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小剧场
牯[gǔ]岭街小剧场位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中正区,始建于1906年,最初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物,曾作为日本宪兵分队所在地。经过多次改建,现已成为台湾唯一的规划定位为前卫剧场的表演公共场所。同时也是台北市第一个推动闲置空间再利用,转化为艺文空间,并交由民间运营的场所。自2002年小剧场正式开放以来,已策划超过100场活动,参与者超过8000人次。
历史沿革
建筑历史
牯[gǔ]岭街小剧场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5年前后建成的连栋木造官舍,当时属于日本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在日据时期,该建筑曾作为日本宪兵分队的驻地。战后,1954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接管并扩建为第七分局。随着台北市行政区划的调整,该建筑经历了两次更名,分别为古亭分局和中正第二分局。1995年,中正第二分局搬迁,建筑移交台北市政府新闻处管理。经过1997年和2000年的两次改造,2001年正式命名为“牯岭街小剧场”。
小剧场历史
陈梅毛、江世芳、鸿鸿等人组成的“台北市小剧场联盟”积极争取将该地用于小剧场表演。1997年,台北市新闻处开始将其规划为小剧场展演空间。1999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成立后,小剧场转交给文化局管理,并于2001年设立“中正二分局小剧场”,随后通过公开征集选定营运管理单位。2001年至2005年6月,由赵自强领导的如果儿童剧团负责运营管理,期间“中正二分局小剧场”更名为“牯[gǔ]岭街小剧场”。2002年3月,小剧场正式对公众开放。2005年7月起,由王墨林负责的身体气象馆统筹管理和策划。
运营管理
经营团队
牯[gǔ]岭街小剧场的运营团队包括:
1998年至2001年:台北市小剧场联盟
2001年至2005年:如果儿童剧团
自2005年起:身体气象馆
开放时间
小剧场的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上午10点至晚上10点,周一为馆休日。其他特殊休馆日将在官方网站提前公布。
地理位置
牯[gǔ]岭街小剧场位于南海学园规划区内,周边环绕着多个文化和学术机构,如杨英风美术馆、邮政博物馆、美国文化中心、历史博物馆、植物园和建国中学等,形成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交通
前往牯[gǔ]岭街小剧场的公共交通选择包括乘坐1路公交车至牯岭街小剧场站下车,或者搭乘捷运至中正纪念堂站,从2号南门市场出口出站,沿着南海路向重庆南路方向步行约5分钟即可抵达。
馆所信息
地址
牯[gǔ]岭街小剧场的具体地址为台北市中正区牯岭街5巷2号。
管理单位
小剧场的日常管理工作由牯岭街小剧场经营管理处和身体气象馆共同负责。
场地介绍
外观
小剧场的现有外观和内部主要结构大多源于1954年的改建和扩建。整个建筑由两栋建筑组成,前栋为两层高的日式砖造建筑,一楼为大厅和公共空间,二楼为艺文空间;后栋为三层楼高建筑,包含实验剧场、行政办公室和排练场。
一楼区域
一楼的服务台设在入口右侧,同时设有演出技术部和演出值班室,提供及时的服务。此外,还设有两厅院售票系统的终端,周二至周日12:00至20:00可取票或购票。休息区提供给观众在演出前休息,配备男女卫生间和无障碍卫生间。展示区陈列有最新的艺文活动资讯、小剧场书籍和纪念品等。演出团体票口位于入口左侧,提供给演出团体作为票口和服务台柜台使用。拘留室保留了小剧场前身作为警察局的历史痕迹,现在主要用于储存专业器材和供剧场团体使用。
实验剧场
实验剧场是小剧场的主要表演空间,能容纳约100位观众。后台设有拘留室、演员化妆室和卫浴设施。剧场空间约为40平方米,观众席采用9个可移动平台,可根据演出需求灵活安排座位布局。配备有近百盏专业舞台灯光、立体音响、两根电动升降杆和固定灯杆,可用于悬挂灯具和布景。
二楼区域
二楼的艺文空间面积约30平方米,拥有临街的古老门窗和花园露台,保留了历史建筑的优雅气息。该空间可容纳约40人,配备有多项设备,适用于举办各种艺文活动。
排练场
排练场同样面积约为30平方米,拥有无梁柱障碍的木地板和大型落地镜子,为排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可容纳约30人,适合表演团体进行排练和工作坊等课程。
参考资料
牯岭街小剧场.马蜂窝.2024-09-04
牯岭街上有个小剧场 从权威象征到艺术据点.牯岭街上有个小剧场 从权威象征到艺术据点.2024-09-04
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网易.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