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虫
古虫属(学名:Vetulicola)是一类原始的小型海生动物,也是古虫动物的模式属,目前有五个物种被认可。古虫被认为可能属于滤食动物或腐生动物,并可能具有游泳能力。古虫的属名由拉丁文的 vetulus(古老的)和 cola(居住者)组合而成,意为“古老的居民”。
形态特征
古虫前体表面被坚硬的特殊板状结构所覆盖,体侧中央形成类似鳃裂的裂缝,内有精细的鳃丝构造。后体细长,与前体一样具有板状结构,末端两侧扁平。一般的古虫口器不突出,但部分古虫的口器突出且较大。
分类学
古虫的分类地位曾长期处于不明状态,最初被认为属于双瓣壳的节肢动物门,但缺乏脚的构造,且如鳃裂和板状结构等构造在已知的节肢动物中是前所未见的。后因其他古虫动物的发现,以及对其鳃裂构造的深入研究,显示古虫更倾向属于后口动物,又因其仍保有相对原始的分节特征,故现今学界普遍视古虫为最早期的后口动物之一。
文化象征
化石是在沉积地层中保存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它能指示古代生物的存在,对于研究古地质的发展,地理环境的演变和古生物的演化有重要的意义。澄江动物化石群1984年7月1日,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在澄江市帽天山挖到了一块属于无脊椎软体动物门的纳罗虫化石。
10多年来,这里先后出土了40多个动物门类、180余种动物化石,分属多孔动物、刺胞动物门、腕足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古虫动物和脊索动物门或超门,其中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珍稀动物,有的难以归入任何已知的动物门类,这批化石群的时代为寒武纪2早期距今约5.3亿年。
它们呈立体状,保存着精美的、完整的软体动物的组织印痕,如眼晴、皮肤、消化道,个体有从几毫米的微型动物到长达2米带有粗爪的大型动物,几乎涵盖了现存的所有动物门类,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多细胞动物很可能就是从这时起源,开始了各自的演化历史。
据测定,这一化石群的形成时间约在200万年间,这个过程相对于地球32亿年的生物史来说,就好像一天里的一分。自地球诞生以来,沉寂了40亿年的地球“一瞬间热闹起来”,展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动物突发性的进化,打破了生物演化的程序,对生物进化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广义与狭义的古虫
广义的古虫指古虫动物门中的所有成员,体长一般5-7厘米,最长可达20厘米,虫体由头,胸和腹组成,全身被分节的外骨骼保护。狭义的古虫指古虫属,它们体长7~11厘米头小,短锥形,不分节,口位于头的末端,没有眼睛。身体呈奇特的二分构型:胸区(前部)膨大,分为4-5节,每节具1对鳃裂,外骨由4个骨片组成:腹区(后部)呈桨状,无附肢,由数量不等的互相叠套的骨片组成。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