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太平顶

太平顶

太平顶位于湖北省远安县,是远安县的最高峰,海拔1325.1米,雄踞于该县洋坪镇北首,素有“百井仙山”之称。太平顶山体覆盖区域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山顶南岳云雾茶缭绕,怪石嶙峋,生长有罕见的珍奇树种及数不清的名贵药材,绿茶修竹,风景别异,实为旅游避暑胜地,是远安县著名的旅游景点。

自然信息

湖北省远安县太平顶太平顶岩性单一,矿物组成中石英占90%以上,坚硬无比,难以风化,为交错层理和斜层理结构,因而使其巍峨挺拔,高耸入云。其植被特点是乔木稀疏,灌木矮小症,阔叶林居多,针叶林较少。远安县境内仅有的一些名贵树种只能在此山中寻找。如:

巴山松,集中分布于该山海拔1000米以上处。其树干通直圆满,长势旺盛。1982年实测36株,平均树高18米,枝下高9米,胸径0.56米。有的横空出世,仪表非凡;有的形态优雅,风采动人,很令人赏心悦目。相传清代乾隆修建百井仙山庙宇时,为道人引种于观之四周而延续下来。现今,大树之下幼林成片,为全县所仅见,至为珍贵。

白皮松,散见于山顶部,其中一株树高10米,胸径约20厘米,覆盖5平方米,树龄百余年,生长在一块远离山体而矗立的岩石顶部。树干树枝灰白,枝桠平展,朝阳之下,闪闪发光,别具风采,的确为今古奇观。人称“娘子树”。

青钱柳,在海拔千米处的阔叶林中散生,坚果有圆翅,酷似“金钱”。在果序上成串悬挂,美丽多彩,仿佛一颗摇钱树。也是远安县境内仅有。

玉兰,也称迎春花、应春花。每逢早春,朵朵白花,开满枝头,煞是爱人。远安县沮西山地有分布,尤以本山较多。

建国后,政府在山上建立林场,曾引进华山松湿地松火炬松厚朴等新品种,均能成活。山顶上还曾建有药材场、茶场。药材场种植各种名贵中草药,为远安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借太平顶“仙山”灵气培育出来的“金顶碧翠”绿茶,曾在湖北省“百茗争春”茶会上被评为优质产品。位于太平顶的百井村洋坪镇主要的香菇生产地之一,这里培育出了8404号菌种的菌丝。

太平顶还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山高水高”。太平顶山顶的水资源并不匮乏,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山上有很多泉水和湖泊,让人不得不为之称奇。

历史信息

解放前的太平顶是远近闻名,当之无愧的佛教、道教圣地。太平顶山体覆盖区域有“九庵十八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山顶上的老庙和位于百井村(故称太平乡)的太平寺。老庙是道观,太平寺是佛寺。太平寺位列远安县历史上的“八大寺场”之首。这“八大寺场”包含:太平寺、真金寺、福和寺、寿和寺等(因时代久远,无法收集齐“八大寺场”的名称)。

太平顶素有“百井仙山”之称,“百井”并非传说。太平顶山顶的老庙内,挖有一百口井。其中九十九口内有水,只有一口内没有水。那口没有水的井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井,所以一般说山顶上只有九十九口井。“好一个太平顶,九十九口井。”说的就是老庙中的九十九口井。除了山顶上的九十九口井外,太平寺还有一口井,加在一起共一百口井。这就是传说中的“百井”。

历史上的太平顶是相当繁华的。每日到太平顶烧香拜佛的香客络绎不绝,不仅有本县的香客,还有荆州市沙市区当阳市等地的诸多香客。百井村二组村民彭光军家旁的稻田处原来是一个茶馆,专供往来的香客歇脚饮茶。每年农历的上巳节和九月九,是香客最多的日子。香客主要是到山顶的老庙里去拜“老爷”。山下的村民们会挑着自家的农产品到山顶的“洗乳池”畔去摆摊,于是山顶的“洗乳池”畔就会形成一个集市。不能回家的香客为了打发时间,夜间就会聚在一起赌博,于是“赌场”也形成了。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繁闹场面。

有老人说,山顶老庙的正殿名叫“楚王殿”,殿内供奉着“楚王爷”。《史记·楚世家》云:“熊绎姬诵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氏,居丹阳。”以上所言“成王封楚”,是西周时期楚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又有《左传·昭公十二年》所引楚右尹子革的:“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云云,其中所提到的荆山当属远安县北面的荆山,据说离太平顶不远。由此看来,山顶道观内供奉“楚王爷”也在情理之中。这也说明,太平顶与昔日的楚国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老庙还有很多传说,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提到荆山,史料上记载荆山产玉。名扬古今的和氏璧就产于荆山之中。《韩非子·和氏》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其左足。及厉王,秦武王即位,和又献其璞而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周文王即位,和氏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名和氏之璧。”

可惜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这一地区的老百姓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淡薄,土地改革期间,这里的“九庵十八观”基本被毁。“破四旧”之后,这里的古迹几乎全部毁坏殆尽。太平寺是这一带坚持到了最后的古刹,被毁于二十多年前。

从山脚下的老君乡开始,有一条通往太平顶顶峰的公路,这是1976年老君公社调集其社内十二个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修建的,现在已经全部水泥化。在公路修通之前,通往山顶的是一条一尺来宽的小山路,公路大致是按原来小路的路线修造的。小路上遗留的很多古地名,现在仍被当地百姓使用。它们由下而上依次是:长岭岗、头天门、罗家坡、二天门、管山庙、太平寺、三天门、金顶。可以看出,除了长岭岗和罗家坡外,其余地名均与古迹有关。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是三道石门,石门约七尺高、四尺宽,两边是石墙,顶上是一道石梁。前文所提到的太平寺所处的那一带就被称为“太平寺”。管山庙那一带曾有一个山神庙。金顶就是前面提到的老庙的所在地。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和管山庙这四处古迹在修建公路时被损毁。天柱峰三天门--二天门--头天门等建筑群体是受明清以来流行的“均州武当山”的建筑格局的影响。因此,太平顶的道教至少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

