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宛敏灏

宛敏灏

宛敏(1906-1994),字书城,号晚晴,庐江县城关镇(今庐城镇)人,著名词学家。幼年在国学与诗词写作方面打下基础,后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生平经历

1921年赴合肥市,考入安徽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28年,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与省立二中合并为省立六中,即今合肥市第一中学)。1925年6月间,“五”惨案发生后,主编《淝水怒潮》,该刊经常发表针砭时弊、唤起民众的重要文章。毕业后在庐江县立第一女子完全小学(今庐江县城关小学)任教员、校长。1929年,应省立第一实验小学(其前身历经尚志两等小学堂、省立第一模范小学,后改称天柱阁小学,抗战后并入现在的高琦小学)之聘赴安庆市。时安徽大学新任校长王星拱罗致教师,阵容甚盛,遂决定就近于安庆边求学边教课,考入安徽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师从姚永朴(仲实)、陈朝爵(慎登)、周岸登(癸叔)、李大防(范之)等,于1934年以该系第一名毕业。

毕业后,宛敏灏先生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1940年创办,原址在今江津区白沙镇新桥,1946年迁入重庆市九龙坡区黄坪,建国后与西南大学合并为西南师范学院,即今西南师范大学)、省立安徽学院(1940年创办,建国后并入安徽师范学院,即今安徽师范大学)、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新中国建立后,任安徽大学(校址在芜湖市,1954年,安徽大学本部改名为安徽师范学院;1958年安徽大学在合肥市重建,恢复招生)文艺系、安徽师范学院(即今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1958年,安徽师范学院的中文、历史两系的学生和大部分教师及外语科的全部师生迁往合肥,与合肥师专合并,成立合肥师范学院;1970年,合肥师范学院撤消,大部分系(科)迁回安徽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兼系、科主任、副教务长等职。“文革”后任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曾任安徽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安徽分会理事、安徽省文联委员、中国韵文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安徽省诗词学会顾问、巢湖市诗词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汉语大词典》编委、《词学》编委。

宛敏灏先生致力于词学研究近七十年,与夏承焘唐圭璋同为当代词坛元老,惟方面较狭,故不及前者声誉之隆。早年治二晏词,中晚年专力于皖籍词人研究。其所著《二晏及其词》(商务印书馆1935年),夏承焘先生序云︰“二晏词情意管渺,非如苏、辛、姜、史之易求归趣”,此书“于其奥义微旨,爬梳无遗”,“运思之密”,非“时下聊尔人所能为”。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为爱国词人张孝祥作评传,唐圭璋先生称许其“正史籍之讹,纠方志之谬,显微阐幽,激励忠义。其有功词苑,良非浅鲜”(《张于湖评传》唐序)。

晚年出版《词学概论》(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87年)。《词学概论》是宛敏灏先生的力作,该书由其词学讲义剪裁补缀而成,对词之体制、词调之由来与繁衍、词之章法与句法、音律的择腔与择律、词谱的编订及其用途、词韵的创始及其发展、词话的产生和内容等诸多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是一本系统了解词学的有益读物。2009年,中华书局将其作为“诗词常识名家谈”系列丛书中的一种重新出版。另有《张孝祥词笺校》(黄山书社1994年)、《安徽两宋词人述评》、《黄山记游》等著作以及《为吴潜辩诬》、《吴潜年谱》等多篇重要文章。

宛敏灏先生擅长诗词,其词不入传统宗派,纯以诗法为之,明快清新,自成体格。其短调浑成流畅,圆转如珠,看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实则锤炼无痕,盎然味厚,游黄山诸作尤传诵一时。慢词亦不为艰涩晦僻之体,多取平顺畅达之调。如《高阳台》、《望海潮》、《满江红》、《满庭芳》、《水调歌头》等,题材常写时事以发抒怀抱,笔力豪壮而不粗率,意境新颖而不浅俗。虽未到一流大家地步,亦不失为名手。所作旧体诗词,十年动乱中散失尽,幸存者结集为《晚晴轩诗词选》。曾与同事张涤华祖保泉出过诗词合集《麓三松集》。2009年,安徽省诗词学会编选的《安徽当代诗词选》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录有宛敏灏的多首词作。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为“文革”后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由宛敏灏先生主持,偕刘学锴余恕诚二人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唐宋文学方向),每届招收一至二人,且须等上届毕业,始招收下届。故自1978年至1991年,仅招收五届共八名研究生:周啸天汤华泉(1978);邓小军丁放(1982);沈文凡、周家群(1985);彭国忠(1987);彭万隆(1989)。除周家群后从事摄影专业外,余子均在高校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并均有出色的成就。宛先生晚年,对于诸弟子寄以殷切期望,八十一岁赋《庆春泽》下阕云︰ “兴来细数平生事︰笑小时了了,长愧翩翩。却得英才,桃郁李争妍,看明朝昼永于湖,花压栏干。”尽管安徽师大同仁皆惋惜宛先生招授研究生太少,首届研究生周啸天曾有“两弟三师事太奢”(《赭山行》三首真一)之叹,但亦可见宛先生、刘先生取材之严。

