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印度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印地字:वृहद भारत),简称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谷文明,指历史上在饮食、书写、信仰等文化主要受到印度文化影响的地区,包括今日的巴基斯坦国、印度国、孟加拉国、中国的西藏自治区、缅甸国、泰国、老挝柬埔寨国,使用印度系字母(元音附标字母),信仰以印度教和佛教为主,人群包括印度人、达罗毗荼人、缅甸人、高棉人和泰人,但部分地区如巴基斯坦国和孟加拉国被阿拉伯化。

基本解释

指历史上在饮食、书写、信仰等文化主要受到印度文化影响的地区。

详细解释

印度文化圈主要位于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后者包括:缅甸、老挝、泰国和柬埔寨。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在回教传入以前同样深受印度文化影响。另外还包括了几个印度洋岛屿国家、阿富汗和中原地区西南的西藏自治区云贵高原等非汉族聚居的地区。同样位于东南亚的越南,云贵地区和广西壮族自治的壮族布依族白族地区,部分属于印度文化圈。地区内总人口达18亿。这些地区具有相似的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体系、建筑、音乐、宗教信仰(印度教小乘佛教)等。

梵文

梵语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和拉丁语一样,梵语已成为了一种属于学术和宗教性质的专门语言。

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仪节而丝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它被认为是梵天的语言。

早期的梵语并没有一定的文字来表达,曾经用过的文字包括婆罗米文、卢文、多文、悉昙体等。到了十二世纪,天城体为梵语的位置才被确立。

在中国唐朝时期,悉昙体传至中国,后传至日本。一同将佛教的咒语(日本称为真言)传至中日两国,而写咒语的文字多为悉昙体,所以中日两还流通着已经不用的悉昙体,作为表达梵言的文字。

在中国宋代时期,宋、辽、大理流行着城体的梵字,并且东传至韩国

兰札体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尼泊尔,并且随着中国清朝统治阶层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流行与中国汉地。西藏同时还使用着另外一种梵文字体叫做瓦德体,是兰札体的无头化。

藏文、蒙文、托忒蒙文、满文、锡伯文都有利用各自的文字体系对梵语的转写法。

近代,欧美学者发明了罗马字母的梵文转写。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之一(另一派别是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释使用巴利语,故又称巴利佛教。也有人称为南方佛教,因为这一系统的佛教,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兰卡,再传到东北南亚,这些地区都在印度之南。如就所属部派来,凡是信仰上座部佛法及皈依教团的,都可称为南传佛教或南传佛教,如盛行云南省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印度教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 教。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所谓“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而且有很多思想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不谋而合。如“梵我一如”与“天人合一”的等。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