据史料记载,远安县曾有一个很有名气的道教圣地——青溪山,这里出了许多道教名人。《青溪山馆碑》云:“青溪山者,荆南之中岳也。隐隐于霄,亭亭无际。云盖三层,如在帝台之侧;桂林八树,非异景山之傍。轻霞亘起,影落照于阳溪;清风远至,响猿鸣于巫峡。西临百丈之穴,南带千仞之水,洪源湛澹,长波萦复……”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介绍:“青溪山,在湖北南漳县南六十里,接当阳远安二县界,《荆州记》临沮县有青溪山,晋邓璞为临沮长,尝游于此,赋游仙诗。”《远安县志》卷六有:“远安在夷陵之东北,可二百里有奇,古临沮地也。湋水出县西,内漳河。又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源也。……其源于青山,故以青溪为名……县西南有青溪山,一名‘云梦山’,宋法琳大师居山洞诵经……其山之阴为鬼谷洞,春秋时鬼谷子游此。……李白云:‘余闻荆州窟,近清溪诸山洞……又西十里有鸣凤山,峰峦采丽。’”后有学者论证青溪山在今鸣凤山一带,鸣凤山即为青溪山的一个山峰,但只是一家之言。史载青溪山曾是荆州市道教的学术中心,以道教玄学义理为之主流。同为道教兴盛之地,青溪山与太平顶究竟有没有联系,有何联系,值得一究。

民间传说

(一)太平顶与《封神演义

说到这个话题,不得不提及太平顶旧称的问题。

据太平顶地区的百姓称,太平顶在古时候并不叫太平顶,而叫“青峰山”,山体覆盖区域被称作“青峰乡”。后来有一位皇帝来此山避难,事态平息后回京时赐地名“太平”,寓意此山为太平之地,“青峰山”由此更名为“太平山”,其覆盖区域也相应更名为“太平乡”。(传说的详细内容见后面太平寺的介绍)“太平山”沿用至今,“太平乡”在解放后不久便被重新划分,其主要区域为现在的百井村和长岭村。至今,荷花镇靠近太平顶山脚处还有一个名叫“青峰村”的村子,这是唯一关于“青峰”的影子。

太平顶的旧称是“青峰山”这一说法,据说是这里的人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似乎是这里人人皆知的历史事实。但却无史料可查,不能加以确认,不敢将其归于太平顶的历史中去。

在历史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青峰山紫阳洞是清虚道德真君(道教十二金仙”之一)的修炼之地,清虚道德真君又是周代开国大将黄飞虎的长子黄天化的师傅。

民间传说太平顶的旧称是“青峰山”,太平顶山顶上又确实有个紫阳洞。《封神榜》的名贯古今似乎让太平顶也沾了点“神气”。《封神榜》是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评话整理加工而成的。太平顶地区的民间传说会不会对《封神榜》的成书有一定影响呢?不过《封神榜》的成名倒是极大地影响到了这里的文化。这一地区八十岁以上且有些文化的老人,都能给你来两句“封神”,成了这一地区的一大特色。将原版神话传说保存的最全最好的人,当属那些“说书”先生们了,只可惜“说书”这个职业早已淡出了历史舞台,太平顶地区最后的说书先生于几年前逝世。

在太平顶地区民间版“封神”的残言片语中,太平顶这个“青峰山”还有大功一次:姜子牙帅大军途径青峰山脚下,当时军队中流行“豆疫”(天花),战斗力大减。天花在那时候是疑难杂症。正在军医束手无策之时,从山上下来一位老人,提了一篮子药草让士兵们煎服。士兵们服药后都立刻好转,军队重新振作起来了。那位老人救完士兵后什么也没多说,飘然若仙一般消失在大山的密林之中。

据查证,湖北省十堰市也有一个青峰山,山上也有一个紫阳洞。究竟哪个才是《封神演义》中提到的“青峰山紫阳洞”呢?据了解,《封神榜》的作者至今仍有争议,研究这些问题可能对研究《封神榜》有所帮助。

(二)将军坟与娘娘墓

相传有一朝皇帝逃难来到青峰山(太平顶),见山上仙气缭绕,十分祥和,人民安居乐业,十分太平,便决定在此山安顿下来。

皇帝的宠妃不幸患上奶花疮,因远离京都药材不齐备,随行的御医们都没有办法。皇帝便求助于随行的臣子,一位大将军声称自己能治此病,皇帝欣然同意大将军为娘娘医病。

大将军在山中采摘齐备草药后,让娘娘用山顶处一清水池(现称“洗乳池”)内的池水来煎熬药汁清洗患处,娘娘照做以后很快就痊愈了。从此将军与娘娘就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将军听说山顶有块棋盘石,相传是仙人下棋的地方,便邀娘娘一起去棋盘石上下棋。皇帝的群臣中有一个臣子为人阴险歹毒,素与将军不和。见将军与皇帝的妃子一起出游,便诬告说将军与娘娘通奸。皇帝听后勃然大怒,下令捉拿并处死二人。

