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君璧

黄君璧

黄君璧(1898年11月12日—1991年10月29日),本名韫之,原名允瑄,号君翁,室名白云堂,祖籍广东南海,出生于广东广州,中国国画家、教育家。

黄君璧自幼受父熏陶,见纸即画,14岁入书塾。1914年,黄君璧考入广东公学;1918年,他毕业后,任教于广州培正中学,并继续师从李瑶屏学习绘画。1922年,黄君璧获得了广东省第一届美术展览金牌奖,并进入楚庭美术院研究西画。1936年以前,黄君璧创作以临摹古人遗迹为主,先后出版《仿古人物山水花鸟画集》《湖庄清夏图》《骆山清远图》等作品。1949年,他赴台湾应聘并担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系主任,大力增加教学设置,加强师资队伍。黄君璧去台湾后,他除创作《柏溪小隐》《饮马长城》等怀旧作品外,还创作了《阿里山云海》《横贯公路写生》《太鲁阁道中》等。

黄君璧经常赴欧美各国讲学,举行画展。1960年,黄君璧获得巴西最高美术机构--巴西国家美术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68年8月,他又获得美国圣若望大学的金质奖章。他去加、美边境观看尼亚加拉瀑布,为中国水墨画开启了新篇章,创作出《衣瓜索瀑布》《怒涛龙声》《山水四联屏》等作品。1974年,他的作品《罗浮图》长卷,集其一生之学养与才智和技法,堪称晚年之代表作。

黄君璧先后任教于广州美术专门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校,讲授国画、写生等课。他人品高尚,思想开阔,国画功底深厚,善于创新,教学中循循善诱,诲人不倦。1991年,黄君璧因肺炎逝世,享年95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黄君璧1898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广州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祖籍是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的西樵镇。黄君璧的家族从祖上便经商,祖父、父母都喜欢古董字画,而且收藏甚丰,因此,黄君璧从小就有接触和浏览古董字画的机会,他父亲黄仰苟是个读书人,也是个儒商,在广州经营一家百货商店,同时因喜爱丹青,雅好收藏,网罗了不少珍稀的古董字画,因此黄君璧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影响,见字即画。黄君璧的叔叔和表哥也都喜欢绘画,年幼的黄君璧经常静静地看着他们绘画,表现出了与其他小孩不同的兴趣和天分。4岁时其父离世,黄君璧开始由伯父舅父照看,逐渐展露其绘画天赋。6岁时进入胡子晋私塾学习,读四书五经的同时,也学习书画。

求学经历

1907年,10岁的黄君璧进入意养轩,由二伯父黄问涯亲自授课。过了两年,又请了易老师教学西洋画。1911年,14岁的黄君璧入了陈贯之私塾,在家另请冯子煜教授英文和数学。在此期间,黄君璧对绘画的兴趣有增无减,有空就画。1914年,17岁的黄君璧考进广东公学,在广东公学求学期间,仍然痴迷于绘画;当时在广东公学有一位美术老师李瑶屏,教授西洋画和国画,他就开始跟着李瑶屏学习中国画。李瑶屏见黄君璧喜爱绘画,便教他素描、水彩画和西洋画的技巧,这是黄君璧正式走上绘画之路的起点。其间,长兄黄少范也时常指导和鼓励黄君壁绘画,使黄君的绘画在此期间得到了飞快的进步。李瑶屏悉心指导黄君壁研习国画,直至黄君璧从广东公学毕业。李瑶屏的教学方式以临古、临稿为中心,其在传统中吸取借鉴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到了黄君璧,为黄君璧早年临摹古画巨作打下伏笔,为其后传统中创新的风格奠定了基础。

1919年,黄君璧从广东公学毕业,并接受李瑶屏的建议弃了去美国留学的打算,安心留在广州,跟李瑶屏潜心研习国画。1922年,广东省举行第一届美展,黄君璧送了一幅山水画参选并获得了最优奖;为了能使自己的绘画水平有进一步提高,黄君璧再度进入表兄陈丘山所设的“楚庭美术院”深造,学习和研究西洋画,并结识画家张大千,成为毕生知己。

摹山范水

进入楚庭美术院后,黄君璧终日沉溺在古字画和与广州收藏大家的交往之中,在耳濡目染和收藏家的悉心指导下,黄君璧产生了一个强烈临摹古画的愿望,他临摹了宋、元、明、清各代赫赫有名的画家如李唐、王蒙、沈周、石溪、石涛等人的画作超过了三百张之多。

1923年,黄君璧从楚庭画院结业,李瑶屏介绍他到广州培正中学教画,从此,他有了正式的职业和社交圈子,正式开启他的艺术教育之路,提倡经典古画临摹,并主张“中西并重”的教育观。同年,他在广州市首办个人画展,并与李瑶屏黄般若等人组织以弘扬中国画传统为宗旨的“癸亥合作画社”。黄君璧在这段时期格外忙碌起来,除了教学、临画、淘宝与收藏家们聚会,还积极参与癸亥合作画社的联展、观摩交流活动,很快成了画社的中坚力量。

1926年8月,黄君璧与邓芬同赴上海,先后认识了黄宾虹、郑午昌、易大庵、马公愚、邓秋枚等知名的书画家。黄君璧在上海期间曾仿多幅古人名画,其中有张伯雨的《山居图》、黄子久的《幽居图》、梅道人的《沧江帆影图》、黄鹤山樵的《溪山深秀图》、石溪上人的《秋山觅句图》、石涛和尚的《秋山图》、白石翁的《踏雪寻梅图》、沈石田的《残夜小楼图》、文衡山的《松山论古图》、唐六如的《仕女图》、陈老莲的《梅石图》、董玄宰的《溪山雨意图》、王烟客的《秋山叠翠图》、王园照的《清溪一曲图》、王石谷的《秋溪问道图》、吴渔山的《溪山东西合图》、新罗山人的《丹山白凤图》《鸭洛图》、金冬心的《说法图》等,并将以上《蕉叶黄鹏图》20幅仿古画集册成书-《黄君璧仿古画集第一集》,由神州国光社出版,画集封面的题书人是易大庵。1926年冬,黄君璧、罗觉原、李尚铭等14人在香港举办了“中华古书画展”,展出作品670幅。

1927年,黄君璧从上海回到广州,并升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国画系教务主任,与徐悲鸿订交;同年,已经成为了轮流主持国画研究会工作的常务委员之一。1928年,黄君璧与国画研究会同人卢子枢、黄般若、张谷雏、李研山等组成“榆社”。1929年4月,他的作品入选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一次美术展览。1931年8月,国画研究会画人李研山出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聘请黄君璧、赵浩公等人为教授,同时黄君璧成为市立美术学校成立的国画研究会市美分会的顾问。1933年2月,广州市第一次画展在越秀山举行,黄君璧在国画研究会的组织下参展。1934年,他携弟子林建同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派赴日本考察艺术教育,归来后,即在广州、香港举行画展。

1936年,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换了校长,由于新任的校长不重视国画,黄君璧以“旨趣见解不同”索性辞职,赋闲在家;同年,黄君璧的《国画与写生》一文在《美术》刊物上刊登,对于中国画的写生和临墓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同年,他赴华中、华北等地写生,其创作进入写生期;之后,他担任南京中山文化馆研究员。

