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城镇
城镇地处福建省建宁县境中心,自宋迁治以来,为县政府驻地镇,是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的中心。全镇共有7960户,20713人。其中,居民7517户,19063人;农业户443户,1650人,耕地2040亩。濉城镇是中国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下辖的一个镇,面积为6.4平方千米。
沿革
1988年,民国时期曾名濉安乡,1950年第一区人民政府所辖城关镇。1961年为公社一级行政机构。1970年并入城关公社。1976年恢复镇建制,制名城关镇,辖民主、复兴、新生、濉城镇,山西省、黄舟坊、溪口镇6个居(村)民委员会。1996年4月,县综合农场、金溪乡水南村划入,辖有7个居(村)委会1个场,镇区6.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由1990年的每平方公里2763.25个人口上升至2000年的3242.97个人口。2001年11月,增设水南居委会。2003年7月,开始实行城镇社区建制,撤销民主、黄舟坊居委会,保留综合农场、水南村民委员会建制,社区下设居委会。2005年,辖复兴、新生、河东、水南、溪口镇等5个社区居委会和综合农场、水南村委会。
2007年,濉城镇的溪口社区居委会划入溪口镇管辖,同时撤销濉城镇和金溪乡,设立濉溪镇。
行政区划
濉城镇共辖5个社区、1个行政村,分别是河东社区、复兴社区、溪口社区、新生社区、水南社区、水南村。
工业企业
乡镇企业
80年代末,镇政府依靠“四借”即“供技生财、借梯上楼、借资启动、借源发展”振兴乡镇经济,初步形成以“镇办工业为龙头,居办‘五小’特色企业为龙腰,个体私营经济为龙尾的多层次,多种经营形式”的工业区雏形,先后创办民主棕棉厂、新生卫生纸厂、水泥空心砖厂、新型钢材制作公司等,总投资达到204万元。1988年,先后创办建筑、来料加工、商业服务、运输等7家企业,居委会“五小”企业12家,个私工商户502户,从业人员839人,企业总收入564万元,其中工业生产值348万元,镇办企业总产值297万元,实现利税69万元,个体工商户总收入532万元,1994年,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全面规划创办黄舟坊沿河一线工业小区的设想,1995年6月26日,镇党委、政府正式提出抓好黄舟坊“沿河工业走廊”的规划建设列为重点项目。镇政府规划工业小区面积7公顷,通过10年招商引资、外引内联,先后引进工业企业30家,其中引进闽江绿田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裕芳粮食加工有限公司、千莹服装公司等企业11家,规模以上企业3家。2005年小区内工业产值达3亿元,实现年利税3000万元以上。至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4600万元,比1988年的829万元,增长17.6倍,工业总产值达到3750万元,比增10.7倍。其中镇办企业1380万元,比增3.6倍,村(居)企业产值800万元;镇、村(居)个私企业总数2031家、比增近4倍。
民营经济
个私经济企业(工商户)总产值上升到1.52亿元、比增28.5倍。上交税金780万元、比增23.6倍,净利润850万元,比增3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775元,是1988年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0元,比增1.5倍。
城镇建设
80年代中期,第一波城镇改造工程从西门开始,后逐步开发改造龙宝路、一支山、王家排、水南将军坑、黄舟坊三观堂。1992年旧城改造拆迁工程从衙前巷、南街弄小区开始,至2003年青源巷改造结束,前后历时12年,共改造面积19307平方米,拆迁旧房18676平方米,安置居民239户852人。先后投资旧城改造拆迁费用2086万元,先后改造衙前巷、南街弄、城背巷、河东居民安置房和青源巷5条巷道5162平方米,已形成民主街向西延伸,建莲南、北路开通,中山北路下坊段延伸改造,中山南路筑成,青山街南北路形成,河东路贯通,使老城区的范围扩大2倍之多。1994年4月,水南新社区指挥部成立,着手对综合农场、水南村一片开发新村建设,至2002年水南村先后共开发四期新村建设工程,建房户130户(综合农场15户和异地灾民19户),建筑面积13499平方米,其中2002年“6·16”因灾重建家园69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