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北极七鳃鳗

北极七鳃鳗

北极七鳃鳗(学名:Lethenteron camtschaticum):体长13到32厘米。身体细长,呈鳗形,表皮裸露无鳞,背鳍向后一直延伸到尾端并环绕尾部形成尾鳍。口漏斗发达,无口须。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顶两眼之间。眼发达,具松果眼,具感光作用。它的眼睛后面身体两侧各有7个鳃孔,这就是它叫做“七鳃鳗”的原因。

雌雄异体,发育要经过较长的幼体期,经变态为成体。嘴呈圆筒形,没有上下腭,口腔很像人眼的眼睛。却满布锋利牙齿,以吸食其他鱼类的血液而活。雌雄异体。卵小,数量多,卵发生为全裂式;发育有变态期。卵孵化成美国白灯蛾,幼体称为沙栖鳗或沙隐虫,生活于淡水中,在水底挖穴而居;无牙,眼不发达,以微生物为食。钻入砂料过滤微生物和细水的碎片。变换后的3–7年才会变为成鱼形态,具有完整的牙齿、眼睛、鳍和其他的变化。

分布于加拿大、中国、日本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挪威俄罗斯美国

形态特征

北极七鳃鳗通常体长13到32厘米,但标本有长度达到63厘米,重量达到200克的。非溯河产卵的个体很少超过18厘米长。是一种圆口纲的鱼类。没有颌,里面长满了锋利的牙齿,这是古代鱼祖先所具有的特征之一。鳃在里面呈袋形的原始状态,鳃囊和鳃孔左右各均7对,排列在眼睛后面。口呈漏斗状,内分布着一圈一圈的牙齿,为圆形的吸盘,能吸住大鱼。舌成为刮器,具舌齿。有唾液腺1对。内鳃孔开口于特殊的呼吸管,无咽皮管。口漏斗发达,无口须。嗅囊不通口咽腔。

眼发达,具松果眼,具感光作用。它的眼睛后面身体两侧各有7个鳃孔,这就是它叫做“七鳃鳗”的原因。鼻孔单个,位于头背面两眼的中间,后方有一白色皮斑。头前腹面有呈漏斗状吸盘,张开时呈圆形,周缘皱皮上有许多细软的乳状突起。口在漏斗底部,口两侧有许多黄色角质齿,口内有肉质呈舌形的活塞,其上亦有角质齿。内耳有两个半规管。鼻垂体囊的末端是盲囊。骨骼为软骨,无硬骨,鳃弓成复杂的鳃笼软骨。脊索上附髓弓小软骨片。脊神经的背、腹根不相连。内耳有2个半规管。肾脏为中肾。左侧居维尔氏管退化。

很像一般的鳗鱼,身体细长,呈鳗形,表皮裸露无鳞。背鳍2个,基长约相等,背鳍和臀鳍相联,向后一直延伸到尾端并环绕尾部形成尾鳍,鳍条软而细密。肛门位于躯干与尾部交界处,肛门前有一泌尿生殖突。皮肤柔软而光滑,无鳞,侧线不发达。

成年北极七鳃鳗的背鳍和尾巴上有暗斑。体色棕色、灰色或橄榄色,腹部色淡,灰白色略带淡黄。雄性体型比雌性更大。

栖息环境

北极七鳃鳗生活在淡水中,是从北冰洋潜入附近的切纳河(Chena Rive),通常会在河底的泥巴中藏匿数年。

生活习性

七鳃鳗共分三种:食肉的、吸血的,还有基本上无害的。无害的七鳃鳗从幼体到成年需要花3-7年时间,而进入成年期之后寿命只有6个月,这6个月它们不需要进食,存在的意义只剩下繁殖然后死去。食肉及吸血两种鳗钩状牙齿中间有一个类似舌头的东西,它被形象地称之为活塞。舌头上分布有三个咀嚼器,两个左右运动一个上下活动。这个活塞形成一个凸形结构,中部有一颗又强又大的牙齿可以让食肉七鳃鳗剔出鱼肉。”食肉七鳃鳗的中间齿呈U型,吸血的则是W型。吸血的W型牙齿更好,这种鱼的中间齿大小都差不多。所以它相对于像刨削槽的U型更像一把挫刀,这样就能刮开猎物的血管吸血。

这两种七鳃鳗附着在三文鱼鳟鱼之类的鱼体,显著的区别还有它们在宿主身上的样子。吸血型的七鳃鳗因为要保持血液流动,所以它们的喉咙里有一种腺体让口盘分泌抗凝血药,这就是吸血七鳃鳗的嘴巴吃起来不那么美味的原因。虽然食肉型的也有这个腺体但是相比之下要小得多。先不管它们的进食方式如何,首先它们得先找到猎物才行。在七鳃鳗的身体周边分布了能够感觉水中震动的细胞,一旦识别并靠近猎物就转换成视觉感官来寻找这个不幸宿主的准确位置。如果是食肉型的七鳃鳗会优先选择顶部下嘴,因为那个地方的鱼肉是最多的。而如果是吸血型的话则会在鱼的下面下嘴,因为那里的血流得最多。