名作频出

1937年4月,黄君与张大千、方介堪、于非闇、谢稚柳五人被聘为在南京开幕的第二届全国美展的美展审查委员。5月,黄君壁与张大千、方介堪、于非闇、谢稚柳五人同游雁荡山,并在杭州一寺院合作一幅《雁荡山色图》。之后,黄君璧随着国民政府由南京撤退到汉口,由汉口乘船西进重庆市,并被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聘为该校艺术系国画教授。在任期间,创作了《嘉陵八景》名画,并与徐悲鸿、张大千等画家交往。

1937年后,随着他乘船溯江入蜀,开始了大量的江河峰峦的写生创作,进入了“师法自然”的时期。在这个写生创作阶段,黄君璧得以将在古代名画中学到的绘画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对真实的名川大河的描绘之中,创作出既有传统中国画技法,又有鲜明个性风格的黄氏山水画。在“师法自然”的绘画过程中,黄君璧以画作“不着迹象”作为他吸收古法的最终目标和境界。他将临仿古人画作所积累的经验用于描绘面前的山水云雾时,能够超然于物象之外而成画,将眼前的具象和意念中的美景融为一体,给画作赋予了“想象之境界”“自然之心灵”。

1937年冬,黄君璧与郎静山、杨子毅等人同游青城、乐山和峨眉,写尽各山胜景。次年,黄君璧入川后画出新作《嘉陵江八景图》和《渝州十二景》,这两幅作品所带来的全新的风景描述看,除却了黄君璧仿古画作中的文人逸气,使他的山水画从仿古走进现实,从临墓走向写生。《渝州十二景》表现了蜀地嘉陵江沿岸迤逦峭拔的景致和长江三峡险峻雄伟之象,黄君璧以行万里路来消化临摹古人作品的感受和经验,实现了他在绘画艺术生涯中的历史性的转变和第一次飞跃。这批新作,先后在重庆、成都展出,使四川的民众第一次认识了从京城来的山水画家黄君璧和他的画。1939年夏,黄君璧两度与张大千同游四川峨眉,《峨山途中》便是黄君壁峨眉、青城归后的一个代表作。

1941年,黄君璧兼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及国画组主任,并被教育部聘为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美术展览会国画组审查委员。同年,黄君璧在江边买了一套公寓,梁寒操为它取名“碧绿轩”。1942年,黄君壁母亲李德贤在广州逝世。不能为母亲送终的黄君璧,将“碧绿轩”改名为“白云堂”,以表示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黄君璧去台湾后,他的寓所也沿用了“白云堂”的堂号。

1943年,黄君璧接受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的邀请到华山游历。一个多月以后,黄君璧带着厚厚的画稿回来。不久,黄君璧的巨作《华岳图》《华岳弈棋亭》相继问世。《华岳图》用勾线和晕染的技法,将云安插在树丛、山腰瀑布、群峰之间,使华山凸显得更加挺拔、巍峨、险要,犹如仙境。与《华岳图》构思严谨、技法工整细腻相比,《华岳弈棋亭》则无论构图和绘制都显得轻松和潇洒,整幅画面都是用湿润的笔墨挥洒而成,但也不失云海、峻岭、苍松的磅磷气概。

自1937年抗战开始的八年中,黄君璧先后涉足过的风景名胜计有青城峨眉、华山、广元、终南、石林等,还以这些名胜为题材创作的画作先后举办了六次画展。黄君璧移居台湾的初期,思乡的情愫时时袭上心头,令他挥之不去:岭南的青山叠翠、江准的桃花烟雨、巴蜀的名川大河随着他的笔墨展现于画面,并以诗跋表述心迹。如1956年的《巫峡云峰》,1963年的《饮马长城》,1967年的《峨眉卧龙庵》,1968年的《嘉陵江畔》以及《策杖寻幽》《夔门》《千里景绣图》《青绿山水图》《月夜泛舟图》《松涛帆影图》都是极其秀美撼人的山水佳作,凝聚着他心底的思乡情结,这思乡情结直到他的晚年也丝毫未减。当他在80岁高龄之后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时,他的作品《西樵山居图》《黄山一角》《湘江帆影》无不流露出他对家乡对内地的深深眷恋,这些画作便是黄君璧向世人展示的视觉的“思乡曲”。

薪火相传

1948年,黄君璧刚返回广州,就跟梁寒操到台北;之后,依然专职教学生绘画,并担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名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其间还兼职过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评审委员专家,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点查委员。他担任艺术系主任后,更是把培养艺术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事业。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台湾地区的美术教育,尤其是国画教育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他通过拓展美术专业的教师团队,努力改善其办学环境和条件,扩建教室,添加了一些教学设施,让美术系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准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教学理念方面,黄君璧首先坚持和遵循了台湾师范大学的“培养优良师资,研究高深学术”办学宗旨,以中国优秀传统绘画方法与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为主要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品质、宽广的艺术视野、适应时代的创新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黄君璧坚持中西结合的原则,既设置了优秀的中国传统绘画课程,也设置了西方现代绘画课程,让学生既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技法,又能够运用西方现代绘画思想和技巧,可说是既能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同时要学生学画首先要学做人,做到“刻苦简约之习性与创造服务的精神”相统一,毕业离校后能够不断自我学习,培育他人。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他始终要求要以课堂教学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从1949年担任美术系主任,到1971年辞去美术系主任职务退休的32年间,共培养本科生30余界。

1955年,黄君璧前往日本访问,获得日本首届中华文艺奖金美术首奖。在东京大学考察时,黄君璧对该校美术教学使用的各种姿态的人体石膏像非常感兴趣,并请东京大学艺术系代为定制了七座人体石膏像运回了台北师范大学,为开设人体素描课程和学生学习人体素描打下了基础。黄君璧在教学工作之余,又成立艺术研究所,加强艺术创作的科学研究。此外,他还创办业余大学教育,向社会广美术教育。在致力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教学的同时,他自己也招收国画门生,台湾地区许多文化名人都曾跟随黄君璧研习过国画,如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著名艺术史论家傅申、著名作家刘墉等。

1957年,黄君璧访问美国。次年,前往西欧以及东南亚各国考察美术。1960年,黄君璧获得巴西美术馆最高机构巴西国家美术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67年,因黄君璧70寿辰以及致力于发展国画50年,受赠“画坛宗师”匾。

1968年再度访美,获纽约圣诺望大学金质奖章。并于次年前往南非、巴西等国参观瀑布,回到中国台湾省后,举行了瀑布狮子特展。1969年春节,黄君展出作品70余幅描绘内地山水及台湾各地名胜的写生作品。

1969年2月25日,黄君应南非开普敦博物馆邀请前去访问,并参加约翰内斯堡美术馆为他举办的画展。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黄君璧多次到世界著名的维多利亚瀑布(VictoriaFalls)参观游览,甚至还乘坐小船,溯流而上,去探寻瀑布的源头当他的小船在大河里漫游时,曾见到鳄鱼与河马浮于水面游来游去,河岸上行走着大象、犀牛和野猪。大自然的壮观,为他带来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1969年4月25日,他前往巴西与阿根廷交界的伊瓜苏瀑布(IguassuFalls)景区;在黄君璧返回台湾之前,他执意绕道到美国、加拿大边境,去观赏被誉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尼亚加拉大瀑布(NiagaraFalls);回到台湾后,73岁的黄君璧在三个月之内,完成了对世界上最壮观的维多利亚瀑布、伊瓜苏瀑布和尼亚加拉大瀑布的观赏和写生。这一年的12月,在台北,黄君展出了60幅新作,其中绝大多数描绘的都是雄壮的瀑布,而且不少是巨作,如《维多利亚瀑布》是几近2米x4米的巨幅。

