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CTPC)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旗下的专门从事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国家级机构,成立于1983年10月18日。该机构拥有各专业高级人才和现代化设备,制作体系齐全,以大批精品力作建构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被誉为电视剧制作业的“国家队”。其代表作品包括《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笑傲江湖》《西游记续》和《寻找回来的世界》等。2009年12月29日完成政企改革后,该机构全名改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现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旗下的独资公司,是中国电视剧产业的龙头企业。
公司规模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所属的专门从事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单位,成立于1983年10月18日。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是一个具有国家级规模、拥有各专业高级人才、用现代化设备装备起来的、制作体系齐全的专业电视剧生产机构,以大批精品力作建构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被誉为电视剧制作业的“国家队”。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向中央电视台提供各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电视剧目,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努力推动中国电视剧精品化创作,为广大电视观众服务。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自成立以来,共生产了400多部近4000集电视剧,在这些作品中,有家喻户晓的四大古典名著、大型古装历史剧、重大革命历史剧、近现代历史剧、现实题材剧、儿童剧、戏曲、音乐电视剧、与海外合拍剧等,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堪称多样化,为国内外广大观众所熟悉和喜爱。剧中心每年都有多部作品获得国家级的“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各种电视剧权威奖项,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业界高水准。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在成立至今的二十多年里,培养锻炼了一支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队伍,现有工作人员284人,其中正高级专业职称30人、副高级专业职称76人、中级专业职称99人,有许多知名编导及专业人士在国内享有盛誉。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实行“以拍戏带动外景基地建设”的方针,斥巨资兴建了永久性的涿州、无锡、南海等影视拍摄基地,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带领中国的电视剧制作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之路。
公司管理
社会责任
中国电视剧走出大陆,走出国界,并以自己的水准取得世界的承认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十几年来,中心与外国和港台的合作方兴未艾。与日本合拍的《不知其名》、《长流不息》、《离别广岛的日子》、《樱花梦》大都在两国引起了轰动。与巴基斯坦合拍的《纽带》荣获巴基斯坦“国家齐亚哈克总统奖”。与香港合拍的《火龙》、《大班》、《长城的故事》、《香港的故事》引起了较大反响。与美国3C集团合拍的《新大陆》掀开了中美电视史上新的篇章……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迈入21世纪的中国,众多电视剧生产机构之间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电视剧市场化已成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普及,观众的欣赏口味也越来越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只有拍出更多好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足于不败之地。毫无疑问,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将坚持品牌战略,以高屋建瓴的气概,放眼全局,立足市场,为真正繁荣中国电视剧文化产业,做出永远不懈的努力。
发展历程
发展前景
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生产机构。位于北京,成立于1983年10月。中心可以同时组成多个制作单元,形成从剧本创作、前期录制、后期制作的完整流水线,完成大、中、小型电视剧全套生产过程。有员工400余人,拥有电视剧制作的各行业专门人才。中心每年创作生产各种题材、风格、样式的电视剧百余(部)集。已有《寻找回来的世界》、《西游记》、《红楼梦》、《努尔哈赤》、《末代皇帝》、《小木屋》、《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等在国内外获奖百余次。除独立创作生产外,还多次与美、日、德、法等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电视界进行良好合作和艺术交流,丰富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的表现力,扩大了中国电视剧在国际上的影响。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所属的专门从事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单位,是具有各类高级人才的单位,是具有现代化器材装备起来的、制作体系齐全的电视剧生产单位。自1983年成立以来,以年产300部集的电视剧为国内外广大观众所熟悉和喜爱。