将军的几名亲信闻讯后,赶在捉拿将军和娘娘的军队前面找到了正在棋盘石上下棋的将军和娘娘,并禀明实情。得知详情后,将军和娘娘十分愤怒但也非常无奈。将军让一名亲信带着娘娘沿偏僻的小路逃往山下,自己和余下的几名亲信把捉拿他们二人的士兵引向山顶。

经过一番厮杀后,将军最终寡不敌众,被害于山顶,并被就地掩埋,即为如今的“将军坟”。将军的一名侥幸逃脱的亲信追上了已逃至山下观音崖处的娘娘,并告诉娘娘将军被害的消息。娘娘听后悲痛万分,飞身跳下观音崖,被葬于如今的“娘娘墓”处。

皇帝回京后,将军的几名幸存下来的亲信回到已被改名为太平山的青峰山,重修了将军坟和娘娘墓。至于皇帝明白了自己的过失没有,无人知晓。如此糊涂的君主,难怪会沦落到逃亡的地步。

(三)活龙的传说

生活在原来百井村、水田寺村和长岭村,靠近太平顶山顶的老人们都说太平顶山顶上有一条活龙,还有多位老人称曾与此龙有过“亲密接触”。

那条“龙”形状像蛇,遍体白鳞,头顶上有三道火红的冠,冠的形状极像鸡冠花。它粗约三十多公分(因在当地用手比划蛇形动物是不吉利的,所以被访者一般是指着某一脸盆或水果盘作比,此数据为估算得来),且一般见其首不见其尾,难以估计它的长度。它通常潜伏在山顶的深水塘内,喜欢吃草,但不伤人。

这条“龙”可能就是一条巨蟒,被人们神话为龙而已。但不管是“龙”是蟒,它都十分稀罕。不过,现在没有人再见过那条“龙”。有人说,建国后有人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龙”被烧死在山里。有人说,有一年发大水,“龙”随大水下山去了。还有人坚持认为“龙”仍在山里,只是现在到山上的人太多了,“龙”躲着不见人而已。

太平顶历史悠久,有太多太多优美的传说。这三个传说是为了报告内容的流畅而单独列出,只是诸多传说中很小的一部分,剩余的传说将被穿插在景点介绍里。

景点介绍

(一)百井村景区

1、洞沟

沿着主公路往上行至罗家坡处,公路旁有一条下行的土公路,往下通往原高庄河村三组,现属百井村二组。沿着土公路往下可行至山谷底,谷底有一条小河,人称“洞沟”。

洞沟之水源于太平顶顶峰,十分清澈。洞沟沿岸草木茂盛,风景秀丽,流至此地,两岸变为高山绝壁,绿树葱郁,遮天蔽日,非常壮观。

洞沟岸边有条小山路,曾是该地区联系外界的“要道”。沿着小路顺水流方向走,在两岸的绝壁上可以看见很多岩洞。据说“洞沟”之所以被称为洞沟,就是因为它两岸的山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天然岩洞。其中有名的岩洞有铺子洞、瓢儿洞、王子洞,著名的飞鼠洞就在这条河的下游。由于东方蝙蝠洞过于遥远,所以并不将其归于景区之内。

河水流至铺子洞洞口时消失,据说是转而流入地下。沿着干枯的河床继续往前走,可以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石头。其中著名的有棺材石和打子岩。

棺材石因外形极像棺材而得名。相传当地有一户人家的祖先一次回家偶遇洪水,情急之下爬到棺材石上避水。奇怪的是洪水避开棺材石汹涌而下,怎么都不淹没棺材石,那人因此躲过一劫。于是,以后每年到了发水这一天,那人就会来到棺材石前烧纸钱以报答棺材石的救命之恩。他去世以后,他的子孙延续下了这个传统。直到如今,每年都会有人来棺材石前烧纸钱,并在棺材石周围绕上红布。

打子岩其实就是崖壁上的一块形状怪异的石头。石头上有个洞,据说孕妇只要能将石子扔进洞不掉下来,就能生男孩。从照片里小石子的数目可以看出,这块怪石是多么的有名气。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奇石异洞外,洞沟这里,还有太平顶的两大“名点”——娘娘墓和观音崖。

下面将对娘娘墓、观音崖和王子洞进行详细的介绍。

娘娘墓

沿主公路旁的土公路往下行至洞沟畔,可以看见河边有一个圆形的小山丘,小山丘上有一个圆形的墓,这就是著名的娘娘墓。墓上面长满了树,周围是稻田。娘娘墓的一侧有一个大坑,这是2008年夏天一伙盗墓者破坏后留下的痕迹。据说娘娘墓曾有一块墓碑,但在民国24年洞沟发大水时被洪水冲走。

相传娘娘墓里葬的就是前面所提到得那位跳崖自杀的娘娘。至于这位娘娘是谁,实在难以知晓。这个墓还有专门的守墓人,百井村二组一村民的父亲自称是这个墓的守墓人。只可惜此人已经去世,他的子孙对此墓知之甚少。娘娘墓的真实“身份”,可能无法通过调查得出。

观音崖

站在娘娘墓上往主公路方向看,山体上有一块草木不生的崖壁,十分显眼,那里便是观音崖了。

在中共远安县委宣传部编印,于1994年出版的《爱我远安》一书中讲到太平顶时说太平顶顶峰东北地区面的万丈绝壁叫“观音岩”,其实是错误的。

在民间传说中,“观音崖”是崖下的娘娘墓中葬的那位娘娘跳崖自杀的地方。它也是景区的“名点”之一,与娘娘墓紧密相关。

观音崖下有一股泉水,水质清澈,且从不枯竭。传说跳崖的那位娘娘的泪水落在此处,便形成了这股泉水。村民说此泉流出的水是太平寺湖里的水。太平寺湖枯竭后,湖水渗入地下,然后从这里流出来。有一年发大水,有村民将皮撒在太平寺湖底塌陷的天坑里,麸皮随观音崖下的泉水流出,人们由此得证。