1971年,南朝鲜(今韩国)庆熙大学授予黄君璧最高荣誉大学奖章。1974年,77岁的黄君璧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创作了《罗浮图卷》巨作。同年10月,黄君璧在“国立历史博物馆”国家画廊举办了个人五十年创作回顾展,展出了黄君壁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画作精品三百幅,这批画作都是从各国爱好黄君璧作品的收藏家手里借来展览的。这三百幅画作包括了黄君壁早期、中期和近期的品,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画作在各个时期的特点、风格和变化,以及他在绘画上的艰辛努力的历程。

1979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中国现代画坛三杰作品展览”,黄君璧的画作和张大千、溥心畬的画作一起展出。并被中原地区内地的收藏界称为中国画坛“渡海三杰”。1979年5月至6月,黄君璧连访欧美12国,并举办画展、讲学和现场作画。

晚年经历

1980年,黄君璧创作的《仿石溪笔意图》是他晚年的佳作。这幅画古韵古色,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征与元素运用得如行云流水般娴熟自然。黄君璧1985年创作的《千山万壑》笔墨随性奔放,画面左侧地悬崖山石是传统的技法与右侧大瀑布新技术法完美结合。

黄君璧在内地和香港共留下六个儿女,无一子女能在台湾伴其左右。自内地改革开放允许亲属赴港探亲,黄君壁便每年都要赴香港多次。1987年,黄君璧九十岁生日,蒋夫人以一幅《墨竹图》为他祝寿。1989年春天,黄君璧因心脏病住院,病愈出院后。黄君璧自己很开心,并画了一幅《山水画》,意境深邃,构图巧妙,笔墨苍劲浑厚,如梦如幻,极为生动。次年9月,黄君璧又作了一幅1米X2米大小的画作《满载而归》。1991年9月,台北历史博物馆开展“黄君璧九五回顾展”,展出其九十五幅各时期画作,完整展现其长年创作历程。10月28日晚,黄君因肺炎入台北三军总医院救治。

因病逝世

1991年10月29日,黄君因肺炎引起并发症,遗然离世。

1991年10月30日,台湾艺术界成立了黄君璧先生治丧委员会,由黄少谷、陈立夫、李焕、蒋彦士、曾广顺、郭为藩、王惕吾等148人组成,孔德成、毛高文、秦孝仪、刘真等数百人参加了黄君壁出殡仪式,上百幅挽联赞誉着黄君壁的艺术成就贡献和人品。宋美龄挽联:“君璧先生千古”;黄少谷挽联:“声闻寰宇”;董世芳挽联:“艺林宗师”;蒋纬国挽联:“艺苑传人”;高信挽联:“道范常昭”;杨中挽联:“高山仰止”;陈鹤龄挽联:“名山藏卷千秋业,岭表画坛第一人”;刘先云挽联:“教泽流芳”;陈立夫挽联:“天地之灵气尽人笔端,使人百看不厌可谓真美矣”;谢鸿轩挽联:“清贤数八怪四王上溯元明妙墨网罗精鉴赏,泉路遇南张北薄畅谈风格白云舒卷有师承”;苏莹辉挽联:“山水创新猷奚止黄叶秋峦尽收眼底,西樵钟奇秀仰瞻素涛匹练直落堂前”;祁宗汉挽联:“德望重岭南彩笔生辉描画山水真妙谛,艺坛尊祭酒丹青争媚门墙桃李满人间”;郭燕桥挽联:“弘扬艺文于世界高名垂百代,启新美育在中华盛业足千秋”;周澄挽联:“春风桃李教泽广沾艺坛留宗范,丘壑烟云丹青不朽四海仰大师”;傅佑武挽联:“白云飞瀑垂永范,黛壑苍松万世师”;刘真挽联:“四十年深交厚谊教界树人怀旧德,三千里白云沧海画坛垂范仰高风”;郑善禧挽联:“画坛宗师名重国际云瀑笔墨永留后法”;王熙元挽联:“笔端丘壑腕底烟云山水画风垂世范,学苑春风讲坛时雨丹青教泽溉良材”;丁首群和张慧生挽联:“化雨春风六十载桃李满门艺坛群奉仰师表,锦绣河山五千年腕底尽收宗范长留照云天”。

个人生活

黄君璧于1924年在广州娶了第一任夫人吴丽琼。由于吴丽琼不能生育,黄君璧接连又娶了两位太太—冯淑珍和吴慕德。此后,二太太冯淑珍为黄君璧生了一女黄汉琼,
一儿黄功棪;三太太吴慕德为黄君璧生了两儿黄功森、黄功伟和两女黄佩琼、黄少琼。1969年,大太太吴丽琼去世。长子黄功森,在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读毕业后在佛山市政府农业委员会任职。小儿子黄功伟曾任广州市东山区口腔医院院。大女儿黄佩琼在抗美援朝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后在辽宁省营口市当工程师,还兼任营口市政协委员和市侨联理事。小女儿黄少琼自医学院毕业后从医,任广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吴慕德于2001年在广州离世。

20世纪50年代,二太太冯淑珍带着黄君的两个孩子黄功棪和黄汉琼从广州迁居香港,并最终与黄君璧取得了联系,在香港得以与经常赴港小住的黄君壁团聚。

黄君璧于1948年赴台湾时在广州的三位夫人都没带去,他带去的是南京中央大学年轻貌美的褚飞月。褚飞月也是黄君璧第四位夫人。在台湾期间,褚飞月受不了当时的清贫枯燥的生活,选择赴美投靠亲友。黄君璧十分钟爱褚飞月,为此曾数度奔赴美国。褚飞月执意不归,最终黄君璧只有痛苦地接受了分手的结局。

1959年,黄君璧和荣羡余结婚了。结婚数年,他们收养了养女黄宝慧,后又改名黄安霞、黄安娜、黄湘詅。之后,黄宝慧在黄君璧的熏陶和指点下,也学会了画画,令黄君璧夫妇感到欣慰。对于以绘画为终身事业的黄君璧来说,毕竟也算是后继有人了,黄君璧后继有人不仅是黄湘詅,还有一个是在内地广州的孙子一一黄海鸥。黄海鸥是黄君璧小儿子黄功伟之子,遗传了黄君璧血脉,从小爱画,擅长的也是国画中的山水。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绘画作品

资料来源:

作品集刊

参考资料:

专业论著

作画特点

临古仿古

黄君璧的作画特点注重临摹,强调写生,要求创造。黄君璧处于中国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国有志之士为救中国,引进西方思想。黄君璧则有幸接触国新式教育,并在学画之初便为素描和水彩作基础,同时熟知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和光影法。但是在其学习中国画后,并没有被西方的绘画手法所局限,转而结合中西方的绘画方式的特点,吸取各方优点,在后期变法为特殊的“云水法”。

摹古时期,黄君璧的绘画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为山水画居多,题材以生活类或寄寓性为主,并且多为水墨画作,极其讲究构图以及笔墨意蕴;其二为人物画皆以五代十国人物造型为临摹对象,线描多高古游丝描或兰叶描;其三为花鸟画临摹清朝画家,如新罗山县人等粗犷有力。

师法传统

到达重庆后,黄君璧开始游览四川的名山大川,也考察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加深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社会生活、艺术绘画的深刻理解。

