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枢机团

枢机团

枢机团是罗马公教全体枢机的总称。枢机团的作用是在御前会议上辅佐教皇处理教会事务,以及在教宗逝或退位后集结教宗选举秘密会议以选出继任教宗。除宗座从缺的特殊情况,枢机团并无特殊的行政权力。即使在宗座从缺时,它的权力也受到现行宗座宪法、《主的普世羊群》、教会法和梵蒂冈城国基本法等的诸多限制。

机构简介

枢机团(College of Cardinals) ,或称枢机院(Cardinal 法院)。是天主教会最高宗教机构,亦是教宗治理普世教会的职务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顾问团。1917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称“枢机”为教皇的参议会(Senate),由教宗选拔任命;1983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参照349条及356条)则称他们为特别组成的团体,依法享有选举教宗的权利,并以集体方式协助教宗处理较重要的事项,或个别地协助教宗处理普世教会的日常事务。

历史沿革

说到枢机团,就要从枢机体制说起。

枢机体制是教会设立的一种职务,并非建基于神律,亦不是神品(圣秩)的一个等级。

枢机的职务,源于罗马教区的司铎团(Presbyterate)。

自公元最初数世纪起,罗马教区划分为多个区域,各有一间重点教堂或所谓「本堂」(即堂区教堂:Titular Church)。这些「本堂」按地域分为几个组别,而这些组别又各自与罗马五个大殿(Patriarchal Basilicas)保持联系。五个大殿是:拉特朗大殿(罗马主教座堂)、圣伯多禄大殿、圣保禄大殿、圣老楞佐大殿及圣母大殿。

所谓「枢机」,字源上来自拉丁文cardo一词,意即「枢纽」或「门」(英文为hinge)。教会视一个教区的主教座堂——主教驻守的地点——为教区的中心或「枢纽」。在教会历史上,那些驻在座堂的司铎,或固定地驻在某教堂或「本堂」,或原本为服务某教堂而领受司铎圣秩,但后来奉派为另一教堂服务的司铎,渐渐称为「枢机司铎」(Priest Cardinals 或Cardinal Priests)。在罗马,「枢机司铎」的职责包括代表罗马主教,即教皇,在「本堂」及罗马其中一个大殿奉献圣祭、分担教宗行政职务、出席教区会议和担当教宗的顾问。

由公元最初数世纪起,罗马亦设有多个执事区(Deaconries),由区域执事(Regional Deacons)负责爱德服务和物质上的需要,以及协助罗马几间大殿的礼仪。他们渐渐称为「枢机执事」(Cardinal Deacons)。

由于身为罗马主教的教宗职务日渐繁重,故此教宗邀请那些邻近罗马的教区(称为「罗马城郊教区」:Suburbicarian Sees或Suburban Sees)的主教来分担他的职务,包括出任顾问和代表教宗主持拉特朗大殿及其它大殿的隆重礼仪(尤其主日圣祭)。这些罗马城郊教区传统上有七个(在公元第七世纪仅有六个),地域及名称在历史曾有改变,但今日教会惯常列举的是Ostia, Palestrina, Porto-Santa Rufina, Albano, Velletri-Segni, Frascati, Sabina-Poggio Mirteto这七个教区,而它们的主教渐渐称为「枢机主教」(Cardinal Bishops)。

公元769年召开的罗马教省会议(Roman Synod)规定,罗马的主教——教皇——必须由罗马教区的执事和「枢机司铎」当中选出来。从1059年起,为进一步确保教会首牧的选举不受俗世势力的影响,教宗尼各老二世(Nicholas II)规定,唯独「枢机主教」有权选举教宗,而其它等级的枢机和罗马教区的圣职班须接纳被选出的教宗人选。至于罗马君王,则只礼貌上获通知选举教宗的结果。至公元1179年,历山三世(Alexander III)规定,上述三个等级的枢机都有权选举教宗。

近代的枢机团组织,由1150年起开始定型。当时教皇尤真尼三世(Eugene III)任命了奥斯底亚(Ostia)的主教为枢机团团长(Dean),又另委任一位罗马教廷总务长(Camerlengo),其职责是在教宗出缺期间,处理教廷行政事务。

从十二世纪起,罗马教省以外的一些神长,也被委任为枢机。

亦自公元十二世纪起,枢机的职衔,亦授予其它总主教及主教,而至公元十五世纪,亦授予拉丁礼的宗主教

自十三至十五世纪,枢机的数目通常不超过30名。斐理斯·佩雷蒂于公元1586年,参照旧约时代以色列所设的七十位长老,规定枢机的数目为70名。这数目一直至若望二十三世(1958-62)才开始增加。