一旦它们开始攻击目标就很难松口,不仅嘴上白森森的牙会全部扎进肉里,中间的活塞也会同时刺宿主。而且,当它们在宿主身上扎牢了往往会留在它身上几个小时到一天不等,不停地刮、凿,休息片刻以后接着刮、凿。吸血型七鳃鳗通常会在宿主还活着的时候离开,因为杀死宿主对寄生物来说是不利的,因为这样它就不能再吸这个宿主的血了。宿主可以回恢复血液供应,并且一直活着成为吸血型七鳃鳗的下一顿美食。它们一般都喜欢攻击像鱼一样的小鱼,然后一直啃它们的肉直到只剩下一具鱼骨。这些被七鳃鳗攻击过的鱼死因有:失血过多、感染或者身体上一个大洞。

分布范围

分布于加拿大、中国、日本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蒙古、挪威俄罗斯美国

分布于近极地范围,从拉普兰向东延伸到堪察加半岛、俄罗斯,南到日本和韩国;同时北极和太平洋流域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西北部的河流和安德森麦肯齐河流域,西北地区阿尔伯塔省北部、阿拉斯加半岛的西部和南部。

生长繁殖

七鳃鳗为典型的洄游性鱼类,部分时期在海中生活。秋季由海进入江河,在江河下游越冬,翌年5~6月,当水温达15℃左右时溯至上游繁殖。七鳃鳗选择水浅、流快、砂砾底的水域进行挖坑筑巢产卵,雄鱼以吸盘吸着雌鱼头部,同时排卵、授精。卵极小,每次产卵8-10万粒,卵粘在巢中砂砾上。产卵后亲鱼全部死亡。卵孵化后不久即成为仔鳗。仔鳗营泥砂中生活,白天埋藏在泥砂下边,夜晚出来摄食。此阶段的仔鱼与成鱼很不相象,口吸盘不发达,呈三角形,称为沙隐幼鱼,过自由生活。七鳃鳗的寿命约为7年,幼鱼在江河里生活4年后,第5年变态下海,在海水中生活2年后又溯江进行产卵洄游。

对其宿主来说幸运的是,七鳃鳗的人生少于一半时间处于危险的成年期,7年“生鱼片”中大概有三年,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河底度过其悠闲的幼体阶段,把身子埋在小砾石里面只露出自己的头。这样它们虽然看不见但是也有浮游生物或者藻类的微生物掉进它们U型的嘴里。但是神奇的是,它们居然是成年鳗鱼的小侦查队。一旦发现产卵好地方就会分泌信息素并在水中扩散,那些想产卵的成年七鳃鳗就闻着味找来。这样的过程看起来就像这些幼体跟准父母说:“这是个产卵的好地方哦~你看我们不就在这茁壮成长。”这个办法倒是不错,可以有效提高繁殖成活率。

灭绝原因

七鳃鳗是生长在很多国家河流中的古老鳗鱼,它们附着在三文鱼鳟鱼之类的鱼身上吸血然后把鱼肉从骨头上刮下来吃掉。它们这样的捕食方式给渔业造成了破坏,使得美国北部五大湖地区对它们头疼不已。

20世纪20年代初,七鳃鳗就已经显现了它们的恶魔本性。在七鳃鳗出现之前,北美五大湖鳟鱼每年可产680万千克,60年代初它们出现并为祸之后产量迅速降到14万千克不到。从50年代末开始,海湾的官员开始试图捕捉它们用电栅栏把它们隔绝开,而现在科学家找到了更聪明的办法。一种办法是利用幼体分泌的产卵信息素。把信息素倒在做好部署的地区,然后把上当而来的成年七鳃鳗鱼捞起来。更狡猾的是,科学家们把抓来的雄性成年七鳃鳗阉了之后放回野外。还曾用来杀七鳃鳗的办法是把幼体从地洞里引出来然后杀了它们。通过这些努力,美国加拿大已经削减了五大湖95%的七鳃鳗

不过,科学家们注意到如果放任那5%不管那么很快它们又能繁荣起来。而且,河系网络蜿蜒繁杂,总有遗漏点几年难得处理一次。也有人把七鳃鳗抓起来吃了说味道跟鱿鱼一样。美国人显然不信,但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很爱吃,最后因为吃了太多七鳃鳗死在诺曼底登陆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参考资料

Lethenteron camtschaticum.The IUCN Red List 2015-01.201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