通过在长江上航行和四川游览所见,黄君璧完成了一系列山水画作,这就是《嘉陵江八景图》和《渝州十二景》。这些画作是黄君璧艺术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跨越,从作品内容上看,表现了祖国的瑰丽风光,呈现出生机勃勃、奋勇向前、不甘屈服的气象。这些山水画作把丰富的写生内容与深厚的传统技法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种苍苍茫茫、烟云飞瀑、生机勃勃的格调,与青少年时期临古阶段那种拘谨工整、刻意技法程式化的作品大相径庭了。

《渝州十二景》是以嘉陵江一带的雄伟山崖为主体画面,以嘉陵江水为呼应,配以云气、松树等物象,展现了巴蜀山水的雄奇壮丽。这十二幅作品的名字分别是《渝江拉纤》《嘉陵一隅》《群峰耸翠》《松山飞瀑》《柳溪停棹》《松下小筑》《云影泉声》《松上远眺》《岩下渔舟》《碧岭山居》《峡中帆影》《秋山红叶》等。这些画作以写生为基础,融合传统笔墨技法,使画面处处流淌着“师法自然”的盎然生机,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黄君璧1940年创作的《嘉陵江写生》,在构图上,这幅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层次分明。近景的坡岸、巨石清晰明了;中景描绘的是纤夫在岸边奋力拉船的场景,突出了绘画的主题,表达了逆水行舟、不畏艰难的时代精神;远景是江对岸斜坡,树林与林中的房舍依稀可见,山峰云气缥缈如仙境,嘉陵江的秀美瑰丽跃然纸上。作品用笔果断,浓、淡墨结合,使画面更为润泽;在着色上,赭石为主调,江边的山石略施三绿色,衬托出了画面的立体感。用烘染法表现出,云气蒸腾的效果。这幅画作清秀温润,意境幽深。

这个时期,黄君璧凭借“行万里路”,积累了丰富的写生资料,再结合其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底,完成了从“临古仿古”到“师法自然”的完美转变,实现了他艺术生涯中的第一次飞跃。

创新观念

黄君璧到达台湾后,在创作以大陆山水为内容的作品同时,不断考察台湾地区的风光特点。在新的环境影响下,他的山水画里出现了大海的景象,出现了海浪惊涛的水法,出现了海洋影响下的云海描绘,出现了台湾秀丽风光,出现了台湾横贯公路的风采,如《阿里山云海》《月夜松涛》《横贯公路写生》《松涛拍岸》《惊涛拍岸》等作品。描绘内容的不同,也给他的山水画创作带来了技法的变化与创新。

黄君璧1951年的作品《阿里山云海》这幅画在构图上把变化的云海作为主景,而以往山水画中经常作为主景的山峰、树木则成为了云的衬托。以平远的视角,用有笔洪染法,云海的一团团云朵拥挤在一起,一种恢弘的气势展现在了画面之中。静观此画,对天地苍茫的敬畏之感就会油然而生。此画是以接近自然的描绘,表现了阿里山地区实景云海的千变万化。这种山水画的表现方法是来源于黄君璧对阿里山风光的仔细观察和切身感受。

《月夜松涛》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黄君璧把浪涛、礁石、岸边松树等物象加以独到的组合,展示出了台湾独特的海岸风光。除了这幅《月夜松涛》,黄君璧先生创作了多幅取名为《惊涛拍岸》的画作,还有许多类似名称的作品,如《松崖听涛》《松迎新潮》《浪涛》等。在这些与大海相关的画作中,他以浪涛、礁石、岸边的松树加以独到的组合,展示出了台湾独特的海岸风光。在这些山水画中,石与松是他擅长内容,而浪涛则是新的题材内容,这也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与开拓。

中西并重

1969年,黄君璧游览世界三大瀑布(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北美洲的尼亚加拉瀑布和南美洲的伊瓜苏瀑布),被大瀑布气势恢宏、雷霆万钧之势所震撼,也产生了新的山水画创作灵感。他开始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瀑布的描绘技法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在前期独创“倒人字形”瀑布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畚箕形”“抖笔形”描绘具有动感大瀑布的新技法。他创作了大量表现世界三大瀑布的山水画,每个大瀑布的画作都形成了一个系列。如《尼亚加拉瀑布》《维多利亚瀑布》《伊瓜索瀑布》《雷鸣》《飞瀑雷鸣》《飞瀑横空》《飞沫凌空》等。这些作品描绘的大瀑布都是气势如虹,撼人心魄。这些震撼人心的山水画引起了强烈反响,震惊了世界。

这个阶段,黄君璧的山水画创作笔法有了明显的变化,从以前的善用中锋改变为使用中侧锋结合;在用墨上也有了很大变化,近景开始使用焦墨,中景则比较淡,远景进一步虚淡,画面极具层次感,又显示出了水汽变化万千。黄君璧通过自己的对世界风光的仔细观察,结合新的绘画技法,以其超凡的才华把中国山水画艺术与世界风光进行了完美融合。实现了他艺术生涯中的又一次飞跃。

教学思想

教育思想

黄君璧先后任教于广州美术专门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校,讲授国画、写生等课。他人品高尚,思想开阔,国画功底深厚,善于创新,教学中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黄君璧在民国十八年时(1929)曾与李瑶屏等人组成了“六榕”国画研究会,并确定了“由传统而创新”的绘画教学宗旨。这一主张与当时岭南派的“国画现代化”的教学原则有所不同,更多体现的是黄君璧对山水画古法研习方面的重视。黄君璧曾在关于其自身绘画修养历程的撰述《画人应有修养》一文中,将其中国画学习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师承时期、师法自然时期和熟能生巧时期。

思想形成

师承时期

首先是师承时期,这一时期奠定了黄君璧绘画观念形成的基础,并从中可以看出其“重视古法”这一理念的部分来由。黄君璧的家庭环境使之从小就得到了丰富的品画读画、接触古代绘画经典的机会,这种“文人化教育与典藏积累”的熏陶模式与后来对黄君璧绘画风格造成影响力量之一的“四王”非常相似,并且都逐步培养出了被熏陶者的一种民族文化意识,即自觉地沿袭传承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个性。

后来在家人的鼓励下,少年黄君璧更多地接触绘画实践,并于十六岁时考上广东工学美术科,接受了科班出身的、极力倡导复兴中国画艺的国画家李瑶屏的绘画授课。之后,在杨先生的引荐下持续接触了更多的古代绘画经典,不懈地在细品细读的基础上进行大量临摹,尤其是四王、吴历、恽寿平和石涛、髠残等,之所以选择这些画家的作品作为研习的重点,除了他们自身各有集大成之水准之外,也因其风格与黄君璧个人儒雅、宽厚、低调的性格相合。

师法自然时期

接下来则是师法自然时期。其实“师法自然”“写生”是一项长期贯穿于黄君璧艺术生涯中的活动,在这一时期中,社会与自然环境对黄君璧美术学习和教育理念的形成有重大的推进性影响。

这一时期主要有三个重点,即国画研究会的建立、广结艺友和游历写生,其中,“写生”开始逐步在黄君璧的绘画创作理念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这是建立在已经有大量临古基础上的写生实践。而后来黄君璧在黄宾虹的建议下开始写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突破自身原先意识到的“无自己面貌”的山水画局限,这时,经过长期古典作品临摹积累的他便又比岭南派一方在“古今结合”(而非“中西结合”,但也不排斥西洋画技法)上多走了一步,个人绘画风格也由之前相对拘谨的细致古雅开始转向充满自然生气和浑厚磅礴。