诗词欣赏

菩萨蛮

见难恒别伤鸿燕,燕难伤别恒难见。风雨泣山空,空山泣雨风。梦余悲老凤,凤老悲余梦,断肠话西窗,窗西话断肠。

(此词为全部音节在后句逐一倒装,形成音韵上的对称,有回环往复之致。)

唐多令

谁系木兰舟,溪井井处留?六年前,曾此清游,犹记惊心风雨夜,涛怒吼,石奔流。小立断桥头,凉飕人袂柔。喜重来,押浪中洲,最是晚凉天宇净,亭阁外,月如钩。

(宛敏灏先生在游览黄山小补桥后所作,该桥位于紫云峰“大好河山”石刻南边的桃花溪上,连接温泉与古祥符寺。)

鹧鸪天

海燕归来岁有期,蓬山一去渺无期。年年陌上花开日,故国同归不可期。追往事,梦佳期,只今谁共话襟期?落霞孤骛江天远,此恨绵绵未绝期!

(这首悼亡词,用的是独木桥体,六个期字,包藏了宛敏灏先生对爱侣的无限情意!虽不如元稹苏轼贺铸悼亡大作,亦属难得。)

抗战胜利交通梗阻感赋

(1945秋白沙镇

小镇争传复九州,欲归无计转增愁。

杞忧未解天倾虑,国事依然肉食谋。

流落黎民江上望,升腾鸡犬太空游。

一樽且买他乡醉,俯仰人间浩荡秋。

嘉定外岗访李秀成手植黄杨

英雄事业话凄凉,天国河山浸夕阳。

大厦独支凭赤胆,将军一去剩黄杨

百年罕见繁枝茂,众口流传战果煌。

几度沧桑遗泽在,是非留与后人详。

忆东川白沙旧寓

驴溪曲处小山楼,风雨新桥几度秋。

龙眼枝低零晓露,箭滩声急泻奔流。

滋兰种蕙空陈迹,落月流萤动客愁。

西望大巴山脉如梦寐,梦中无计到重庆市

论文目录

方岳与《秋崖词》 《学风》六卷二期。1936、3

词人周紫芝吴潜兄弟 《学风》七卷一期,1937年1月

于湖先生张孝祥 《学风》七卷二期,1937年2月

相山居士王之道 《学风》七卷三期,1937年3月

二晏及其词 《学风》四卷二至六期,1934年3—7月

晏殊年谱 《安徽大学月刊》一卷六期,1934年4月

胡舜陟父子及汪晫祖孙 《学风》六卷三期,1936年5月

休歙十词人 《学风》六卷四期,1936年6月

二汪二朱及王炎 《学风》六卷七、八期,1936年11月

张孝祥世系里贯考辨 《安徽师院学报》1957年第1期

张孝祥世系、里贯考辨 《安徽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2期

关于“八百里分麾下胔” 《语文教学》1957年第5期

关于词的基本知识 《语文教学》1957年第8期

从敦煌曲子词和《花间集》谈词的发展 《语文教学》1957年第9期

北宋两位承先启后的词人——张先贺铸 《语文教学1957年第10期

南宋两种不同的闻风——慷慨愤世和感喟哀时 《语文教学》1957年第11期

从词的备课说到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1957年第12期

读毛主席词五首 《语文教学》1958年10月号

张孝祥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第2期

略谈词的章法 《语文教学》1959年第11期

抗金词人王之道安徽日报》1961年4月6日

张孝祥和他的《于湖词》 《合肥师院学报》1962年第1期

吴潜年谱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3年第1期

关于词人张孝祥一二事 《艺谭》1980年第2期

谈词话 《安徽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张孝祥怀念弃妇词考释 《安徽师大学报》 1988年2期

张孝祥年谱 《词学》第二、三辑

张孝祥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文艺论丛》第十三辑,1979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