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安
阮安(1381-1453),明朝宦官,交趾(今属越南)人。永乐初年,被英国公张辅选为阉童,初得成祖宠爱,学习经史,善于笔札。后成为宫史太监,精通数学、建筑学。正统二年(1437),代替蔡信负责修建北京城九门城楼,加深护城河,次年整修通济河。竣工后英宗命杨士奇撰《通济河碑记》,立碑纪念他的功绩。阮安还参与皇城三大殿重建及杨村河治理,均立有大功。十年(1445),与成国公朱勇、修武伯沈荣等督工修筑北京城墙,改墙体内土外砖为内外皆用砖石。景泰三年(1452)与工部尚书石璞筑成沙湾堤。次年,奉令治理张秋河,在赴任途中病逝,身上不足十两银子。阮安还是一位水利学家,参与了至少三个水利工程,表现出色。据一些资料,他还是明朝紫禁城的主要建筑师之一。
古文记载
[明]永乐时太监,有巧思,奉朱棣命营北京城池、宫殿及百司府。目量意营,悉中规制,工部奉行而已。正统(一四三六-一四四九)时重建三殿,洽杨村河并有功。景泰(一四五o-一四五七)中洽张秋河道卒,囊无十金。除营建外,兼称著名之水利工程师。《明史、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三年十期》
生平记载
范弘,交阯人,初名安。永乐中,英国公张辅以交童之美秀者还,选为奄,弘及王瑾、阮安、院浪等与焉。占对娴雅,成祖爱之,教令读书,涉经史,善笔札,侍仁宗东宫。宣德初,为更名,累迁司礼太监,偕英受免死诏,又偕英及御用太监王瑾同赐银记。正统时,朱祁镇眷弘,尝目之曰蓬莱吉士。十四年从征,殁于土木,丧归,葬香山水安寺,弘建也。而王瑾至景泰时始卒。《明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宦官一》
人生经历
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决定完成城池建设,开始所选的人是蔡信,然而蔡信提出的建设方案耗资太大,所需工力众多,最后改由阮安负责修建京城九门城楼。在此之前北京的城墙上所开九门只有城门洞,没有瓮城、城楼等建筑,有的城门连官军值班所用的铺舍也未建。
阮安施工调度中,北京城九门是依次营建,其施工人员主要取自在京师训练的军卒,将其中的1万多人操练停止,增加其月粮,安排好班次,每人增加月粮一斗,盐每月一斤;建筑费用和材料不再另外派,只使用官府积存的,永乐时营建北京剩余了大量建筑材料,此次均被派上用场。
正统二年(1437年)正月,西直门和平则门(平则门不久改称阜成门)开始营建;第二年营建的是东直门、朝阳门、德胜门等,最后完成的是正阳门等,时间是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
整个工程包括门楼、护城河、桥闸三部分,具体为:正阳门正楼一座,月城楼中左右各一座,崇文、宣武区、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座,月城楼一座。城墙四角各立角楼一座。所谓正楼就是城门楼,今日可见者如正阳门楼(前门楼);月城楼就是俗称的箭楼,如幸存的德胜门的箭楼;角楼今日可见者只有内城东南角楼,在今北京东站附近。护城的整治包括河道疏浚、河岸的修整、砌筑。另外,九门外原来都是木桥,此次全部改为石桥,同时设置了九道水闸。
随着整个工程的完工,北京的面貌发生重大改变,当时的大学士杨荣、杨溥带领其他翰林学士“登正阳门之楼而纵览”,只见“高山长川之环固,平原广甸之衍迤,泰坛清庙之崇严,宫阙楼观之壮丽,官府居民之鳞次,市道之棋布,朝觐会同之麇至,车骑往来之集。然明云霞,滃然含烟雾”。他们在观赏的同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阮安,对他善于谋划的能力,奉公尽责的精神大加赞颂。
阮安在随后的几年中,又先后主持了:皇宫三大殿(奉天、华盖、谨身)的重建工程,通济河的疏浚工程,固安河河堤加固工程,北京城墙的包砖改造工程。其中,北京城墙的改造工程,开始于正统十年(1445年)六月,完工于正统十二年(1447年),这项工程不仅使城墙愈加坚固,更美化了其外观。
评价
明代200多年京城建设中,工程管理者众多,而廉洁者少。然而据《明史》记载,阮安接受的最后一项工程是张秋河的治理工程,但他在前往张秋的途中去世,他去世的时候“囊无十金”(即行李中的银子不足十两)。对于一个主持过许多重大工程的太监来说,如此廉洁,实为少见。
《七修类稿》卷十四对阮安的评价是:“清介善谋,尤长于工作之事。北京城池、九门、两宫、三殿、五府、六部及塞杨村驿诸河,凡语诸役,一受成算而已。后为治张秋河道卒,平生赐予,悉上之。”
参考资料
明朝为迁都北京调越南人才 军人建九门固若金汤-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2-05
顺风相送的智慧密码——海丝路上美美与共_大陆_国内新闻_新闻_齐鲁网.齐鲁网新闻.2023-12-05
阮安.国学大师.2024-07-30
越南人如何北上参与明初的紫禁城营造工程.澎湃新闻.202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