这种临摹与写生相结合以及“临古而不泥古,写生而不拘于实境”的方式,在后来黄君璧在各美术学校任教时,亦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其教学方法之中,便明确包含了“亲身示范”“分发画稿,供学生临摹”“批改作业,详细讲解”“要求学生练习写生”“鼓励学生创新风格”这五个步骤,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熟能生巧时期

熟能生巧时期,是黄君璧绘画生涯的高峰阶段,也就是从他五十多岁在台湾开始任教时开始。这时的黄君璧不论是在技法造诣上,或是主题题材上,皆已然是自成一格。然而其自幼而来的真性情一直未变,温和、宽厚,稳健,充实,一如其生平境遇和绘画之特点。

教学思路

在黄君璧的美术教育观念中,从具体的教学思路上看,“由传统走向创新”是占据着核心地位的,他重视临摹,亦重视写生,也不排斥西洋画理法,但坚持以临摹作为一切的基础,先熟知古人笔墨和传统技法之妙处,再将其他元素之长融入水墨创作之中,融会贯通,达到其意义上的真正的创新;而从宏观的体系体制上看,“开办画展”“设立专门课程”“建立相关美术教育推广机构”等都是其从大处着手的具有普及型意义的思路。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黄君璧身体力行,提倡因材施教,在写生过程中强化艺术创新观念。在教育理念上,黄君璧早年深入学习过西画,在教学中多提倡“洋为中用”,劝勉学西画的同时要学中国画,学中国画的也要接触西画。只有相互借鉴、巧为融合,才能创作出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教育管理

在美术教育管理上,黄君璧延聘师资求贤若渴,“黄教授担任系主任时网罗中国画、书法、篆刻、漆画、素描、油画、水彩各领域最好的老师,不但请出当时在台湾最好的国画家,如溥心畬和金勤伯老师等,又特别亲自登门拜访邀请画家林玉山老师等来师大美术系担任教授,因此当时教授阵容十分坚强。”黄君璧以海乃百川的宽阔胸怀,把全台湾最优秀的美术教师汇聚于师大,同时吸引优秀的青年学子报考师大,培育了数千名优秀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工作者。台师大美术系的国画艺术从创办伊始就是优势专业,作为系主任的黄教授把国画课程分别为山水、花鸟、人物、畜兽四项,同时兼顾工笔和写意两种风格。在课程教学安排上,1-2年级是基本课程,3-4年级是创作课程,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稳步提高。

教学过程

在白云堂的中国水墨画教学过程中,黄君璧提倡先临摹宋元明清的名家名作,领悟古代山水画精髓后,再外出写生并探索个人创新之路。黄君璧在教学中习惯亲笔示范和倡导写生相结合,具体教学过程如下:“其一,亲笔示范笔法及完成作品,其二,分发画稿由学生回家临摹。其三,批改学生作业并当场讲解。其四,讲解写生重点,要求学生写生。其五,鼓励学生创新,完成作品。”黄君璧的上述五步教学法,贯穿他半个世纪的水墨画教学中,黄氏培养门下弟子数千,对当代台湾画坛人才培养影响深远。

人物影响

国画创作

黄君璧的山水画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山水画既继承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又有突出的创新性。他创造了描绘壮观云海的“有笔烘染云法”,创造了描绘动感大瀑布景色的“倒人字形”“畚箕形”“抖笔形”新技法,促进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在台湾,他积极投身美术教育事业,为弘扬中国绘画传统做出了不懈努力。他以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形式表现世界风光,并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传播中国画艺术,均获得成功,产生了重要影响。黄君璧的三大瀑布,既表现了三大瀑布自然奇观中各具特点的形貌,又将中国水墨画表现自然奇观的范围和能力作了开拓性的延伸和提升,反映出了水墨画的时代特色。

1969-1987年的近二十年间,黄君璧创作了一批在中国山水绘画史中前所未有的、令人震撼的、充满现代感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画水墨技法的《瀑布图》,将本属于写实的世界三大瀑布的景象,显像于中国写意画的传统技法之中,实现了他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突破、创新,实现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一个历史性的飞跃。这不仅是黄君璧本人的艺术发展走向的高峰,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于中国传统山水画向现代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建树,这无疑也是他对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突破性的历史性贡献。

培养人才

从1927一1936年间,广州的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江村师范学校、教忠中学纷纷慕请黄君璧执教。他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任绘画教师兼教务主任一职长达十年之久,培养了众多美术绘画人才,颇有建树。黄君璧的得意弟子多留校(台师大)执教,如胡念祖、罗芳、汪明贤、程代勒等教授。

在学校教育范畴之外,黄君璧还在白云堂开馆收徒,黄氏在收授弟子时“有教无类”,既有雅好书画的社会名流,也有各行各业的艺术爱好者。20世纪50年代,宋美龄女士的书画受益于黄君璧的悉心指教,土耳其大使艾杜夫人亦拜师黄君璧学习书画。当代台湾画坛的许多知名学者和画家,如傅申、黄光男、刘墉等都受教于黄君璧。许多文艺青年如张颖橞、郭琴舫等都得到黄君璧的教诲和提携。黄君璧晚年还在香港的寓所开设白云堂广收门徒,杰出者有彭蕙清、关天颖等弟子,并于1990年12月在香港举办“白云堂旅港弟子画展”。继承黄君璧衣钵者当属其女黄湘詅(曾用名黄安霞等),从小受父辈耳濡目染,尤擅山水和花鸟(熊猫)系列,近年黄氏艺术在两岸三地的展览交流,多由黄湘詅主持的“黄君璧文化艺术协会”推动,这对黄君璧书画艺术及美术教育的文化传播功不可没。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动荡不安,经济拮据,人心不稳,前途未卜,但黄君璧坚守艺术传统,开创了台湾师大的艺术教育,延续了他在内地时期的美育生涯。这种薪火相传的教学努力在台湾开辟了中国传统水墨画教育的新纪元,培养了大批的中国画画家、美术教育人才和中国画爱好者,为中国水墨画在台湾的生根、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历史性和决定性的贡献。

慈善捐赠

黄君璧具有佛缘和佛心,热衷于公益和慈善活动。1955年,他获颁第一届中华文艺奖,所得奖金20万元,他全数捐给师大美术学系当奖学金。1959年夏,台湾中南部闹水灾,黄君壁适时地发动学生,举办救灾画展,募得15万元,悉数拿来赈灾。1987年,他又发动要为一此贫病无依的人筹募一笔公益金,于是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夜以继日地赶写成一百幅字画,并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举行义展,将义卖得款500多万元购买了12部救护车,分赠给孤儿院及老人院使用。

1989年,黄君璧91岁了,虽然他健康情形已经不太好了,但他仍然执意在香港举办一次绘画义展。这回一共募得港币200多万元,提供给东华三院作为救济贫病的基金。

作品保护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其代表作不准出境。

人物评价

黄君璧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艺术和教学,1948年渡海到台湾后,长达22年主持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一手擎起台湾美术教育的旗帜,全力推行国立艺专(今中国美院前身)的教学体系和传统。这在台湾回归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性影响,成为民族正义和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他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画的历史变化,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国新闻网评)

