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一块地

一块地

《一块地》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发表于1924年1月的《新潮》杂志上。

《一块地》尽管不是芥川小说的代表作,但却是芥川关注现实世界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明治维新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的深受土地、家庭、贫困束缚的农妇们的悲苦和艰辛。

内容简介

这篇小说视角比较独特,描写的是婆媳两代寡妇之间相依为命的艰苦生活,以及因为追求各异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与不和。当儿媳妇阿民病死之后,婆婆阿住才深深感到以前的种种怨恨都消失尽,有的只是阿民的悲惨和自己的悲惨。其实,小说中儿媳妇阿民的悲惨也正是婆婆阿住的悲惨,她们的命运是如此相似,对于婆婆来说,阿民就是另一个“我”,婆媳二人一定能从对方身上审视出自己的影子来。然而,我与“我”往往是走入歧途的,二者之间矛盾重重,直到儿媳妇阿民病死,婆婆阿住才幡然醒悟。

创作背景

1919年以后,自明治维新开始就将目光转向西方的日本又感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冲击,文坛上已萌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社会动荡,人民的力量不断地表现出来。芥川也恰恰是受到了广泛的社会风潮的影响,才有此创作。

《一块地》是芥川龙之介创作中期的短篇小说作品,这一时期芥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他虽然继续写历史小说但是此时逐渐转向现实世界。

人物介绍

阿住

婆婆阿住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负担,不顾儿媳妇阿民的意愿一再要求阿民招赘婿。面对远乡近邻对儿媳妇的良好评价,阿住的嫉妒心发作,认为阿民掩盖了自己的付出。更让人不解的是,面对儿子仁太郎的死“阿住本人的确也并不怎么悲伤,当阿住在仁太郎的棺材前边供上一灶香的时候,心里倒有一种如释重负般的轻松感觉。”对待儿媳妇阿民的死呢,也一样是如此“阿民的死确实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幸福。她再也用不着干活,也用不着担心受什么斥责了。家里的储蓄已经有三千圆。从此她和孙子可以每天随便吃大米饭了,也可以随意买一向喜欢吃的用稻草包包着的咸蹲鱼了。阿住在一生里还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

阿民

每当阿民做出重大的选择,希望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努力生活的时候,婆婆总是以没有男劳力为由,要求阿民招婿,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自己劳累的问题。阿民则是用大量的劳动和婆婆阿住抗衡,她用不断繁重的劳动逼迫婆婆也得同样做出这样的付出。

作品鉴赏

这篇小说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性,较多地注入了现代的思想意识和人生思考。整篇小说都贯穿着婆媳二人的重重矛盾,既有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有其自身的自我矛盾。

首先,婆媳二人就要不要招赘婿的问题就产生了强烈的分歧。婆婆阿住想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就给阿民找个丈夫,让她像儿子在世时一样,担起家里的活来。她想找仁太郎的叔表兄弟与吉作赘婿。因为婆婆阿住想过较为轻松的生活,难以支撑面对生活中过度的活计和辛苦。媳妇阿民却另有筹谋,她想给儿子广次留下足够的财产,同时出于深深扎根在内心的遗传力量也认为自己有能力支撑家计,这些根本不需要男人。事实上,阿民做的很好,干着同男人一样的活计,还得到了远乡近邻的一致赞许,甚至连儿子广次的老师都认为阿民的母亲很优秀。这个矛盾一直贯穿着整篇小说,每当儿媳妇做出决策希望做某件事情时,婆婆因为害怕劳累,屡次劝阿民招婿,但次次碰壁,始终未能改变阿民的决定。

其次,对要不要发展河对岸的桑田的问题,婆媳二人又产生了矛盾。阿住认为家里没有男劳力,无法承担如此重的劳动,坚决不同意阿民养蚕。阿民不能改变婆婆的意见,放弃了养蚕的想法,但是在栽种桑田上非常坚持己见。阿民执意种植桑田,并且干的非常好。

此外,婆婆阿住自身也存在着自我矛盾,本来已经做好让阿民招赘婿的打算,看到头七第二天早晨阿民在收拾出嫁时的东西时,又责备阿民。阿住带着一种既想让阿民招赘婿又不想让阿民招赘婿的矛盾心理,面对阿民坚决拒绝的态度,阿住不堪繁重的劳动,又急切希望阿民能够招赘婿。

回到小说的题名《一块地》,正是反映了深受土地、家庭、贫困束缚的妇女们的悲苦,农村封建、闭塞、压抑的生活正是她们悲惨遭遇的原因之一。“一块地”是农村妇女生存的基础,为了这块地,她们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做出巨大的牺牲,经受悲惨的生活,“一块地”同样也是压迫和束缚她们的根源,这块地使她们屈服、忍从,因为必须得活着。社会现实的压迫让两代寡妇在遭受同样悲惨生活的时候变得窒息。

儿媳妇阿民的死让婆婆阿住觉醒,认识到,真正悲惨的不仅仅是她自己还有阿民和儿子仁太郎。自己和阿民实际上拥有同样的命运,是我与另一个“我”的关系,自己和儿媳妇的矛盾、斗争、博弈,甚至是怨恨,都是我与“我”的歧途。婆婆阿住过去抵抗的儿媳妇的,也正是在抵抗自己。

《一块地》这篇小说所反映的“婆媳关系”问题,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芥川龙之介以其独特的笔触为读者呈现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婆媳关系”问题,它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家庭伦理问题的范畴,而折射的是广阔的社会现实、两代寡妇的悲惨命运、人性的利己主义等等。

作者简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东京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南京市芜湖市、汉口、洞庭湖长沙市郑州市洛阳市、龙门、北京市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参考资料

芥川龙之介.易文网.2017-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