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作者论

作者论

作者论是从文艺评论领域移植到电影批评领域的理论概念。这一理论主张,如果一位导演在其系列作品中展现出特定的主题或风格一致性,那么他就被视为自己的作品的作者。

理论背景

发展历程

作者论(法语:politique des auteurs),最初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倡导的一种电影批评理论。这场理论运动始于1955年2月,当时弗朗索瓦·特吕弗在该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阿里巴巴与“作者论”》的文章。作者论的发展过程中,曾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影评论理论的讨论,特别是在制片人大权独揽的好莱坞,一些美国电影导演能否被称为作者的问题引起了争议。在此期间,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奥托·普莱明格、霍华德·霍克斯等导演的作者地位得到了认可,与欧洲电影作者平起平坐。

法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区别

法国电影界,导演的角色受到高度重视,而在好莱坞电影制作中,则是以制片人为主导的制片人中心制。1954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在他的文章《法国电影的一些倾向》中首次提出了“作者论”,强调影片真正的作者应该是导演而不是编剧。他认为,能够在一系列作品中保持一致性的导演,就是自己作品的作者。这一观点得到了《电影手册》编辑部的支持,并在美国和英国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了传播。

理论定义

作者论本质上是一种评论态度,持有这种立场的评论者倾向于将影片放在导演的整体创作生涯中去评估,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类为某个特定类型的评论。他们会寻找同一导演不同作品之间的共性和主题发展的线索。这种态度不仅承认了一些评论的有效性,即它们来自那些已经观看过导演多种作品并对其中反复出现的元素有所洞察的评论者,同时也强调了评论的连续性。

影响与发展

作者论的发展导致了两个主要流派的形成:一种观点认为,导演的独特个性体现在他们的艺术风格和场景调度中,只有那些作品一直具有鲜明特色的导演才能被认为是作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导演的个性体现在作品的一贯主题中,能够持续探索丰富主题的导演才应被视为作者。这两种观点都反对只关注表面风格而忽视深层意义的导演,将他们视为单纯的场景调度者。作者论对新浪潮电影和新好莱坞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分别促成了导演中心制和导演资本制的形成。对于导演资本制的研究及其在新一代导演身上的应用,最终形成了完全导演论。作者论强调了导演的个性化创作,适应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电影追求个人表达的需求,成为了法国新浪潮电影和西方现代派电影的重要理论基础。虽然作者论在鼓励艺术创新、提升导演地位、减少制片厂对创作的干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存在着片面性,如过度强调导演个性,无条件推崇所谓的“电影作者”,忽略了时代、社会和历史对作品的影响,甚至出现了“美学上的个人崇拜”。

相关争论

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有两个重要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和《正片》——彼此竞争。《电影手册》由特吕弗、埃里克·侯麦让-吕克·戈达尔贾克希·维特等人领导,而《正片》则是由Bernard Chardère和Ado Kyrou主持。《正片》杂志指责《电影手册》采取了折衷主义的态度,并为其保守的观点辩护。为了对抗这种指控,《电影手册》确立了自己的编辑准则,并采纳了作者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

7.3 法国电影新浪潮 | 何为“作者论”?.三联生活周刊.2024-09-14

《电影手册》.个人图书馆.2024-09-14

法国新浪潮电影 .搜狐网.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