王子洞

王子洞少有人知。该处村民也不愿向外人透露该洞。因为该洞曾多次遭到“外来客”的损坏,使洞内的自然景观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之去年娘娘墓被盗墓者盗掘,更激发了当地村民对自家门口“风水”的保护意识。不在该处生活的百井村村民都极少有人知晓该洞。

感谢当地村民对笔者的信任,笔者有幸了解到了很多关于王子洞的信息,而且亲自到王子洞“探究”了一下,感觉此洞极具开发价值。

据熟悉该洞的当地村民齐国平介绍,这个洞深不可测,进洞后两三个小时都走不到尽头。洞内遍布着造型奇异的钟乳石,十分美观。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球形的白色乳石,灯光照上去闪闪发亮;还有一个龙形的乳石,栩栩如生,十分壮观。更加奇特的是,达到一定深度以后,该洞分为上下两层,两层都十分开阔,都可以进去观赏。可惜的是,该洞曾多次遭人为破坏。很多人进洞后将漂亮的钟乳石砸下,带回去做盆景或者贩卖出售。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伙人开着大汽车来砸运钟乳石。

但是,当地村民对该洞的开发价值很有信心。他们称该洞内乳石太多太多,到目前为止,偷盗者也只是盗取了洞口一带的乳石,洞里面根本没有被损坏,因为偷盗者们没有能力损坏洞里面的东西。

当提到洞沟下游著名的东方蝙蝠洞时,村民表示,飞鼠洞内自然景观少,进洞后如履平地,没有多大意思,跟王子洞比起来有很大差距。

笔者也觉得王子洞的确不同凡响。它是笔者看到过的最壮观的岩洞。

尽管洞外十分闷热,但入洞后不到十步,浑身的汗就全干了,在有光线处能看到自己哈出的白气,温度估计只有十多度。进洞后不久,笔者就被身边的一块巨大的钟乳石所吸引。它的外形极像一个坐在莲花盘上的观世音,旁边坐着一个护法童子,十分壮观。入洞后行至二十米左右,洞内便变得十分开阔。手里的一个普通手电筒的光线显得十分微弱,向前照不到头,向上照不到顶,基本不起作用。再往前便是一个大斜坡,下去需要用绳索。据说斜坡过后便又是平地,可以看到洞内未被破坏的景致。由于照明设备不佳,安全工具不全,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笔者在此止步。

随行者有人对地质学有一定研究,他说该洞洞顶以及洞的四周岩壁上无断痕、裂缝,浑然像一整块石头,这样的洞不易坍塌,安全性很好。

另外,当地村民十分欢迎相关领导来此洞进行实地调查。村民齐国平和田继福对此洞十分熟悉。

此外,以山洞为特色的洞沟,除了王子洞外,还有铺子洞和瓢儿洞,也可以开发。

铺子洞即在洞沟水断流处,瓢儿洞就在王子洞旁的崖壁上。据熟悉这两个洞的村民介绍,这两个洞并不深,观赏价值一般,与王子洞相比,显得并不十分耀眼。去这两个洞的道路已经损毁,因此笔者无法亲自去这两个洞参观。

尽管这两个洞比不上王子洞,但是它们的存在凸显了洞沟的“洞”这一特色。对他们的开发可后于对王子洞的开发,在对王子洞成功开发后,它们可作为“后继产品”,以继续吸引游客。开发前,它们可被保护起来,供游客观赏和探险。

2、太平寺

前面关于太平顶的历史中已经提到了太平寺。它的旧址位于百井村二组,原百井村小学处。

太平寺是远安县八大寺场(太平寺、真金寺、福和寺、祥和寺等)之一。据看过太平寺碑文的老人说,该寺建于唐朝,在明朝被复修过。

相传一位皇帝逃难来到这里,见这里十分太平,便在这里安顿下来。后来事态平息,皇帝回京,临走时赐地名“太平”,取代了原来的地名“青峰”。“青峰山”自此更名为“太平山”,山上的村子也由原来的“青峰乡”变为“太平乡”。皇帝回京后下令在他的避难地建造寺庙。因臣子的疏忽,寺庙起初被错建于南漳县的“(音译)平”。后来皇帝看了地图后发现不对,纠正过来,太平寺才建造起来。

如果南漳县真的有一个叫“邰(音译)平”的地方,而且那里也真有一座寺庙,那么,通过研究那座寺庙可能对研究太平寺有很大的帮助。

太平寺前曾有一个湖,后来因湖底塌陷,湖水流失,只剩下一块洼地。塌陷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大洞,当地村民称之为“天坑”,洼地也随之被称为“天坑塘”。如今湖底已被改造成为农田,约有28亩。传说湖里有一条想升天的妖龙,经常从湖里探出头来偷听太平寺里的长老念经。有一天,妖龙在偷听长老念经时被长老发现,长老将敲木鱼的小锤掷向龙头并施佛法,妖龙躲闪不及被木鱼锤击中头部,妖龙见大势不妙便调转回湖底钻入地下逃跑了。湖底被龙钻出了一个大洞,于是湖水便顺着洞流走了。太平寺湖便枯竭了。

太平寺与48这个数字极为有缘。它有48间房,48部碾子,每年能收48担佛粮的佛田。寺前有48级石阶一直延伸至寺前的湖里。

沿着湖边的石阶进入太平寺,正前方便是正殿。正殿处在一块高地上,正殿门前约有十级台阶,下往高地下面的院子里。院子的两边是偏殿。通往台阶的路两边对称分列着八大金刚的泥塑和一对石龟,八大金刚在前,石龟在后。