黄君璧的国画造诣极深,蜚声中外。作为传统派的艺术家,他“与古为徒”、宗于传统,同时又勇于借鉴西画,并善于将传统的山水黄君璧-苍翠云岩情趣与西画风景写生的意趣相结合。(青岛书画家协会评)

黄君璧是一位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重要画家。他的山水画创作以云水见长,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黄君璧的山水画题材丰富,有表现幽静山水风光的作品、有描绘雄伟山峰的作品、有描绘云海壮观景象的作品、有表现气势震撼的大瀑布景色作品等。他的山水画具有卓越的笔墨追求和生动的云水气息,画面意境深远,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画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具有气韵生动与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是内容不断拓展与视野不断开阔相结合的发展艺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黄君璧山水画创作研究评)

纵观一代国画大师黄君璧的艺术生涯,其一生坚持自己的绘画理念,坚持创作,坚持修身养性之道,虽“境遇太顺”和个人天性可能使得他的创作缺乏了一些“逆流而上”的桀骜强韧之气和后劲,但他的个人精神已经在自己毕生的创作之中得到了完满的演绎。但是,已经在绘画创作和教学中做到贯通古今的他,出于固有的理念,在“西”这一方面大多的着重点只是放在体制体系的学习上,对于西方的具体技法没有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在教育方式上也有较为单一遵循师传教育方式、“自我循环”的倾向,缺乏彻底的、颠覆性的创见和革新。(中国民族美术评)

当时俊气超人杰。(张大千 评)

在20世纪两岸文化变迁过程中,黄君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黄君璧首先是一位美术教育家,他从教70余年桃李不言,成就了黄氏“传承经典、调和中西、有教无类,兼容并包”的美术教育思想。黄君璧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从早年坚守传统临摹经典,到中年外事造化写生创作,再到晚年云瀑创新自成一家,终成中国台湾地区一代画坛宗师,对中国台湾地区20世纪艺术发展史的进程影响深远。(艺术百家评)

黄君璧自幼酷爱丹青,善于思考,勤于作画,国画功底深厚,融入西方画法,走遍海内外名山大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万卷画,堪称画坛巨擘,一代宗师。他人品高尚,思想开阔,国画功底深厚,善于创新,教学中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东南大学校史文化网评)

黄君璧赴台之前,作画师法石溪而苍浑有生气,是他一生中艺术的最成熟期,他离开大陆初到台湾时,尚能保持这一特色但不久他的画又变了但却没有变好,他的优点没有继续发展,而他的不足之处却更加明显了。苍浑渐变为浑烂,同时渐渐恢复了早年的粗疏,苍莽气少了,富贵气多了。岭南派的实笔过多,他一直没有克服光,赴台之后的一段时间,实笔加强了,虚灵化境更少了,这就使绘画中最可贵的苍莽之气减少了。总结黄君璧一生的绘画,早年粗疏而有刚硬气,也有朝气,稍后则清润而雅致,再后则苍浑而有生气,苍莽而有神韵。再后则浑而烂,富贵浓丽,再后则粗疏沉闷,再后则昏隋暮气,笔弱墨烂。(国画家评)

黄君璧的一生,都在为国画的发展而不竭探索。作为著名的国画大师,其画技高妙融西法,有人这么评价: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作品最为出色,结构谨严,取山川云水之生意,所作大瀑布汹涌奔腾,气势撼人;“白云”和“飞瀑”是运用最多的题材,其“白云瀑布”之绝妙,有“一代宗师”美誉。也有人专论其写瀑画云:早期所画瀑布以线条为主,作画不特意打稿,但线条流畅,一气呵成;中期的瀑布多呈涌动状,听似有声;画云则云随风动。黄君璧性格真朴自然,冲和恬淡,从不炒作自己。在台湾,他曾是宋美龄的绘画老师,但从不对人讲,过了很多年,才被世人知道。他一生乐善好施,秉承能帮就帮的信念。(红岩春秋评)

吾友黄君璧幼耽绘事,长益精进,虽籍隶广东,而豪无岭南派习气、其人豪爽俊迈,有河朔气象。所作山水从龚半千之厚重,泽以石之古雅,和以石涛之奇肆,酌以田叔石田之挺拔,而上追之黄鹤山樵之繁密,不懈而及于古。近几年来已取董巨之秀润、李范之峻峭、荆关之雄伟阔大于一炉而冶之,其得于古人者如此其博且高,久且深。(俞剑华评)

黄君璧开创师大系统的艺术教育,不仅延续了他在大陆时期的教育生涯,而且这种传薪续火的努力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中,面对日据时代背景下的艺文空间,使中国传统水墨在台湾这个被殖民者称为“福尔摩沙”的土地上得以立根和拓展,并以此驱散了笼罩在台湾上空的日本文化的阴霾,为代表中国文化的传统水墨的立足和发展透露出晴空和艳阳。(书画世界评)

黄君璧创新了云水的表现技法,丰富了传统关于云水画法的表现手段。这种改变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黄君璧以写生为基础,以真实反映对象为目的,以创新画法为己任,而做出的大胆而有成效的新尝试。其二是黄君璧以焦点透视为视角,以明暗晕染法为手段,以中西结合为特色,来寻找突破传统画法的路径。无疑,黄君璧对云水法的探索是成功的。(收藏家评)

黄君璧善画山水,传统功底深厚,他画的山水,笔墨氰氯、气势雄壮工笔仕女花鸟则清新秀逸。(收藏家评)

综观黄君璧一生的作品,早年因为临墓古画较多,属于奠定笔墨基础的阶段,固然可以用“能品”来形容,但到了中年之后,黄君璧经过了山川游历,飞瀑烟云的熏陶,逐渐将古画中的精髓,转化为求新、求变、气象万千的神来之笔,已经不能再用其自谦的“能品”来定位了。(鲁大铮评)

后世纪念

黄君璧文化艺术协会

2008年3月,台北成立了专门的艺术研究机构--黄君璧文化艺术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发扬和研究黄君璧的书画艺术,提高中国画艺术的国际地位,促进两岸及世界各地文化艺术交流,提高人民文化艺术素养,举办各类艺术文化活动。在这一协会的推动下,台湾地区的黄君璧国画艺术研究更加专业和繁荣。

台湾地区出版的研究黄君璧绘画艺术的重要著作有:1987年台北市立美术馆的《黄君璧绘画风格及其影响》,作者分别是黄光男、郑纯音、王素峰,这部专著对黄君璧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影响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1991年艺术家出版社(台北)的《黄君璧的艺术生涯》,作者是杨隆生,这部著作从序言到后记共有30个章节,对黄君璧的艺术经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

同时,台湾地区的美术杂志也不断刊登研究介绍他作品的栏目和文章,如台湾地区著名的美术类杂志《大观》2010年第12期就以《云瀑空灵•黄君璧专辑》为题,专门介绍研究黄君璧的绘画作品与美术教育思想。这期杂志的主要文章有蒲欣慧的《云瀑空灵•鹤骨松姿--黄君璧艺事生涯中的人事与轶事》,李思洁的《云瀑空灵•临古求新--黄君璧作品中临古及写生技法的融合》,范梅君的《云瀑空灵•艺市新宠--黄君璧画作市场价格整理》等。这些文章既有对黄君璧绘画艺术特点的深入研究,也有对他艺术生涯的介绍和对其作品市场行情价值的分析。

