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栗耳草雀

栗耳草雀

栗耳草雀,学名Taeniopygia guttata castanotis,是一种小型鸣禽,也被称为锦华鸟。雌雄异色,嘴圆锥形且色彩鲜明。雄性胸部有黑白斑纹,颊部呈橙色,羽色极其华丽。它们主要以种子为食,兼食昆虫,常在地面集群觅食。栗耳草雀栖息于靠近水源的半沙漠地区,野外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虽然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该种被认为是斑胸草雀亚种,但也有其他鸟类学家认为这是一个独立物种。栗耳草雀可作为观赏鸟笼养。

形态特征

栗耳草雀体长10厘米。雄鸟前额至颈部及颈侧灰色或浅灰色。肩、背及翅灰褐色。飞羽深灰色。腰部中段和下段的中间为白色,边缘为灰色或深灰色。尾上覆羽有黑色的端斑和近似圆形的次端斑,看上去像是在黑底上缀有白色的圆点,状如珍珠。尾羽较短,为黑棕色,但常被长长的尾上覆羽所遮盖。眼先为白色,被从嘴基到眼下的黑色纵条纹所勾勒出来,特别是眼下的纵纹很像“泪痕”。颊和耳羽为棕色或栗色。颊、喉和胸为浅灰色,上面有十分整齐的黑色平行细横纹;颊部很细,至胸部横纹较粗以至在下缘融合成黑斑。胸部下方的两侧及两胁为栗红色并缀有小白点,下体其余部分为白色或奶白色。嘴短,为辣椒红色至深红色;眼深红色,脚肉红色。

雌鸟没有栗红色的颊斑和两胁的粟色羽毛及白点,喉胸部无黑色横纹,其余部分与雄鸟相似。人工饲养下有鸵色和白色的变种,分别被称为“鸵珍珠”和“白珍珠”。

(注:栗耳草雀图册网址)

栖息环境

栗耳草雀野外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栖息于干燥的稀树、灌木丛开阔林地和平原、盐沼、耕作区边缘、种植园、公园、庭院等。

生活习性

栗耳草雀一般离水源不远。饮水方式是像鸽于那样的吮吸,每天通常要喝数次水,但也可以从食物中得到必要的水分而较长时间不喝水。成对或成群活动,旱季有时在水塘边能聚集起数量惊人的庞大鸟群。平时在地面灵活地蹦跳觅食。主要以植物的种子和嫩芽等为食,也吃地上或飞在空中的小昆虫。

分布范围

斑胸草雀原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的东部地区,中国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观赏鸟笼养引入。

繁殖方式

全年均可繁殖。营巢于茂密的蒿草灌木丛中,用细长草茎和树叶、草根等营造开口朝向侧面的松散球形巢,巢内衬垫羽毛、柔软的花絮和更细的草茎。每窝产4~6枚,卵呈白色卵。孵卵期为14天。雏鸟由雌雄亲鸟共同饲喂。育雏期为25天左右。

人工饲养

选笼

饲养栗耳草雀的繁育笼一般不需要很大,市售的方形金属笼即可。饲养数量较多时可以制作密集的组合式笼,每格的空间不小于35厘米×30厘米×30厘米。用较大的鸟舍进行群养效果也很好,国家体育场之间即使靠得很近也不会彼此干扰。人工巢以草编球巢为主,木制巢箱和碗形巢也能被它们利用。巢的空间不必大大,以能容纳两只鸟在其中栖息即可。如果提供的巢比较大,亲鸟会不断地用巢材将内腔填得很小。小笼饲养时只能成对或单只饲养,特别是当笼中有巢氏时,已配对的那一对鸟会猛烈攻击其他的鸟,有趣的是被激怒的雄鸟有时甚至无法分清敌友,常常把配偶也追得十分狼狈。

在笼中不设人工巢,只布置纵横交错的树枝和足够的细草茎和花絮,栗耳草雀也能成功地筑起虽然十分松散但完全能用以繁殖的巢。筑巢时所用的巢材几乎全由雄鸟搜集,雌鸟则负责具体的搭建工作。如果巢材足够,它首先构筑一个松散的草球,然后钻进其中挤出一个小室,最后用棉花等柔软材料衬垫;巢材不足时无法形成草球,亲鸟会在平扁的草垫上产卵,由于实际上没有什么凹陷处,卵常常会在这种不成形的巢中滚落。雄鸟即使在育雏季节依然热衷于收集巢材,当提供人工草编球巢后,它对棉花之类的巢材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巢内太脏、大潮、巢口朝向有问题都会令它们拒绝进巢。已繁育过一窝雏鸟的旧巢常常被亲鸟放弃,除非及时将弄得很脏且板结的巢材更换掉,或者在笼中另设一个洁净的巢供亲鸟产卵而旧巢供上一窝的小鸟使用,这种鸟有喜欢清洁干爽环境的趋向,如果笼中有两个巢,它们肯定首选比较干净的那个。

经常的干扰是造成它们孵育成功率低的最直接原因,所以繁殖季节不能随意搬动鸟笼,或者经常在笼的周围很近的地方窥视或走动。

饲料

栗耳草雀极耐粗饲,常年喂给带壳的干硬的谷类也能生活得很好。但在育雏期要喂给足量的鸡蛋小米和青菜,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对提高雏鸟成活率很有帮助,青菜则能弥补饲料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水分的不足。亲鸟出于天性很少饮水,喂雏饲料如没有叶菜的成分常常太干,不利于雏鸟的消化。斑胸草雀在笼养条件下极少水浴,坚持喂给蔬菜瓜果时甚至可以整天不喝水。它们对沙砾的需求较其他鸟更多,白天的很多时间都能看到亲鸟特别是母鸟啄吃细沙,在笼中要专门供给盛有未经淘洗的洁净细沙的沙罐。在喂给蛋米时将鸡蛋壳碾成粉末拌入也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