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
周天勇,男,1958年生,籍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国际战略、宏观经济、经济发展和增长、劳动经济、金融风险、城市经济、农业经济、行政和政治体制改革、财税体制、土地和住宅等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77年开始在马场垣公社任干事。
1980年上半年在民和县建委设计室工作。
1984年毕业留东北财经大学任教。
1994年-至今,调入中央党校执教和从事研究。
2001年,短期借调中央办公厅调研室。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劳动经济、国际战略、经济发展和增长、城市经济、农业经济、金融风险、财税体制、行政和政治体制改革、土地和住宅等。
研究课题
1992年承担青年社会科学基金《劳动效率研究》
1995年承担国家经贸委《“九五”期间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债务重组的思路和方案》
2005年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海黄河河谷改革战略研究》
2005年承担国家发改委《未来10年财政体制改革框架方案》
2007年承担科技部《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2008年承担复旦大学委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三十年》
2009年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软课题《创新型国家体制机制研究》
2011年承担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研究》
2011年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软课题《创新型城区研究》
2011年参与承担工信部《工业发展与管理体制研究》
主要贡献
劳动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关系
研究了劳动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关系。其博士论文研究的课题为《劳动与经济增长》,1994年在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1、论文评述了前人在劳动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研究,从经济增长的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建立了劳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模型;2、澄清提高劳动生产率会影响就业的经济学误区,论证了动态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增加就业的正向关系;3、论证了国有企业中劳动者有偷闲行为情况下的总产出损失,并发生劳动低效率下其他资源的多投入替代劳动低效率损失的现象;4、提出劳动低效率下,由于投资替代劳动低损失而发生投资过度型通货膨胀,称之为中国特殊的低效率通货膨胀。此文以“中原地区特殊的低效率通货膨胀”为题,发表于1994年《经济研究》第9期;5、运用彼得·舒尔茨的理论计算了中国解放以来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6、提出了最大限度利用劳动力和节约其他物质资源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战略及其政策。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方案设计
先后两次接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综合司和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的委托,在2006年和2010年两次做了中国未来财政体制的整体方案。这在学术和政策界,是较全面和系统的改革设计。
财政模式转变与国有企业改革
论证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发生变化后,财政变成了借债型和吃饭型财政,注资于国有企业的能力下降,国有企业的注资方式从财政投入为主转向银行借贷为主,形成高负债和高风险的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和发展模式,而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向银行转移大量的坏帐,如果国有企业资本不社会化,必定会导致银行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因而,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资本社会化改造,并对其布局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以分散经济发展的风险和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在《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有多篇论文:“国有企业对银行的债务危机及解决思路”,1995年《经济研究》第8期;“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深层次原因”,1999年《经济研究》第10期;“从国家借贷经济转向社会资本经济”,1997年第5期;“高负债发展模式的金融风险”,1998年《经济研究》第5期;“债转股的流程机理及其运行风险”,2000年《经济研究》第1期;“建立国有企业股东制度的原由和框架”,2002年《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
增长速度下滑内在原因
从投融资渠道的变化和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及就业不足角度,论证了1997—2002年增长速度下滑和供给过剩的内在原因。即财政投资渠道萎缩,银行由于控制贷款风险而对国有企业贷款量收紧,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和个人投资渠道又不能相应扩张,导致储蓄大于投资,进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有和集体企业减人增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出量增加,而相对于总产出规模的劳动力就业不足,甚至大规模下岗,导致收入和消费不足,也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主要论文有:“总需求不足的深层梗阻及扩张途径”,1999年《经济研究》第1期。
托达罗城市化模型分析
