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异裂菊

异裂菊

异裂菊(异裂菊属 vernonioides C. C. Chang)是菊科异裂菊属的攀援草本植物,为中国特有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广西上金县等地,生长环境为山谷石灰岩石边。

形态特征

攀援草本。茎圆柱形,橄榄色,上部有伞房状分枝,枝开展,具细条纹,被灰色短柔毛,杂有腺体,下部的枝长达16厘米,节间4-5厘米;叶硬纸质,中部叶披针状椭圆形,长8-9厘米,宽2-2.5厘米,顶端尖,基部楔状尖,缘或中部以上有不明显的具短小尖的疏细齿,羽状脉,侧脉明显,向边缘纲结,上面下凹,下面凸起,上面绿色,下面稍淡,两面被糙短毛,下面杂有腺点;叶柄长3-5毫米,密被短柔毛;上部叶长圆形,椭圆状长圆形或狭卵形,长达2厘米,宽0.9厘米,顶端尖或稍钝,基部楔形,全缘,最上部叶小,近无柄。

头状花序盘状,具短或无花序梗,单生或2-3个簇生,花序梗长达6毫米,具卵状披针形的苞片;总苞钟状圆柱形,长5-5.5毫米,宽3-4毫米;总苞片5-6层,外层卵形,长1.5-2毫米,顶端稍尖,中层卵状长圆形,长2.5-3毫米,内层长圆形,长约4毫米,顶端钝,背面及边缘被疏柔毛,常杂有腺;花托平,径约1毫米,具小窝孔;外围的雌花1层,约7个,舌状,管部圆柱形,长约2.5毫米,舌片极小,顶端具不明显的3雌齿;花柱分枝线形,顶端钝;央的两性花少数(约3个),花冠黄色,管状,长4.5-5毫米,管部圆柱形,檐部狭钟状,具5个不等长的裂片,裂片线状披针形,内弯,外面2裂片长1.6毫米,内面的裂片长约1毫米;瘦果长圆状倒卵形,长1.5毫米,两面具2肋,被疏微毛;冠毛淡黄白色,糙毛状,长4.3毫米。花期10月。

近种区别

该种外形,特别是分枝体态及总片质地酷似斑鸠菊属的某些种类,但花的结构完全不同。

繁殖方法

异裂菊可用种子繁殖。

主要价值

异裂菊是中国特有的寡种属,保护该种,对研究菊科某些类群的分类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种群现状:稀有种。异裂菊是中国的特有属。1937年发表时是一个单种属,仅产于中国龙州县,截止到2004年没有再采到该种的标本。分布区极狭窄,数量稀少。

濒危原因:异裂菊为头状花序,平均9朵单花聚合在一起组成,单生于枝端叶腋或2-3个簇生于茎或分枝的顶端。异裂菊在开花过程中,花的颜色由淡黄色渐变成褐色,花冠较小,不具芳香气味,单花寿命为2-3天不等,单花开放不同步。这种集成花序结构的花朵对昆虫的吸引比单花效应的总和要高,开花持续时间长且开花不同步。一方面保证植株在较长的时间内能成功完成异花传粉受精过程而保证生殖成功,另一方面也可降低花期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其生殖成功造成的不良影响,成为其长期适应环境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生殖策略,这与许多研究结果相吻合。

异裂菊的主要有效传粉媒介为食蚜蝇科灰带管食蚜蝇和胡蜂科黑尾胡蜂等昆虫,访花主要集中在10:00-12:00。许多因素如光照、大风、温度、阴雨天气等都可以影响访花者的数量、行为和频率并进而影响植物的传粉和结实。食蚜蝇和胡蜂的活动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明显,上午12:00前数目较多,活动频率相对高,当温度升高和光照增强后,访问频率低。异裂菊分布于石灰岩石山山顶,其开花期山顶温度可以高达40℃左右且持续时间长,光照强烈,白天和夜晚的风速都相对较高。石灰岩石山山顶气候下影响传粉的主要气象因子是风速和温度。强风和高温会导致柱头表面干燥和花蜜快速蒸发,使传粉者的活动减少。如果盛花期遇到持续阴雨天气,雨水会冲掉花粉并使昆虫活动减少。气象因素可能还会影响生境昆虫区系,进而影响访花者的种类和数量。表明异裂菊具有不稳定的传粉环境,成为异裂菊能否成功传粉的重要影响因子。

自交衰退作为物种的濒危机制的重要原因已在很多物种中有过报道。一方面,异裂菊的雌雄同花可进行自发自交,另一方面,传粉昆虫也可对异裂菊进行协助自交。异裂菊居群仅分布于石灰岩石山山顶部分,两个居群之间距离较远。传粉昆虫很难在不同居群之间进行飞行。异裂菊居群的植株数量一般在10-50之间,其中只有部分开花,昆虫随机的访花方式极易引起同株异花授粉,从而导致自交。异裂菊自然分布十分狭窄,居群规模很小,长期的自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居群遗传多样性降低。野外调查发现,异裂菊小苗非常少,表明其居群自然更新能力很差,暗示异裂菊可能存在近交衰退。异裂菊的有性繁殖能力低,种群复壮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提高有性繁殖能力。因此,保存现有异裂菊居群面积或者人工促进居群内与居群间的传粉,增加后代的基因杂合度,可在很大程度上达到复壮种群的目的。

保护措施:异裂菊是多年生草本,均不引人注目,除专业采集者外,一般不易被人发现。但群众割草时,很可能割去当柴草。为使这些稀有植物不致灭绝,除宣传保护植被的重要意义外,有关单位应进行引种栽培。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Heteroplexis vernonioides |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植物智.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