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丛书集成初编

丛书集成初编

《丛书集成初编》收录的范围非常广泛,原编分十大类五百四十—小类,举凡需常备作参考的古籍,大致已经包罗在内。所收之书,共分十类:总类、哲学类、宗教类、社会科学类、语文学类、自然科学类、应用科学类、艺术类、文学类、史地类。对於研究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确是既实用又方便。

概述

《丛书集成初编》这部大丛书,是集丛书之大成。4107种,4000册。已出3467册。未出者533册。1985年起中华书局用上海商务印书馆本影印,未出者亦补齐,共4000册。

辑者先选择了宋代至清代较为重要的丛书一百种,得子目六千余种,然后去其重复,实得四千余种,印作一式的本子(多数排印,少数影印),每册均有编号,以便排架管理和查找。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没有按原计划出全,实际印行三千多种。

汇为丛书

始自南宋俞鼎孙的《儒学警悟》与左圭的《百川学海》。到了清代,所刻愈多而愈精,共编选也各有特色,各有侧重。这些丛书,凡比较重要的,都已收入《丛书集成》之中。

商务印书馆原书目凡例介绍:“初编丛书百部之选择标准,以实用与罕见为主;前者为适应要需,後者为流传孤本、”收了很多著名的丛书,还有不少不易找到的笔记杂说。这百部丛书,以刊本朝代分,宋代三种,元代—种,明代二十五种,清代七十一种;以丛书性质分,普通丛书八十种,专科丛书十二种,地方丛书八种。《丛书集成》汇集的百部丛书,原收书约六千种,二万七千多卷,删去重复,实存书约四千一百种,约二万卷。以种数计,多於《四库书》著录的十分之二,字数则约相当於《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

当时,商务印书馆印有《丛书集成初编目录》,为所收的一百部丛书写了提要,并分类列出所收的子目。但《目录》所著录的和实际出版的不完全相符,因为有一部分没有出成。1960年,上海古籍书店将《丛书集成初编目录》修订重印,一一列出各书的编号,对未出的书亦一一注出,还有书名索引。

集成

为一般人大量藏书提供了可能,单从这一点上来说,对我国文化的传播即功不可没。有此丛书,常见古籍无不包罗其中,学者治学自然也有更多的方便,只需花极少的钱就可以买到大量的参考书籍,这不能不说是商务印书馆的一大贡献。这套书与商务的“万有文库”、“四部丛刊”和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都成为了近代出版史上尤其是丛书史上的经典之作。唯断句、排校不无讹误。

“丛书集成”中尽多一些不常见的书,为治学的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那些稀有丛书尚未影印之时,不少善本秘都在某些大藏书家手中,秘不示人,学者要用却无缘得见。即便是一般读者有好奇之心,想要一睹,也是告借无门。“丛书集成”的出现,姑且不论它的质量如何,作为中国第一部面向大众的丛书,对于学术上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吧。“丛书集成”原本是面向一些中小型图书馆的,可是后来还是私人藏书买得多。至今不少学者治学时很多还是参考“丛书集成”的版本,甚至还用它作为底本进行校勘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它比较易得。王云五除了“四角号码查字法”之外,此丛书也是他的贡献之一。

即便是在今天,类似于“丛书集成”之类的书并非毫无意义。图书馆中的善本秘笈并非人人可借阅,更有拿着介绍信而看不到书、那书却早已成了某些人情的事。使善本花身千万,自可以惠泽多人。且多印小书,分拆出售,可以降低出版成本,使用书之人各得所需:既买得起书,又不至于为了一册书而买回一大堆自己不需要的书。对于有求全癖好的收藏家来说更是多了许多寻找的乐趣。“丛书”不妨印一些有用的,而且篇幅又不大的小书。在如今精装本、礼品书满天飞的日子里,说这些似乎是不合时宜的了。今天印“丛书”的,也是求全的多,大多后继无力,像“丛书集成”这样大手笔的恐怕真的不多。有经济上的原因,更多的是社会中更深层次的原因。