对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城市化模型进行了分析,认为他的分析方法和得出的限制城市发展的政策结论是片面的。提出只有不断地推进城市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表的论文有:“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分析及其政策含义”,2001《经济研究》年第3期。五、分析了就业水平与企业规模结构之间的关系。其内在关系是,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使用劳动力多,资本和物质产品产出规模小,大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使用劳动力要素较少,而资本和物质产品产出规模大。从国际上各国数据比较看,一个社会大部分劳动力在中小企业中就业。如果大型企业较多,而中小企业不足,就会发生就业不足,而产出过剩的情况。发表的论文有:“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2002年《经济研究》第4期。
内在矛盾与效率分析
对传统的国民经济体制,即计划、国有企业和按劳分配等三位一体的制度在经济运行方面的内在矛盾、效率等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计划和信息的成本不为零、计划人员的非理性、计划制定者和执行者利益的不同,计划配置资源的实际结果是非优和低效率的;认为国有企业由于融资渠道的改变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将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和就业不足;而单纯按劳分配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无法以社会承认的贡献分配收益和不能鼓励居民投资和承担国家发展风险的缺陷。发表的论文有:“为什么要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0年《管理世界》第1期。
国有企业体制成本理论
提出国有企业体制成本理论,即国有企业除了非体制性的原材料、工资、折旧、管理等经济成本外,还有企业内部的非经济机构(如计划生育办公室)成本、机构之间的磨擦成本等;有企业与外部党政各部门打交道的成本,如汇报、审批、等待等等所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而在统一的国内外市场中,成本和价格的竞争机制并不承认国有企业的体制成本,因此,如果不是垄断型企业,体制成本越高,在市场上倒闭的可能性就越大。发表的论文有:“企业体制成本论”,1998年《管理世界》第5期。
中国城市化道路
针对中国城市化道路方面,重点发展大城市,主要发展中等城市,及小城镇论等不同的观点,对城市化进行了经济学的分析:认为,个人财产的出现,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需要有一种空间形式,用来降低保护财产安全的成本,减少专业化的协作和交易费用,使这种空间内的生产和服务的经济规模收益递增,并获得外部经济,综合起来的聚集经济,就是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动因。而交易的科层性,使不同规模城市远距离不对等交易和不同规模城市越层交易成本加大,一个国家绝对超级城市和普遍发展小城镇,都会导致交易费用的上升。因此,城市也呈科层分布,即存在着小集市—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都市圈这样的体系,而其怎样分布,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仍然是市场机制。发表的论文有:“城市及其体系起源和演进的经济学描述”,2003年《财经问题研究》第7期。
土地制度
分析了目前土地制度给经济运行、城市化、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民收入分配等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出改革目前的土地征地制度,废除土地集体所有制,全部土地国有化,根据土地用途不同,延长土地利用年期999年和99+99年,土地使用年期可以出租、转让、继承、抵押,土地资源分配实行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规划、监督等管理体制。发表的论文有:“土地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冲突与改革的框架设计”,2003年《管理世界》第4期;“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几个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10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模式比较和方案选择”,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26日;“对土地管理一些重大疑惑问题的思考”,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4月日。
发展与改革中的问题
在中央党校教学和研究的十年中,对中央各部门和省地县领导中就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一些问题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了研究、解释和纠正,对提高领导干部经济学决策的水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典型的一些教学案例和分析,以《走出决策的经济学误区》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12月版)一书出版,剖析的是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一些重大案例。比如,对“村村通”、“城乡一体化”、“乡村工业化”、“农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农业规模经营要回到集体经济体制上”等等这样似是而非的一些有误的思路和决策成本很高的案例给了经济学上的证伪;包括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增加就业的思路、扶贫的方式等等重大现实问题。书中以大量经济生活中决策的案例来进行经济学的分析,剖析了下到一个乡镇的扶贫,上到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等决策方面可能发生的失误,并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提出了正确合理的思考和决策解决问题的思路。
收入分配问题
第一次从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劳动与资本要素参与和分配强度等方面,就劳动与资本及GDP的配比角度。深入分析了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原因,揭示了收入分配问题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因。在他所著的《中国向何处去》和《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有深入的研究。
