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脆兰
多花脆兰(学名:Acampe rigida (Buch.-Ham. ex Sm.) P. F. Hunt)是兰科脆兰属的大型附生植物。多花脆兰生长于海拔560-1600米的山林,附生于林中树干上或林下岩石上。株型较大,节上疏生较粗壮的气生根并依赖这些粗壮的根系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养分,要求空气湿度在60-80%。
形态特征
大型附生植物。茎粗壮,叶扁平,直立向上,狭长圆形或带形,长达1米,粗8--20毫米,不分枝,节间长2—3厘米,具多数二列的叶。叶近肉质,带状,斜立,长17--40厘米,宽3.5—5厘米,先端钝并且不等侧2圆裂,基部具宿存而抱茎的鞘。花序腋生或与叶对生,近直立,长7—30厘米,不分枝或有时具短分枝,具多数花;花序柄长5—11厘米,粗5—8毫米,被2—3枚角形的肉质短鞘;花苞片肉质,宽三角形,长3—5毫米,先端钝;花梗和房黄绿色,肉质,长约1厘米,粗3毫米;花黄色带紫褐色横纹,不甚开展,具香气,萼片和花瓣近直立;萼片相似,等大,长圆形,长10—12毫米,宽5---6毫米,先端钝;花瓣狭倒卵形,长8—9毫米,宽3—4毫米,先端钝;唇瓣白色,厚肉质,3裂;侧裂片与中裂片垂直,近方形,内面具紫褐色纵条纹;中裂片近直立,内面和背面基部具少数紫褐色横纹,卵状舌形,长5—6毫米,中部稍向外弯,先端钝,边缘稍波状并具不规则的缺刻;距圆锥形,长约3毫米,末端淡黄色,钝的,内壁密被毛;蕊柱两侧紫红色,粗短,长约2.5毫米,粗约2毫米;药帽黄色,半球形;花粉团2个,每个劈裂为不等大的2爿;粘盘柄倒披针形,长约1.2毫米;粘盘近卵形,较粘盘柄的基部宽,先端近截形并且具凹缺。蒴果近直立,圆柱形或长纺锤形,长约6厘米,粗8—15毫米。花期8—9月,果期10—11月。秋天从叶腋开出黄色的花瓣,并嵌有栗色条纹和斑点。唇瓣白色而有白色斑点,酷似繁星点缀,风韵高雅。果状似香蕉,故有“香蕉兰”之称。
分布范围
多花脆兰广泛分布于热带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地区和德干高原)、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至热带非洲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南部(罗浮山)、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省(陵水、三亚市、澄迈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临高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地)、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龙州县)、贵州省南部(罗甸县)和云南省南部(勐腊县、景洪市、勐海县)。
生活习性
多花脆兰具有典型的虫媒欺骗传粉的花部特征,如花瓣黄色具艳丽的紫褐色条纹,有香味,但没有花蜜或其他回报物等。多花脆兰的花期在雨季的8月至9月,前期的研究表明,其野外昆虫的访花频率极低,但不同地点的自然结果率都很高,可达66%。多花脆兰为自交亲和植物,但不能进行自动自交传粉。高江云等人自2009年以来在对多花脆兰的研究中发现了雨水为其传粉的奇特过程:花序直立,所有花都向上开放,雨滴打击使药帽弹开,暴露出花粉块,其粘盘卡在蕊喙下方,粘盘柄具有伸缩性,这样使得粘盘、粘盘柄和花粉团就组成了类似链球一样的结构,在雨滴的再次打击下,花粉团向上弹起,由于粘盘固定,粘盘柄的伸缩作用使花粉团翻绕270度,越过蕊喙,直接落入柱头窝,完成了自花传粉。由此可见,多花脆兰进化出了适应雨水传粉的花部特征,如花序直立、花朵交叉排列、向上开放,花瓣肉质厚实有弹性,特殊的合蕊柱结构等。雨后的调查发现,花粉块的移除率和沉降率分别高达72%和60%;对野外17个不同地点95个花序人工遮雨处理,平均结果率仅为3.47%,极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的自然结果率24.88%,这表明雨水传粉对多花脆兰的结实起着重要的作用。多花脆兰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例真正意义上的雨媒植物。
用途
多花脆兰花娇小而美丽,秋天从叶腋开出黄色的花瓣,并嵌有栗色条纹和斑点,唇瓣白色而有白色斑点,酷似繁星点缀,风韵高雅,可供观赏;其艳丽的花色也是杂交育种的优良亲本。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多花脆兰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种群现状:由于森林破坏严重,使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还待进行保护。
保护措施:许多植物园为保护多花脆兰已引种保护。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植物智.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