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距文昌市文城镇直距约30km。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的地理坐标为E:110°58′30″~111°03′00″,N:19°36′54″~19°41′21″,总面积为44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3.33 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0.67平方千米。

景区发展

1983年6月经原文昌县(现文昌市)政府批准其为县级自然保护区。

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后,海南省人民政府将铜鼓岭自然保护区列为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

2003年1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物种类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位于南海之滨的琼东北冲积—海相堆积阶地平原之上,因铜鼓岭地形和水热气候因素等生态条件的差异。1987年开展的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发现植物种类有908种,分属162科587属。有蕨类植物16科26属32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门154科559属874种。其中有9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蕉木土沉香海南省大风子、黏木红毛丹龙眼白桂木苦梓、小花龙血树等,此外,还有4种海南特有种:闽粤苏铁琼刺榄海南山姜林仔竹(山竹仔),3种海南新分种:沙漠马齿苋水芜花海南青牛胆。动物有哺乳纲10种、鸟类20余种及爬行纲两栖纲、昆虫等。在这些动物中,蟒蛇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穿山甲、海南兔褐翅鸦鹃红原鸡鸮形目海龟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04年,开展铜鼓岭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核查,发现铜鼓岭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有984种,隶属168科,629属。其中蕨类植物41种,隶属20科,31属;裸子植物2种,隶属2科,2属;被子植物门941种,隶属146科,596属,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799种,隶属119科,502属,单子叶植物142种,隶属27科,94属。在984种植物中海南省特有种:闽粤苏铁茶槁楠、古山龙、海南青牛胆琼刺榄海南山姜林仔竹(山竹仔)等35种,约占海南特有植物的5.7%左右;濒危植物种类和保护植物种类:金毛狗蕉木土沉香、海南苏铁、海南大风子红花天料木(母生)、白桂木苦梓红毛丹、野生龙眼、毛茶、黏木等12种。铜鼓岭自然保护区植物经过二十多年的有效保护,比1987年多记录了69种维管植物。森林面积得到扩大,原先的灌木林已经演替成次生林,竹林面积在变小,森林树种在增加,生物多样性在增加;热带低地季雨林种群与树高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系统日趋成熟与稳定。

保护区范围内珊瑚礁资源尤为丰富,本区域的浅海珊瑚礁为典型的岸礁类型,主要有造礁石珊瑚珊瑚藻软体动物门及其它造礁生物,种类有100多种,其中优势种为各种鹿角珊瑚。珊瑚的丰富度为2-3级。非造礁珊瑚软珊瑚,鱼类、藻类、其它与珊瑚礁有关的底栖生物的种类也较丰富。重要水产资源还包括鲍鱼、麒麟菜等。

科研价值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北部出露有王五——文教深大断裂构造遗迹,同时受新构造运动地壳间歇性上升作用的影响,岩浆岩节理发育,经风化和海蚀作用,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海蚀柱、海蚀槽、海蚀磨菇、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这些地质地貌资源,在国内实属罕见,是地质科研和教学的活教材。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