还就宏观经济形势、国有企业与银行间债务重组、金融风险、扩大总需求、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和建立其担保体系、扩大就业、国有企业改革等问题写过一系列内参,报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其中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债务重组、发展中小企业解决就业、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发展民营经济、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推进城市化、新疆和西藏自治区特殊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许多建议得到中央有关领导批示,并批转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决策参考。
人物文章
周天勇:财税是否透明是反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要标志
周天勇:十二五重点应从强国转向富民 解决分配不公
国企利润总体上缴比例不能低于80%
“国有企业对银行的债务危机及其解决思路”
“改革面临重大转折:从国家借贷经济转向社会资本经济”
“高负债发展模式的金融风险”
“总需求不足的深层梗阻及其扩张途径”
“债转股的流程机理和运行风险”
“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学思考”
“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反向的政策义”
“中小企业在经济运行和增长中的作用机理“等10多篇论文
《中国特殊的低效率通货膨胀》,《经济研究》1994年第9期;
《国有企业对银行的债务危机及解决思路》,1995年《经济研究》第8期;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深层次原因》,1999年《经济研究》第10期;
《从国家借贷经济转向社会资本经济》, 1997年《经济研究》第5期;
《高负债发展模式的金融风险》,1998年《经济研究》第5期;
《债转股的流程机理及其运行风险》,2000年《经济研究》第1期;
《建立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的原由和框架》,2002年《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
《总需求不足的深层梗阻及扩张途径》,1999年《经济研究》第1期。
《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分析及其政策含义》,2001《经济研究》年第3期。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2002年《经济研究》第4期。
《为什么要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0年《管理世界》第1期。
《企业体制成本论》,1998年《管理世界》第5期。
《土地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冲突与改革的框架设计》,2003年《管理世界》第4期;
在全国一流经济学刊物《经济研究》上发表有“中国特殊的低效率通货膨胀”、“国有企业对银行的债务危机及其解决思路”、“改革面临重大转折:从国家借贷经济转向社会资本经济”、“高负债发展模式的金融风险”、“总需求不足的深层梗阻及其扩张途径”、“债转股的流程机理和运行风险”、“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学思考”、“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反向的政策义“、“中小企业在经济运行和增长中的作用机理“等10多篇论文。另在《管理世界》 、 《财贸经济》 、 《中国工业经济》 、 《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 《经济日报》各类报刊和内参上发表700多篇论文。在《中央党校内参》 、《人民日报内参》 、《中国社科院要报》等发表的一些内参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的重视。
近年来就国家整体负债、公平与效率、政府各部门收费、财政体制、官民供养比、水电开发、中原地区增长的危机等方面发表的文章,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人物著作
在上海三联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等出版的有:
《劳动与经济增长》 (专著)
《效率与供给经济学》 (专著)
《金融风险与资本社会化》 (专著)
《中国经济命运与前景的深层次思考》 (专著)
《新发展经济学》 (主笔)
《高级发展经济学》 研究生用教材(主笔)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主持并主编)
《国有企业改革攻坚》 (两人合著)
《现代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模式》 主持并主编
《走出决策的经济误区》 专著
《走出发展的体制障碍》 专著
《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与制定》 主持并主编
《现代公共财政学》 两人合编
《中国:经济运行与结构转换》 专著
《替纳税人管好钱袋子》 专著
《住房是个大问题》 三人合著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三十年》中文及英文版 主持并主编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 主持并主编
《中国向何处去》 专著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 专著
教学成就
主讲课程
《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如何发展城市和县域经济》
《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的对策》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中国财政与税收体制改革》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
《中美经济系及其战略》
《创业带动就业》
《小企业发展战略、体制和政策》
《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
《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路、改革和对策》
《中国21世纪国际战略》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产业发展战略》
社会任职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社会活动
发展中国论坛(CDF)副主席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仲裁委员会副主任
东北财经大学北京校友会执行会长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未利用土地研究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城市研究所所长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价格咨询专家
国土资源部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指导专家组专家
参考资料
新中国经济学人史——周天勇_网易财经.网易财经.202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