁坏较为严重,多数石刻仅存残迹,应此难以想象初始的样子。
陵墓形状
明献陵坐北向南,地面建筑378间,墓道呈覆斗形,陵高31米,长宽均为100米,陵台为覆斗形,位于两周王陵中部偏东,底边东西长139米,南北长110米,顶部东西长30米,南北长10米,高19米。关于献陵的营建规划,唐太宗曾下诏有司讨论,决定按东汉光武帝原陵高六丈的规模营建。现存高度与记载大体一致。内城四面有门,门内各有一对石虎,把守四门,眼神机敏,四肢健劲,南门外 300 米,有一对石犀,又约 100 米处,有一对石华表。整个石刻品类极简,但雕刻艺术价值很高,浑厚质朴,造型刚毅,健壮粗犷,豁达昂扬。如华表座上浮雕的龙和顶上圆雕的狻猊,用笔十分简洁,赋形又极为生动。圆雕的虎、犀,形体高大,用写实的手法镌刻出食肉目的形象,粗壮的躯体,简练的线条,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装饰,既刻画出兽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爱,这是关中十八唐帝陵石雕艺术的代表和精品。
陪葬墓穴
献陵附近还有不少初唐功臣贵戚陪葬冢,共有67墓。史载有楚国太妃万氏、馆陶公主、河间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诞、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道王元庆、郑王元懿、王元风、邦王元亨、徐王元礼、滕王元婴、邓王元裕、鲁王元、霍王元轨、江王元密、江王元祥、密王元晓、并州总管张纶、荣国公樊兴、平原郡公张楷、谭国公丘和、巢国公钱九陇、刑部尚书刘德茂,刑部尚书沈叔安。已发掘或有墓碑者,计有李凤、李神通、李孝同、臧怀恪、樊世兴等30多座。这些陪葬陵,把明献陵衬托得异常壮观。献陵2000年被国家宣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措施
1956年8月6日,献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包含献陵在内的关中十八唐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4月24日,包含献陵在内的唐代帝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1年10月12日,包含献陵在内的唐代帝陵(含顺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主要景点
陵寝依照东汉帝陵规格修筑而成,四周柏树森森,封土为陵,陵台呈覆斗形,高21米,墓顶东西30米,南北10米。神道上南端看到的石柱、石虎各一个保存尚好。墓前的石碑是后来立得,据看墓的文保员说,原先的石碑80年代在一次黑云翻滚下大冰雹中损毁。另外在陵墓周边还发现了损坏遗弃的碑座和石刻文物。
献陵石刻
献陵石刻浑厚质朴,健壮豪放,造形刚毅沉稳,气宇轩昂。四门的石虎硕大威武,高近2米,眼神机敏,四肢强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御道的两端有一对体形高大的天府石犀。南门外立有8米高的华表,上蹲兽,下雕盘龙,八棱形的柱体刻满了花纹,显得庄严肃穆。献陵石刻具有浓郁的初唐艺术风格,是研究唐朝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交通信息
在西安城东客运站或咸阳长途汽车乘开往三原县、富平、阎良区的客车,在三原、富平、阎良等县换乘开往徐木乡的小巴或打车前往。
参考资料
唐昭陵.数字唐陵.2024-03-08
唐代帝陵.陕西省图书馆.2024-03-08
探访唐帝陵,从“历史活化石”中了解大唐开国的传奇故事.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3-08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4-08-16
国家文物局关于将西汉帝陵、唐帝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函 .国家文物局.2024-08-16
唐献陵石犀 沉默千年的守护者.西部网(陕西新闻网).2024-08-16
陵园石刻 .国家艺术基金.2024-08-16
唐献陵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覆斗型,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寝!.百家号.2024-08-16
唐献陵.遗产数据库.2024-08-16
唐朝-陵墓-大唐帝陵.百家号.2024-09-20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 .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