石龟是太平寺的镇寺之宝。它们十分巨大,据说首尾相距约1.5米,两侧距离也为1.5米,高约一米。石龟背上驼有三米多高,一尺来厚的石碑,石碑顶上还有碑帽。传说这对石龟是一对神龟,他们喜欢吃大麦,经常在夜间到太平顶山脚下的青坪村(现属百井村)偷吃大麦,青坪村的村民跟随他们的脚印找到了这对“偷麦贼”。报告给太平寺的长老后,长老找工匠打了两块巨大的石碑来镇压这对神龟。驼上了石碑的神龟从此不能挪步,没有再偷吃大麦。这对石龟在太平寺被损毁之后仍被留存了很多年,直到二十多年前百井村修建小学时才被彻底砸毁,石龟被砸的身首异处,但龟身保存完好,背上的石碑被砸成几块,砸后被就地掩埋。但是,由于石龟过于庞大,被破坏后的石龟仍可以被拼凑、修复。

正殿门口种有一颗桂花树、一颗紫金树和一颗柏树。紫金树和柏树已被盗伐,现存的仅有一颗桂花树。这棵桂花树是被林业部门挂牌保护的树。这棵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长势很好。它的树干需两人合抱。每到九月,桂花树会开出满树的桂花,香飘万里,整个百井村二组都能闻得到。人站在树下,秋风吹过,花瓣落下有如下“桂花雨”,很有意境。

太平寺正殿里供奉着巨大的释迦牟尼泥塑,泥塑后面是青狮白象朝天吼的青石浮雕。殿内还有很多菩萨、罗汉的泥塑。正殿的房梁上雕刻着太极图、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

正殿内最奇特的是起支撑作用的四根“马桑台”柱子。马桑台是当地村民熟知的一种灌木,一般只有食指粗,四五尺高。而这四根柱子的直径约有五十公分,高约五米,十分神奇。且不论这四根柱子是否真的是“马桑台”,单想想在没有机械帮助的古代,工匠们是如何将这么大的四根柱子立起来的,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相传太平寺的建造与鲁班祖师爷的帮助有关。

传说建造太平寺时,木材稀缺,工匠们用料都十分谨慎,尤其是对这四根举世罕见的“马桑台”,工匠们迟迟不敢下手,一直被放在伐木场上。期间,工地上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背了一个破背篓,里面装着些木匠用的工具。人们以为他是一个来工地做事的穷木匠,就没太在意。一天,这个人来到伐木场,拿出墨线盒在这四根木料上弹了很多墨线,然后就叫人抬回去。人们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照做了。抬回施工现场后放到地上的一刹那,木材突然变了样,该剔的被剔了,该凿的被凿了,在打孔的地方打了孔,可以直接用了,而且做工光滑细致,没有一点毛刺,剩下的废料都是整块整块的,还可以另作他用。人们都十分惊奇。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该怎样将它们立起来。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工匠们聚在一起讨论解决方案,但众说纷纭,难以达成一致。这时,人们想起了白天的那个“弹线断木”的木匠,于是将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席地而睡,一言不发的“怪人”。这时,只见那个人坐起身来,从旁边的背篓里拿出一把斧头,走到一根圆木旁,用斧头狠敲了圆木一下,同时高喊:“起来!”那圆木竟然滚向它的预定方位,然后自己立了起来,稳稳当当的站在了它该站的位置上。那个木匠又用同样的方法让另外三根木材也立在了它们应该立的位置上,众人目瞪口呆。那个木匠立完木材后一言未发,走回去放好工具,倒地便睡。第二天早上,那个木匠不在了。人们到处找也没有找到。有人问起那个人的名字时,工地上唯一一个跟那个木匠搭过话的帮工说,那个人叫鲁班。可是那个帮工的没什么知识,并不知道鲁班就是木匠的祖师爷。那个帮工还说,鲁班还告诉他,因为山路太不好走,他从山顶上下来的路上扔下了一个担子。人们赶紧去找,结果在山坡上发现了一对石头,外形极像担子的两个竹篓。在此之前,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对石头。而且山上从来就没有住过这么一个人。于是有人说,原来是鲁班祖师爷下凡来帮忙修建太平寺了。这就是鲁班祖师爷帮忙修建太平寺的传说。那对石头现被称为“双石”。

太平寺下面有一口古井,是“百井”中的一口。现在百井村村民王春生家院内。这口井从不枯竭,至今仍发挥着作用,是王春生家的饮用水井。这口井是“百井”中唯一一口保存完好的井。

太平寺旁还有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拱桥,十分奇特,当地人称“自生桥”。但在修建通往小学的公路时被掩埋。

太平寺后面有一颗很高大的古松,也是被林业部门挂牌保护的树。它与寺里的大桂花树一起,成为了太平寺的标志。

太平寺最后的两位僧人的法号分别为“心智”和“浩然”。人称“心智和尚”和“浩然和尚”。由于心智和尚行为不端,不守清规,被百井村一村民打了一耳光,教训了一番,他自觉无颜见人,便与浩然和尚一起,离开了太平寺。太平寺从此没有了僧人守护。后来百井村一村民自愿出家到太平寺做僧人,但没有坚持下去。