黄君璧纪念馆

黄君璧祖籍是佛山南海西樵镇禄舟村,而且黄君璧纪念馆就在大名鼎鼎的黄飞鸿纪念馆附近。

黄君璧奖学金

2011年12月12日,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和台北市黄君璧文化艺术协会会长黄君壁的女儿黄湘詅在浙江杭州签署了“黄君璧奖学金”。该奖学金主要面向国画书法的实践和理论教学,不仅针对学生,也嘉奖指导教师。据黄湘詅介绍,其父黄君璧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艺术和教学,在国立艺专任教授、系主任时,便对国立艺专的中国书画艺术教学的传统有了系统的研究。她表示,正是父亲与这所学校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感情,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情与自信,是其决定与中国美院共同发起成立“黄君璧奖学金”的原因。她希望籍此奖励对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创作、研究、传播有贡献的青年学生和他们的指导教师,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扬光大而努力。 2015年,为表彰奖励对黄君璧文化艺术具有相关研究的学生,设立“理论奖”。

重要纪念展出

1991年9月28日至11月5日,“黄君璧九五回顾展”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展览展出了黄君璧各时期的画作95幅,完整地展现了这位国画大师的创作历程。2007年6月,"白云飞瀑——纪念黄君璧诞展110周年艺术展”在深圳市关山月纪念揭幕,这是黄君璧的画作第一次横跨两岸“落叶归根”。此后,在黄湘诊的努力下,又先后在北京、西安、南京、宜兴、杭州、上海等地成功举办了“黄君璧画展”或“黄君璧黄湘诊父女联展”。2009年,黄湘诊携黄君璧八十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白云怀古国一黄君璧画展》。

2010年在西安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的“白云横翠岭一一黄君璧画展”,展出黄君璧一生最精华的作品72幅。台湾政要连战、宋楚瑜、吴伯雄、郝柏村等为画展题词。2015年4月29日至5月23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黄君璧文化艺术协会共同主办的“渡海白云贯古今——黄君璧书画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展出了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黄君璧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同时还展出了张大千等名家为黄君璧刻制的印章及照片等诸多史料,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于更好地解读黄君璧及其时代的艺术生态、艺术成就还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2018年9月28日,由佛山市博物馆联合黄君璧文化艺术协会共同主办、佛山市图书馆及南都全媒体协办的“白云双甲故乡情——黄君璧黄湘詅父女作品联展”在佛山市图书馆开幕。

其他纪念

2009年,两届世界杰出华人奖获得者、著名收藏家、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顾问、黄君璧弟子赵泰来继任“黄君璧艺术研究会”筹备委员会会长,并慷慨出资以运作正式成立“黄君璧艺术研究会”、为黄君璧拍摄电视专题片、撰写出版黄君璧传略。在此前后,广州《南方都市报》刊登了对黄君璧长子黄功森的专访,题为《写云绘水被誉天下第一,教书育人成就台湾宗师》。《美国名人录》杂志刊登了题为《黄君璧国画大师后人黄功伟位俪缅怀慈父璀璨一生》的文章。《广州美术研究》杂志刊登了江沛丰的《出自岭南的“画坛宗师”黄君璧》《根系羊城,桃李满天下》,李浩棋的《驰骋艺坛心德远,丹青宗师境常新》的文章。《世界名人》杂志刊登了李浩棋、何俊华题为《国画大师黄君璧的艺术风格浅谈》和黄君璧基金会纪念馆筹委会的《德艺兼隆的国画大师黄君壁》的文章。笔者撰写的《黄君璧轶事》《宋美龄的老师--黄君璧》等文章也分别在《广州华声》《炎黄世界》杂志和《珠江环境报》刊登。这一年,电视专题片《黄君璧》在广东电视台播出。

2015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岭南文库编辑部出版了笔者撰写的五万字的《黄君璧》。

人物轶事

“窃”来基本功

黄君璧在他父亲去世之后,由他的伯父、舅舅一起照料他的生活教育。但他们管教风格严厉,而且都不赞成黄君璧学国画,所以每次看到他们走过来,黄君璧就得赶紧把画纸颜料藏起来。不过,幸运的是,他的哥哥、堂哥们都爱惜这个年少弟弟的“绘画天赋”,偷偷给他送画纸送颜料甚至帮他盯梢。一直到16岁走进广东公学就读,他一直都是“偷偷摸摸”地学国画,绘画的基本功也就是靠这样的功夫“窃”来的。

知己张大千

1929年,张大千在日本看到黄君璧的一幅山水画,惊叹不已,大呼:“云瀑空灵,吾仰黄君璧!”并发誓要认识黄君璧。回国后他便直奔广州,在画友及收藏界朋友的引荐下,张大千如愿以偿与黄君璧得以相会,彼此大发相见恨晚之感慨。在以后的日子里,两人联系来往甚密,互相以古画相赠,你来我往,按黄君璧的话说,“大有宝剑赠英雄之意”。

1932年仲春,张大千从南岳赴粤,再访黄君璧,两人交谈甚欢。张大千习惯于谈笑之间作画,黄君璧便在一旁磨墨理纸。张大千刚从南粤名胜归来,兴致正浓,谈笑之间一连作画四幅《衡山第一处》《仿清湘山水》《观瀑图》《南岳图》,而且每幅画上都有题款。这次张大千到黄君璧家,一眼便看到墙上新挂了一张石涛和尚的《梅石水仙图》轴。此图气雄力厚,画上并有石涛用小篆写的诗词,墨色之佳,无出其右,张大千向黄君璧借此画;10月,黄君璧赴沪,抵张大千府上,将此画送到张大千手上。张大千甚喜,回赠他《虎溪三笑图》和一幅石溪的山水图。

1939年,黄君璧与张大千两度同游峨眉,写生、作画,并在成都联合举行了画展,引起轰动。在共同的游历写生绘画活动中,张大千和黄君璧增进了了解和友情,互相的称谓也有了变化。张大千亲切地称黄君璧为《君翁》,并就在同游峨眉时为黄君璧治“君翁”一石印,这便是黄君璧“君翁一号的由来。张大千还为黄君壁治印“可以横绝峨眉巅”。在黄君璧寓居台北白云堂时,张大千特意从万里之遥的南美巴西给黄君壁运来一树古松,苍劲茂盛,仪态万千。黄君璧每日都要细心打理观赏,视为镇宅之宝。同年,张大千连作两画赠黄君璧。这一年夜是黄君璧和张大千频繁交往、相聚最长、快乐最多的一年。其后,张大千遭丧兄之痛,接着去敦煌苦心临墓壁画三年,回成都后又忙于整理敦煌画稿并在成都、重庆展出;抗战胜利后,又奔波于北平、上海之间。

在抗战胜利后,黄君璧返回南京任教。此时,张大千去了上海,黄君璧每到周六必赴上海小游,而每到上海必去卡德路李祖韩家中拜访张大千,看他作画,观其古董,与其神聊。1947年春黄君璧、张大千相会于汉口,黄君璧自然又向张大千讨画,张大千即画《水仙图》,题款曰:“倾遇汉皋,君璧兄先一日来此,属作水仙图。昔在羊城,与君壁长兄饮水仙茶,曾赋是诗,匆匆是十五年前事。”1948年,张大千作《峨眉接引殿图》大轴,又将“往岁同南海黄君璧登峨眉接引殿”的旧诗复录其上。这一年,张大千还将一幅水墨半身侧面自画像赠送给黄君璧。1949年,张大千又将一幅兼有石溪、石涛、子久、山樵笔法的山水轴《携琴觅赏音》赠予黄君璧;1956年9月,张大千为其文友香港的曾履川作《峨眉洗象图》轴,又想起17年前与黄君璧同游之乐和互相的戏谑,其所作诗中有云:“昔闻白象施花去,今见黄猿献果来。是日与黄君璧同游,君璧状貌类猴,戏为此诗。”

