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文
郭天文同志1963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山阴县,1988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农化系,获农学硕士学位,曾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所长,现任旱地农业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土壤学会、全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旱农和土肥专业组组长,甘肃省“333”创新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和“55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甘肃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第八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第四届甘肃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甘肃省优秀专家。
人物平生
自参加工作以来,深入广大农村第一线,长期从事土壤及土壤环境、旱地农业、土壤氮磷钾素、有机肥料、配方肥料、农作物丰产栽培、农业综合和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参加完成科研项目25项,为广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为本专业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1990-1995年主持完成的省科技攻关项目“河西高产地区施肥结构研究”,于1996年获省农业技术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1999年主持完成“番茄、黄瓜、辣椒专用肥研制与应用推广”,研制出三种作物的七个专用肥配方,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探索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新途径,达国内先进水平,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获省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2001年主持“甘肃省主要土壤供钾能力及钾肥应用前景研究”。1997~1998年主持完成了省科技项目“减轻土地污染(可降解地膜引进)试验示范”,首次提出了降解膜在农田中的降解特性,降解速度(诱导期)、降解程度,因不同农业生态区而异,该项目于1999年12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验收,达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1998-2000年作为第二主持人主持完成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专题“甘肃张掖市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A)”项目, 以节水和农业产业化开发为攻关突破口,构建了西北干旱半干旱灌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框架,总结提出了持续高效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社会发展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张掖市持续高效农业的发展模式及技术体系,于2001年5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1998-2000年主持完成“河西一熟制灌区粮、经、饲三元结构研究与示范推广”,于2000年12月通过农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 2000-2003年参加完成的“小麦除草、玉米缓释、棉花防病、花卉胶囊专用肥研制”获2004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2005年主持完成的农业部重点科技合作项目“发展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研究与示范--河西走廊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提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减少了对土壤的耕作次数,使生产成本每亩减少60-110元,比传统耕作亩增收30.96- 48.03元,具有显著的节本增效效果。2004年指导并研究获国家专利一项“间套种植机收小麦玉米辅助保护装置”。
主要成就
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代表作有:
“关于甘肃河西地区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思考”(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新阶段、新思路新对策》2000年),“灌漠土区吨粮田开发与持续农业建设”(《西北农业学报》1998:4),“甘肃河西平川灌区不同前作和不同肥力土壤上的效应研究”(《土壤-植物营养研究文集》1999),主编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整县农业科技承包项目培训教材》约2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