没有僧人守护的太平寺经历了三次劫难。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时,太平寺的偏殿被毁,寺内泥塑全部被毁,两个石龟背上的大石碑被砸。第二次是“破四旧”时期,寺内古物被进一步破坏。第三次是百井村建小学时,当时的村委选址太平寺,于是太平寺被全部拆除。石龟被砸后埋于地下,正殿被砸毁后,石料用于铺地,殿内的四根“马桑台”木柱被包工头卖掉了。从此,古刹便不复存在。

3、其他

在百井村景区,还零散的分布着几个看点,它们分别是葫芦沟、空墓、黑洞和两个怪石。两个怪石包括母石、双石。下面一一介绍。

(1)葫芦沟

葫芦沟是一条山涧,与洞沟一样,发源于太平顶。它与洞沟对称分位于太平顶山麓的南北两侧,但它的水量远不及洞沟。

葫芦沟流经的区域都是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这使得葫芦沟流域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葫芦沟的一大特色就是溪水里石蛙特别多。夏天晚上八点钟以后,是石蛙最活跃的时候。有爱好的游客可以在洞沟流域一饱眼福。

(2)空墓

空墓位于原百井村六组,在葫芦沟的上游区域。

空墓没有墓碑,顶部有一个井口大小的洞,墓的前面被打开。墓室由长条石砌成,并不大,分前、中、后三个部分。最前面的那部分起连接墓门和墓室的作用,中间部分是圆形的墓室,后面的部分也是圆形的墓室。墓顶部的洞就位于最后面的墓室顶上。这三个部分是相通的。估计是古代一位财主的坟墓被盗墓者盗后的“遗迹”。

有人说空墓是有名字的,叫“夫妻墓”。相传古时候当地有一对恩爱夫妻,许下同生共死的诺言,并合力建造了这个墓穴,希望死后仍能在一起。最后,也许是上天的成全,他们寿终正寝,真的做到了“共死”。但是这对糊涂夫妻到死都没有告诉别人他们已经为自己建好了墓穴。于是这个墓穴就永远的空在了这里。后来有人在墓室里布置了一个碾盘,供村里人碾米。抗日战争时期,空墓还被作为备用的躲难之地。

(3)黑洞

黑洞位于原百井村一组,葫芦沟的下游一带,是一个天然岩洞。洞不深,但很开阔。据说洞内曾经有很多钟乳石,但是均遭人为破坏。此洞有可能是百井村景区内遭人为破坏最严重的一个岩洞,但仍残留着一些大型的钟乳石,述说着它曾经的秀美。

百井村村民熊成学对此洞非常熟悉。

(4)怪石

由百井村去往太平顶顶峰的途中有很多高大怪异的石头。现将其中最有名的列举如下:

1、母石

母石位于今百井村的梅子崖水库处,是一块十分高大的石头。石头的底部有一个三角形的小石洞,下宽上窄。石洞内有一块条状的石头,一端裸露在外,另一端深陷在巨石下的泥土中。那块条状的石头很松,很容易就能摇得动,但就是拿不出来。有一股泉水从条状石头的下面流出来,从不枯竭。

传说每逢大旱的时候,百井村的村民都要到这个地方来挑水。如果在母石前挑水的人因争水发生口角,天马上就会下雨。母石就是这么一块有灵性的石头,对当地的村民有如母亲般疼爱,于是被当地百姓敬称为“母石”。

后来,百井村的村民依托母石下源源不竭的泉水修建了梅子崖水库,母石下的泉眼就被掩盖在水库下面了。梅子崖水库的水有两丈多深,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我们只能看到母石的上面部分,可以想象母石是多么的巨大。

2、双石

双石位于梅子崖水库附近的双石坡内。在前面关于太平寺的传说内已经讲到了双石,在此不再赘述。

(二)金顶景区

1、老庙区

(1)老庙旧址

老庙是一座道观,它的修造年代不详。有老人说它的正殿名叫“楚王殿”,供奉的是“楚王爷”。它被毁于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时期。它的旧址在原太平顶林场职工房前面的院子内。

老庙是太平顶这座仙山上真正的道教核心,来太平顶的香客几乎全是冲着老庙而来。由于它历史悠久,关注的人多,所以关于它的传说也非常的多。

提到老庙,当地的人们就会乐呵呵的给你讲李道人和铜“老爷”的故事。

李道人是曾在老庙内修行的一个有名的道士,深受当地百姓敬重。他的姓名不详,估计为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人。传说他不吃斋,好吃肉。老庙在他的主持下达到了鼎盛时期。铜“老爷”共有两个,均有800多斤重。是李道人四处化缘后,筹集够资金后在沙市区铸造的。经水路运到太平顶山下,再由小路抬到山顶去的。据说铜“老爷”在铸造时,铸了多次都不能成功。李道人割下自己的舌头丢进铸“老爷”的铜水内,铜“老爷”才铸成功。有人说两个铜“老爷”是真神的化身,它们怕李道人泄露天机,所以非要李道人割下舌头才成型。铜“老爷”运到山下后,抬“老爷”成了当时太平顶地区人民的一件大事。在抬“老爷”时,李道人走在“老爷”前面,“老爷”就抬得动,否则“老爷”怎么都抬不起来。途中,有一个妇女戏谑了铜“老爷”几句,顿时口吐白沫,急忙在“老爷”面前磕响头,症状马上就消失了。这些十分奇异的事情起到了很好的广告作用,老庙的声威愈发增大。

两个铜“老爷”在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时期被砸毁。据参与砸铜“老爷”的人说,铜“老爷”体内有“金心银胆”(可能还保存在百井村某村民家中),铸造时用的铜钱和首饰有的还没有化开,清晰可见。砸老爷时,起初怎么砸都砸不坏,后来百井村的一名村民爬到“老爷”面前叫骂着打了“老爷”几耳光,水田寺村的一名村民抡起大锤砸向“老爷”,铜“老爷”应声而裂。但这两个人回去后都大病一场,不久便病逝,十分奇异。

