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被唇纲

被唇纲

被唇纲是苔藓动物门下的一个纲,仅分布于淡水水域。这一类群成员通过环口进行滤食,生活在由创始成员克隆组成的群落中。被唇纲群落由动物体分泌的未矿化的“外骨骼”提供支持,且只包含一种类型的动物体,即自体动物体。中国已发现10余种,多数营固着生活,少数能缓慢匍匐行动。它们对水质敏感,能产生休眠芽以抵抗不利条件。

形态结构

被唇纲无多态现象,个虫基本上呈圆柱形,体腔在个虫间互相连通。触手冠基部通过触手间膜与体躯末端相连,除弗雷苔虫外都呈马蹄形。触手冠所含触手常在100根以上。口位于触手冠马蹄形凹部内,其上方由口上突起掩盖。在两列触手之间、马蹄形弯曲的两翼各有一纤毛沟,它们在口部汇合。体壁肌收缩时可使触手冠外翻。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肠和肛门。胃盲囊借胃绪与腹体壁相连。胃绪中空,并与肌纤维合并。神经节位于口上突起的基部。所有被唇类均为雌雄同体,卵巢位于个虫末端腹体壁上,精巢通常位于胃绪上。卵子在卵巢上方的胚囊内发育。在虫囊壁分化以后新个虫直接由虫体复制而成。能产生特殊的休眠芽。

生活习性

被唇纲绝大多数种类分布在水深不到1米的缓流溪水、池塘和湖泊近岸处,但有的种类能分布至水深200多米的湖底。一般粘附在树根或漂浮的树枝的背荫面、石块或水生植物上,不同种类有不同的选择性。光照条件良好的碱性(pH7~9尤其适宜)水域有利于它们的生长。被唇类通常以细菌、硅藻鞭毛藻轮虫等为食。被唇类分布很广,由于休眠芽的散布而扩大了种族生存的范围。某些被唇类在水中大量繁殖会堵塞工厂的水管系统,死亡后常造成水质污染;某些种类是某些淡水无脊椎动物和某些鱼类的饵料。被唇类对水质十分敏感,酸性水和碱性过强的水都不利于它们的生长。休眠芽是被唇类抵抗不利外界条件的一种适应。许多被唇类的体壁本身为胶质,对干燥有一定的抵抗力。

繁殖与传播

被唇纲群落通过性繁殖,每个成员都是雌雄同体。它们还通过无性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使得群落的后代能够在淡水环境中的多变和不确定条件下生存。夏季和秋季产生盘状的石胞囊,这些细胞团起着类似生存舱的作用。石胞囊在与母体肠道相连的脐带上形成,并由母体滋养。石胞囊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休眠状态,而在休眠状态下可以经受冻结和干燥等恶劣条件。它们可以被动物、漂浮的植被、洋流和风长距离传播。当条件改善时,壳的阀门分开,内部的细胞发育成为动物体,试图形成新的群落。一项研究估计,1平方米的一个群落群体产生了80万个石胞囊。

分类与进化

被唇纲是苔藓动物门中最原始的类群,与某些狭唇类(环口类)和裸唇类(栉口类)有些相似,因其体壁无钙质成分,故未见其化石。有人推测被唇类最早出现于中生代。被唇纲的分类系统通常仅包括羽柄目(Plumatellina)1个目,下分羽柄科(Plumatellidae)、弗雷科 (Fredericellidae)、冠足科(Lophopodidae)和鸡冠科(Cristatellidae)4个科。被唇纲被认为是最早进化的刺胞动物门类群,但由于它们没有钙化的骨骼,这些早期的腔肠动物的化石潜力非常低。被唇纲的石胞囊化石很少被发现,它们由保护性的壳组成,用于保护潜在生长新群落的休眠细胞团。这些化石可以追溯到二叠纪。可能是因为石胞囊的缺失,早期的岩石中没有石胞囊,这是因为石胞囊作为适应淡水生存的一种进化而产生,早期的被唇纲是海洋生物。

影响

某些被唇纲动物在水中大量繁殖会堵塞工厂的水管系统,死亡后常造成水质污染;某些种类是某些淡水无脊椎动物和某些鱼类的饵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