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它是武汉市专业文化艺术创作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集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文化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前身是1979年市文化局恢复成立的戏剧工作室。
简介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是武汉市专业文化艺术创作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集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文化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
荣誉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艺术生产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楚风汉韵与精品名牌相结合,走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文化产业之路。2001年,文化部授予该中心“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前身是1979年市文化局恢复成立的戏剧工作室。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各专业剧团的创作人员集中学习文件,了解时事,深入工矿、农村、部队,体验生活,制定创作计划。对大型题材的剧本,组织精干力量,集体攻关。1989年,市文化局为加强戏剧创作队伍建设,集中力量创作更多更好的戏剧作品,推动戏剧艺术向高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戏剧艺术的多方面需求,成立“艺术创作中心”,附设在艺术处,其任务在于组织各专业剧团创作人员进行剧本创作,征集、评议并推荐上演剧目,了解、搜集国内外戏剧创作信息,发现并培养戏剧创作人才。在这一期间,各专业剧团创作人员创作演出了享誉全国的一些好剧(节)目,楚剧团根据何祚欢创作的儿子系列小说《养命的儿子》,改编成楚剧,上演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武汉歌舞剧院创作上演的大型歌舞诗乐《楚韵》,应邀进京为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演出,以其恢弘的气势,深的内涵,浓郁的楚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夺得1993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和1993年度“文华新节目奖”等5项文华奖。市京剧团著名作曲家李连壁创作的6首京歌,参加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全国戏歌大赛,其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以满分列为十佳之首,《酒神曲》也以第四名列入八十佳,成为大赛中唯一获双奖的作曲家。武汉话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小品《杠子、老虎、鸡》,在全国第二届戏剧小品比赛中,获三等奖。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现设有艺术创作编导室、理论研究室、《艺坛》编辑部、信息资料室、音像制作室、陈伯华艺术工作室。总公司下设电视剧制作部、经营部、演出部、广告公司等。全中心(总公司)拥有高级职称者达31人,占全中心55%以上,是武汉高级编导人员较为集中的文化单位。东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剧协主席,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省、市管专家赵瑞泰同志任主任,顾桂荣同志任党委书记。
该中心曾创作话剧《春夏秋冬》、《母亲》、《三峡魂》;楚剧《狱卒平冤》、《养命的儿子》;儿童剧《希望》、《春雨沙沙》、《山水谣》等分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文化部剧本创作一等奖,和第七届戏剧节"曹禺戏剧奖",文华新剧目奖、优秀剧目奖;电视剧《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获全国优秀电视剧"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剧《向警予》、《狱卒平冤》(戏曲电视剧)、《鸳鸯绣》获"飞天奖";科研课题《武汉市戏剧文化现状调查研究》获文化部首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押解》等话剧获省市优秀剧本奖。另有学术专著《京剧精神》、《高盛麟表演艺术》、《陈伯华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汉剧小戏考》等出版。该中心举办的艺术刊物《艺坛》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及艺术爱好者一致好评。近年来该单位先后被评为武汉市文化局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立功单位,2001年获"武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先进基层单位"的称号。该中心集创作、研究、文化产业为一炉,并兼及大型文艺晚会、电视、演出等活动,是一支有人才、出成果、有影响、出效益,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艺术团体。
该中心将向开放型、综合型、多功能的艺术创作、研究、产业为一体的目标迈进。力争在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文化产业三个方面上层次、上台阶。面向华中地区辐射全国,为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共创盛世文化的繁荣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2年12月,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根据发展需要,由江岸区洞庭街110号迁移至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大道1809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