前面已经提到,老庙内有九十九口井,他们分布在老庙内地下的各个地方。这九十九口井都只有两三米深,但从不枯竭。有人说,老庙内的这九十九口井是防潮用的。虽然老庙位于太平顶山顶,但这里的地下水十分丰富,地面上的潮气很大,这九十九口井既可以储水,又可以防潮,一举多得。很多井上都盖着木盖子,盖子上放一个葫芦瓢,供香客饮水用。

老庙内没有客房,想在老庙内过夜的香客常被安排在庙内的一个大碾盘上休息。每到上巳节和九月九香客云集的时候,一个碾盘上挤五六十号人,是老庙内另一大奇观。

老庙内的最后一个道士叫李福神(可能为化名)。当时洋坪镇一带有一伙恶势力,头目叫李吉亭(音同)和李测塘(音同),他们均是中国国民党人。他们家与县政府关系很好,家里有几百条枪,都是政府特批的。李福神不知为何触怒了李吉亭和李测塘,于是被二人追杀。李福神逃至太平顶,在老庙内出家做了道士,躲过了追杀。后来,李福神出去化缘,就再也没有回来。

老庙被毁于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时期。被拆得面目全非,在其遗址上仅能看到一个门槛,几个石凳,一块功德碑,还有刻有“威震全球”四个字的石条。

老庙周围古木参天,可能只有他们,才详尽的知道这个盛极一时的老庙。

(2)紫阳洞

从老庙旧址出发,沿主公路下行不到一公里,在一个很急的弯道旁边,有一条小道,沿小道往下走不远便可到紫阳洞。

传说紫阳洞是清虚道德真君(道教十二金仙”之一)修行的地方。据说每天早上太阳升起时,阳光刚好照在这个洞内,在洞内看初升的太阳是紫色的,所以取名为紫阳洞。

紫阳洞并不深,呈三角形状,洞口处是三角形的底部,洞里是三角形的顶部。洞的最里面是两块巨石紧密相夹形成的一个石缝。

传说此洞不止这么深,紫阳洞是整个洞府的前门,它的后门在山顶电视差转站旁悬崖的崖壁上。以前,凡是山中村民家要办喜事或者丧事缺锅碗瓢盆等用具的,只需要在紫阳洞洞口烧点纸钱,磕几个头,然后远离紫阳洞,不往紫阳洞处看,过一会再去洞口,那里便摆好了所需要的锅碗瓢盆等家什。用完后,只需要放在洞口,再烧点纸钱,便可以离开了,自会有人来收走这些家什。直到有一天,有一个放牛娃闲来无事,想探一探洞里究竟有些什么。于是在洞口烧了点纸钱,磕了几个头,然后躲在洞旁的草丛里。这时听见洞里轰隆隆一阵声响,然后走出来一个姑娘,抱着一摞碗。那个放牛娃突然从草丛里蹦到那个姑娘面前,想吓一吓那个姑娘。结果那个姑娘被吓了一跳,碗掉在地上全打碎了。姑娘急忙转身回到洞里,轰隆一声洞内的两块巨石合在一起,洞内的洞口封闭。放牛娃只看见洞里有个白头发白胡子,穿着白衣服的老人在推磨。从此以后,人们再在不能在紫阳洞借家什了。

有人说,紫阳洞原本是一个很深很深的岩洞,后来洞口处坍塌,就成了现在这个模样。洞内还有一股泉水,但现在看到的却是一沟稀泥。

(3)棋盘石

棋盘石在紫阳洞旁不远,是一块很高的巨石。顶部很开阔,长有两颗小松。相传是紫阳洞内仙人会友下棋的地方。

传说古时候山下的一个樵夫到山上砍柴,路过棋盘石下,听见上面有人说话,好像是在下棋,便止步仰望。这时棋盘石上有人丢下来一个桃核,不像是山上长的小山桃的桃核。那人家贫,很少有机会吃到好桃,便偷偷捡起桃核吮吸桃核上残余的果肉。过了一会又掉下来一个桃核,那人又捡起来吮。如此三五次后,那人决定到棋盘石上一探究竟,看看是哪些富贵人家不嫌麻烦到这里来下棋。他爬上棋盘石,看到有七个人坐在石上边吃桃边下棋,于是也坐在一旁看棋。其中有一个人还给了他一个桃吃。连下了七盘棋之后,众人散去。那个樵夫见天色不早便背起柴回家。但他回到村子才发现,他的家已经不在了,一切好像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一问才知道,他看了七盘棋,近三百年过去了,这里已经生生死死过去了三四代人了。他把他的故事讲给乡里人听,人们找到了这块石头,将其命名为棋盘石。棋盘石还是后来将军坟里埋葬的那位将军和娘娘墓里埋葬的那位娘娘下棋的地方。

古人好像早就对棋盘石进行了“开发”,有专门的小路通向棋盘石顶部。小路设计的十分巧妙,“好上不好下”,尤其是攀到石头顶部的几步,怎样上去就要怎样下来,姿势变一点都不行,非常有意思。只有亲身体验过才知道其中的精妙。但那条小路也十分危险,下面是几十米的悬崖,一旦失足,后果不堪设想。

(4)洗乳池(洗马池)

洗乳池就在老庙遗址前,现已改造成为洗乳池水库。之前将军和娘娘的故事中已经讲到了洗乳池,它就是娘娘熬药治病的取水之地。

在太平顶地区的方言中,乳房发音为“ma子”。因此当地方言中洗乳池发音像“洗马池”。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这里曾经有什么名人洗过马,实为谬误。