古籍比较

不少古籍整理类的书,前言夸夸其谈,不着边际地神侃,末了却连书的版本系统和所用底本都未交代清楚,这样的前言和说明对读者又有什么用呢?我买过北京市某出版社的一套影印的《四书五经》,没有出版说明和前言不说,寻遍了书前书后,却不知道这套书是据什么版本影印的(看版式,可能是根据原世界书局的版本影印的)。将如此没有“出生证明”的书卖给读者,出版社是不是对读者太不负责任了呢?当然我知道出版这种书挣不到什么钱,但不能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就马虎对待,这对出版社的名誉也是一种损害。对于书前说明中有诸如“已据某某本径改”,或是“有极少数的删改”之类的话语,全书又不见半条校记者,我是最怕的。这书校改的可信度有几何?即使是那个领域的著名学者、权威,能保证他们一点都不犯错误么?这显然不现实。

省校记,或许是为了节约纸张和排印费用,以期降低成本,但却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若要引用书上的资料,我终究还是要去查原书的。中华书局的《全本史记》,没有校记,虽然是顾颉刚先生主持校点的,但至今在一些专业杂志上也常常有论文指出其中的某些错误。我不为贤者讳,只要是出版了书,就是要对读者负责的,至少我们要做到我们可以做到的那些。

其他介绍

“丛书集成”本是不为人所重的,大量的珍本秘籍从一些图书馆或是私人家中流出,何况这类平装本?从一些前辈学者的回忆文章中了解到,那时在北京天桥和琉璃厂,除了宋元,连一般的明、清版书也不过一元一册(一些善本孤本之类则另当别论),且在琉璃厂的地摊上随处可见,“丛书集成”几乎是可以车载斗量的,几角钱可以买回一大堆好书。

时过境迁,自从九十年代之后,书价飞涨,连旧书也是水涨船高。我在孔子庙曾见一册“集成”本的《古列女传》,配图的(应是顾恺之所画),卖主索价六十元,未免太离谱了些。其实这些书存世量还很大,如果有心的话,用不高的价格还是可以收集到不少的。我不用“收藏”二字,因为如今搞藏书大多是为藏而藏,这两个字还是给他们用吧。

版本区别

具体的选择标准并没有明确,所以在丛书中对于排印和影印的选择也比较混乱。一般地说一些小学类及附图的都采取影印的方式,余者多采取排印,但也未必尽然。说实话,我更喜欢影印的书籍。排印容易出错,这是其一。影印若不是可以挖补删改,则基本上要比排印本可信得多。

另外影印的书籍若是佳处,可以保留原书墨迹、字体、刻工风格的十之七八。这倒是可以让我们这些有嗜古癖好却又买不起古书的人可以过一过瘾了。虽然没有太大的文物价值(若是名家的影抄本,倒可评为“下真迹一等”),但从学术价值角度来说,比诸原本毫不逊色。

出版说明

虽然很简短,但能把一些关键的内容交代得非常清楚。如一册《梦溪补笔谈》的说明是这样的:“本馆‘丛书集成初编’所选‘宝颜堂秘笈’、‘海’及‘学津讨原’皆收有此书。宝颜本文注混淆,段落错,稗海本亦不免。学津本从稗海本出而加厘订,故据以排印。中脱二条,仍据稗海本抄补附后。”短短数十字,就把此书现存的版本情况(主要是那一百种丛书中所收录的情况),各版本之优劣及选择所使用版本的原因,是否有所改动,添加了什么附录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如果此书系“四库全书”中收录,还会在书前附上“四库总目提要”。这一点真值得我们如今的出版社学习。

35年版

1985年中华书局曾根据原书影印过一次,分别订装,三十二开本,比原书稍大,不过好像印得不是很多,在旧书市场上难得一见,有时候某些书店的库房中却还有。这几年古籍书店的桌上一直放着几套,却很少有人去买。真正搞版本的看不起“丛书集成”,不搞版本的又不知道它的价值,所以被冷落了。另据购得的“丛书”版权页上得知,

补印本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有“补印本”,顾名思义,应该是补印以前没有出版的那些书。补印本的纸张较初版本软,似为草纸,墨色更沉,可以看得出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条件不好。不知道这一次共补印了多少书?这些困惑恐怕不是我可以解决的,还希望知情者可以提供信息。

近又有上海书店编《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本。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