1968年,张大千泼墨泼彩法不但成熟,且臻高峰。当黄君壁71岁生日时,张大千以日本金签作泼墨泼彩山水画贺寿,泼彩时留出金底作为飞瀑。自此以后,张大千迁居美国加州。1969年2月,黄君壁飞赴南非访问,在离开南非前得知张大千已回到巴西,便临时决定飞赴南美洲去见张大千和由张大千亲自设计的闻名于世的“八德园”。1972年夏,张大千在《四十年回顾展自序》中,一开头就历数其所推崇的当代画家曰:“云瀑空灵,吾仰黄君璧。”在其所作《加州小景图》上题云:“归端庵道中得此,清丽不减赵大年水村图,只见草屋数橡耳。惜不令君翁见之!”1976年张大千定居台北,黄张二人见面的机会增多,并合作作画《泽畔行吟图》。黄君璧先画二树,张大千加人物、地坡,添远山,黄君璧再在树旁植修竹。尽管两人你来我往,构思的走向、章法层次却浑然一体。1977年11月,张大千患眼疾赴纽约求医,又与黄君璧在美国重逢。

1982年4月,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邀黄君璧与张大千当众合作《慈湖长春图》,这可以说是他们两人合作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幅;1983年3月,黄君在前往香港之前两天到摩耶精舍造访张大千。那天正巧全无客至,张大千精神甚好,回忆往事,历历如绘。张大千于1983年去世时,黄君璧难过得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知己徐悲鸿

1927年秋,黄君璧在广州与徐悲鸿相识。这时徐悲鸿从法国巴黎学成归国不久,他留法的背景以及在艺术教育上代表先进的思想,使他成为当时艺术思潮中的佼佼者和推动者。对于同样从事美育教育的黄君璧来说,他与徐悲鸿的绘画艺术及美育教育思想是相通的,这就为他们彼此的交往和友谊打下了基础。1928年,黄君璧就曾经与徐悲鸿互相致函商讨画艺。1937年,在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黄君璧与徐悲鸿得以同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由于他们两人早就认识,此时再度重逢自然是件快乐的事。他们在研究美术理论和中国绘画发展的方向上有着许多共同的话题,因此,他们之间也有了为期数年的朝夕相处的亲密接触。1938年3月,黄君璧与徐悲鸿、张大千还一起共同参与了筹备全国美术展览的事宜。

1938年夏,同在位于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任教的徐悲鸿到黄君住处聊天,忽然来了兴致,提笔就为黄君壁作画,人画好了,黄君璧一看,放声大笑,连连称绝。画面上黄君璧背靠青松端坐在高山之巅的岩石上,俯瞰足下崇山峻岭、茫茫云海。画毕,徐悲鸿还洋洋洒洒地写下了百余字题款:“天下何人不识君,黄君到处留清名···倘以君璧比群山,应似黄山境界宽。峻峻峰峦君之溶溶云起性情闲。”1940年的一天,黄君璧忽然接到徐悲鸿寄来的一封信,信中夹着一张照片,照片表现的是喜马拉雅山的山峦、叠嶂、云海,徐悲鸿信中说道:“所见喜马拉雅山云海,仿如君璧所作云海图。”并戏称:“吾友君璧之杰作?还赠君壁吾友。意味深长的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1948年黄君璧到台湾后,黄君璧与徐悲鸿的交往才戛然中止。

写瀑圣手

1969年2月25日,他应南非开普敦博物馆之请,前往访问并于3月初在约翰内斯堡美术馆举办展览,这一机缘为他带来了一个艺术的新阶段。展览之前他多次游览维多利亚瀑布,此后,又前往巴西的伊瓜苏瀑布区游览,4月,还去了加拿大和美国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世界三大瀑布尽收他的眼底,为同时代画家中唯一有此荣幸者。而当他把这些眼前的景象和视觉的震撼,转移到宣纸上的时候,则为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开启了新的篇章。

黄君壁亲历世界三大瀑布震撼的感悟,是将中国传统画瀑法中垂直的细长与隽秀,变为世界三大瀑布所显现的宽阔与壮。此外,无论在勾线、用墨、渲染的画法上,还是在画幅的横坚与尺寸上,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横幅是以表现瀑布为主,能够呈现像世界三大瀑布那样宽阔的气势,这也是传统山水画表现中的“高远”与“平远”的不同。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依靠细线来勾绘水纹表现瀑布的方法,是不可能表现出大瀑布浪花的奔涌,水气的升腾和有如千军万马般一泻千里壮丽景观的传统的中国文人画,求其神而不求形,一般是没有具体景象描绘的。黄君璧早年在内地和台湾对名川大河有着丰富的写生经历,画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后来这一批三大瀑布巨幅画作的问世,更凸显了黄君壁绘画中的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他突破了传统国画的定式和文人画的藩篱,他笔下的瀑布不再是一条银链挂九天,而近乎是镜头下奔腾咆哮、滚滚而来、轰然坠落、仪态万千的实景。他的这批三大瀑布画作无疑将成为经典载入中国画史册,为中国山水画树立了一个新的高度。

父子情深

截至20世纪八十年代,黄君璧自1948年离开内地到在香港与儿女重逢,时间已过了三十多年;黄君璧在大陆和香港留下六个儿女,无一子女能在台湾伴其左右。自大陆改革开放允许在大陆的子女赴港探亲后,黄君璧使每年都要赴港多次,与儿女在港享受一段其乐融融。当黄君璧在港看到孙子黄海鸥(小儿子黄功伟之子)临墓自己的画作很有神韵,不禁喜出望外:“你无师自通,画得挺好。以后要多给些心机,勤学苦练。要找个好老师,以后会有出息的。”并当场展开纸墨给海鸥示范。

在香港,黄君璧尽情享受这迟来的天伦之乐,还送给每个儿女几幅自己的画作。这馈赠,沉甸甸的:既有父亲的爱,又有父亲的愧疚。

参考资料

画坛宗师黄君璧先生.东南大学校史馆.2024-07-11

【名家名作】黄君璧山水精品.青岛书画家协会 .2024-07-13

黄君璧(1898-1991):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1948).东南大学校友会.2024-07-22

中国美院设黄君璧奖学金 浙台两地传承传统书画.中国新闻网.2024-07-14

渡海白云黄君璧.网易娱乐.2024-07-22

现在画家之黄君璧篇.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24-07-11

[广州画卷] 黄君璧(1898-1991) 写云绘水 被誉天下第一 教书育人 成就台湾宗师.南方都市报.2024-07-11

..2024-08-12

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4-07-14

公司组织去西樵山一日游、单位组织去黄飞鸿狮艺武术馆一天游 .欣欣旅游.2024-08-04

两岸美术界共设“黄君璧奖学金”.浙江工人日报网.2024-01-17

纪念黄君璧诞辰110周年艺术展揭幕.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24-08-11

黄君璧艺术“渡海白云贯古今”.中国作家网.2024-08-11

白云双甲故乡情——黄君璧黄湘詅父女作品联展在佛山开幕.中国青年网.2024-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