为洗乳池供水的是一条小溪,溪水看上去是红色的,十分有趣。

(5)梳妆台

梳妆台在老庙遗址的前面,洗乳池畔。一说为李道人所建,不知道有什么意义;也有人说是前文提到的娘娘梳妆所用,却没有更多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

梳妆台在老庙被毁的时候也被毁坏,现如今只剩下两块石基。没有人见过它的旧貌。

(6)将军坟

由老庙遗址沿主公路往上走不远,就到了将军坟处。前面的传说里已经讲到,将军坟就是埋葬那位屈死的将军之处。

将军坟看上去就像一个圆形的小山丘,没有墓碑,坟上和周围都长满了参天古木。坟的顶部有个大坑,据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红卫兵挖过后留下的痕迹。据参与过当时挖坟的人说,只挖到了一些用生石灰做的字,字的外面刷有铜水,除了这些别的什么也没挖到。也曾有一些盗墓者光顾过这里。但那个坑与整个坟比起来并不大。估计是没有人有那个耐心来挖如此大的一座坟。

二、金顶区

由老庙遗址沿公路往上不远,便到了公路的尽头,这里便是金顶区。这里是太平顶的最顶端,建有电视差转站、观光台。这里是远眺的最好地点。

这里也曾有一座庙,被称为“新庙”,是前面提到的那位李道人化缘建造的,可以说成是老庙的一个分庙。这座庙在老庙被毁时也被毁掉了。如今它的旧址上是一座通信铁塔。人们通常把新庙的所在地称为金顶。

天气晴好,能见度高的时候站在观光台上眺望,视野极为开阔,可以看见大大小小百来个山头,十来条河流,几十个村庄、城镇,十分壮观、十分震撼,能给人以“极目楚天舒”的畅快之感。有云雾的时候在观光台上眺望,可以看见云雾三层,飘飘渺渺,山下草木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三、庵塘区

老庙旧址旁公路的转弯处有一条较宽的支路,从这条路进去,前行约一公里,便到了有名的“娘子树”处,再往前一公里,便到了百井村最大的水库——庵塘水库处。“娘子树”至庵塘水库一带被划分为庵塘区。

庵塘区森林茂密,遮天蔽日,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而且十分安全,没有悬崖峭壁。很适合于休闲娱乐。

五、地域美食

一个景区要留的住客人,让人玩不腻,赢的回头客,除了要有美景、名胜这些必备条件外,还要有特色的美食做支撑。只有这样,才能让游人尽情的休闲,享受旅游的乐趣。太平顶地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使得这一地区拥有很多地域性的美食。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一)野生猕猴桃

野生猕猴桃是太平顶地区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水果,在太平顶的树林里分布很广泛。当地百姓称之为“阳桃”(与水果超市里的杨桃完全是两回事)。每年九月份,是这些比枣大比鸡蛋小的猕猴桃成熟的时候。它们酸甜爽口,老人小孩都很喜欢。有人还用这些猕猴桃来酿酒,酿出来的酒带有淡淡的猕猴桃香味,十分诱人。

虽然个头没有超市里卖的猕猴桃大,但野生猕猴桃的味道却要比那些大如鹅卵的猕猴桃好得多。最重要的是,这里的野生猕猴桃远离农药,远离污染,纯自然生长,非常绿色,吃起来心里踏实。

(二)八月楂

白水通是音译。在太平顶地区的方言中,楂(zhā)这个字的读音代表的是“裂”的意思。八月“楂”这个名字要表达的实际意思是八月“裂”。这种水果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初八左右成熟。成熟的水果会裂开一条口子。八月楂这个名字就是这么得来的。

八月楂也是太平顶地区的特色水果,分布也很广泛。别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超市里没有卖的。成熟的八月楂果实有红色的软壳,乳白色的果肉,果肉里面有很多籽,籽是黑色的,圆圆的像黄豆,很坚硬,不能食用。

(三)葛粉

葛粉是用这一地区百姓称为“食用葛”的根经加工后得到的白色粉末。用热水冲泡后变为晶莹的无色糊状物,闻起来清香扑鼻,入口清凉爽滑,是深受这一地区的人们喜欢的饮品。

(四)杨母奶

杨母奶一般在七月份成熟。成熟的果实呈粉红色,外面有一层白色的绒毛。果实不大,像枸杞,但没有枸杞红。杨母奶有的很酸,有的很甜,同一棵树上结的果实却有不一样的味道。它是这一带小朋友们的最爱。

(五)蒿子

蒿子是这一带生长的一种食用野菜。每年春天蒿子发出嫩芽的时候,是采蒿的最佳时机。采回来的蒿子和肉、米面一起蒸,蒸出来的“蒿子蒸肉”清香扑鼻,肉鲜香不腻,吃后回味无穷,满口留香,是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

(六)榨广椒

榨广椒就是经发酵处理后的玉米面粉。远安县的其他地方都有,但在太平顶地区,榨广椒是家家户户的厨房必备之物。榨广椒色泽金黄,十分惹眼。和红辣椒、肥肉一起炒后,香味扑鼻。吃起来既鲜,又香,还略带点酸味,十分开胃。是一道很好的下酒小吃

还有一些像槽子糕魔芋、凉粉、梅渣、炸皮子肉等,在远安县的其他地方都有,称不上地域特色,在此不再赘述。

太平顶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欢迎您来太平顶旅游观光!

文章出处:

《太平顶景区开发前期调查报告》作者:赵君指导单位:湖北省远安县洋坪镇人民政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