1965年,保罗六世规定,东方礼教会的宗主教(Oriental Patriarchs)亦可被任命为枢机,且应列入主教级。

教皇保禄六世于1973年规定,参与选举教宗大会的枢机人数不得超过120名。

按1929年签署的拉特朗条约(Article 21),枢机被视为梵蒂冈城邦的亲王,纵使他们不是居住于梵蒂冈城内,而是居住于罗马古城内,也享有梵蒂冈国民的权利及特权。

总括而言,枢机的制度源于罗马教区的圣职班和教省会议(Synod)。在教会历史上,枢机的职责逐渐由礼仪及牧民层面,转移到行政层面。

三大等级

枢机团分为三大等级:枢机主教、枢机司铎及枢机执事,其中枢机主教为三等级之首,司铎级次之,执事级又次之。每一级又构成一个小团,三个小团构成枢机团。人数在133—144人左右。

按传统,Ostia城郊教区的领衔主教,同时出任另一个罗马市郊教区的领衔主教,而且兼任枢机主教团的团长(Dean),是所有枢机主教中的首席。(参照法典350条4项) ,也是枢机中人数最少的。分为首席枢机主教和次席枢机主教。负有辅佐、选举教皇,处理罗马教廷重大事务的神圣使命。

「枢机司铎」和「枢机执事」,分别由教宗授以罗马古城内的堂区(Parish)或执事区(Deaconry)衔,使他们在名义上隶属罗马教区的圣职班。东方礼(Oriental Rites)的宗主教(Patriarch)如被任命为枢机,可以本身的宗主教区(Patriarchal See)为衔。(参照法典350条2-3项)

事实上,枢机司铎和枢机执事并不一定是主教,德才兼备,有口皆碑的司铎和执事也可祝圣为枢机。司铎负责辅助主教级枢机,在大型弥撒、典礼、瞻礼日上圣咏,吟唱;执事负责记录大型会议(如秘密会议)的流程,结果。在梵蒂冈,一份文件若要通过,必须有首席枢机执事的亲笔签字和印章,否则就是伪造的!另外,执事级枢机还要安排部分典礼,也可谓“位高权重”

自枢机制度成立的那一天起,枢机主教,枢机司铎,枢机执事三大等级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委任程序

准备流程

传统上每隔几年,教皇在二月二十二日「建立圣伯多禄宗座节」或另一日期公布新任枢机的名单。这时,梵蒂冈就要根据候选枢机的人数来制作小红圆帽、方帽,权戒,牧杖等枢机物品。布置礼堂,从彼得伯勒大教堂请出教宗的至宝—天堂之匙并举行祝圣弥撒。弥撒要一直持续到候选枢机到来。此外就是教宗的枢机委任状,须在三天内誊写完毕并交给教宗签字,盖上红墨水的戳记,以示教宗已同意此人为枢机。整个准备工作最快也要七天。

正式册封

枢机的正式任命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教皇在由他召开,并只由在任枢机出席的一个闭门「御前会议」亲自提名(nominate)及批准(approve)一些适当人选。其次,教宗发出通知书(biglietto)给个别候任者,并按时把全体新枢机名单公布。最后,在教宗主持的御前会议中,新枢机们作信德宣誓、从教宗手中领受红色的方型帽(Biretta)及圆形瓜皮帽(Zucchetto),枢机牧杖(动物界 husbandry staff),罗马教廷委任状(Papal commission),同时教宗会用天堂之匙在他的胸前空划十字以示祝福,并授他罗马教区中的一个堂区的领衔主任司铎职或领衔执事职,以表达他分担教皇在罗马教区的牧职。其后,他与教宗及其它枢机一同奉献圣祭(称为质量 of the Rings)时,亦获赠枢机戒指(Cardinal’s Ring,纹饰均为基督受难像),以标志他崇高的身份、牧职和与罗马教宗的密切共融。然后教宗离开,新枢机互相道贺,并参加教宗在拉特兰宫举行的祝贺宴会(教宗不到场,由枢机团总团长主持)。

善后事宜

翌日,首席枢机主教入拉特兰宫枢机室办公,列席枢机主教回自己的教区。「枢机司铎」及「枢机执事」,须到他们获指派的罗马教区辖下教堂,出席就任领衔主任司铎或领衔执事的仪式(「枢机主教」则没有此仪式)。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