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是中国电视剧的复兴时期,随着电视覆盖的扩大和家庭电视机的普及,电视剧逐渐成为了中国大众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心摄制的《蹉跎岁月》、《走进暴风雨》、《生命的故事》、《夜幕下的哈尔滨》、《寻找回来的世界》等剧目,播出后广受好评,为电视剧在中国的繁荣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形成了自己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中心还着手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陆续改编为长篇连续剧、系列剧搬上荧屏。将古典文学名著与电视剧艺术联姻——这在我们以前的电视剧创作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拍不好,将引发来自社会各界的非议和责难。事实证明,这次尝试显示了中心领导的过人胆识和老一辈艺术家和非凡才智。在拍摄过程中,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斥巨资兴建了几处清代风格的景点,如大观园等。这一举措客观上推动了电视剧生产基地化的进展,《红楼梦》可说开风气之先。1986年5月,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亚洲电视同时播出,万人空巷,最高收视率达到70%以上,在内地和香港同时掀起了"红楼热"。
随后拍摄的《西游记》展开了神话类型通俗剧的探索,播出后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强烈喜爱,反响巨大,收视率达到同时期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之最,在国内外多次重播仍然经久不衰,广受欢迎。
1994年,中心拍摄了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这部气势空前的大制作,财力投入之大,编导演摄制队伍人员水平之高,场面之宏伟,景物之精致,拍摄技巧之完善,气魄之雄浑,在迄今为止的电视剧中都堪称为最。《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购买了此剧播映权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也激起了"三国文化热",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优。
精心筹拍的43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1997)在把握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展现了北宋时期的民情风貌,烘托出了书中提供的宋代文化的艺术魅力及豪爽奔放的齐鲁文化精神,而香港袁氏兄弟的加盟,使该剧的武打设计、武打场面更具有观赏性。其片尾主题歌《好汉歌》更是不胫而走,广为传唱。《水浒传》在海外的播映权达到了国际电视剧市场标准。《水浒传》的成功给四大古典名著的改编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显著成就,不仅对广大观众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普及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掀起了阅读这些名著的热潮,并且向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原地区灿烂的文化遗产,增进了东西方国家的了解和文化交流,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这一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举措,构筑了当代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时间证明,这四部电视剧所体现出来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使它们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成功缔造了名著改编为电视剧的经典神话。此外,中心相继推出的《努尔哈赤》、《末代皇帝》、《唐明皇》、《东周列国》、《太平天国》、《秦始皇》、《文成公主》等一系列历史题材鸿篇巨制,逐步树立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在历史题材电视剧拍摄领域中的龙头地位。
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电视剧市场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各类电视剧制作机构如雨后春笋,电视剧新作层出不穷,“戏说风”“偶像”“皇宫戏”你方唱罢我登场。以拍摄主旋律电视剧为首要任务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也受到了来自市场压力的冲击和严峻考验。如何做到既面对市场和大众,又反对平庸、抵制媚俗呢?中心的决策者和艺术家们始终牢记着一条基本的创作理念,那就是:以生产思想性、艺术性、可视性结合的精品电视剧为历史使命,既要进军市场,又要保持可贵的艺术品格,严把质量关。
中心依托改革,雄厚的技术制作力量和自身人才优势,以大量的优秀现实主义力作奠定了自己在主流电视剧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人们所熟知的电视剧如:《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苍天在上》、《咱爸咱妈》、《北京人在纽约》、《女人不是月亮》、《香港的故事》、《九。一八大案纪实》、《人间正道》、《中国命运的决战》《女子特警队》、《大雪无痕》、《日出东方》、《刘老根》、《省委书记》、《以时代的名义》、《走过旧金山》……它们既体现了昂扬的时代精神,又关注现实生活,颂扬了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不断给荧屏增添着清新的亮色和激扬的气息。这其中大部分作品同时荣获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中国电视金鹰奖”双奖。
在纷纷扰扰的市场洪流中,这批现实主义力作无疑是使中心屹立潮头的生力军,我们不会忘记这些在各自领域中开创了某种类型电视剧潮流的以下作品:
发展热潮
1992年正值“出国热”“留学热”的时期,剧中心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合拍、在华人文化圈引起轰动效应的《北京人在纽约》,第一次在电视剧中向人们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这种种冲突中人们所经受的困惑与痛苦,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视性的较好结合,在海内外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1993年,电视剧《苍天在上》的面世,被媒体称为“放胆”的作为。这是中国第一部重量级的反腐电视剧,直面现实,针砭时弊,反映了时代精神,它以空前的尖锐性和胆略深刻震撼了亿万观众的心弦。2001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反腐力作《大雪无痕》延续了这一传统,并从人性的深度挖掘腐败的原因,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1994年《九.一八大案纪实》再次开创公安题材电视剧纪实主义风格的先河。承袭这一特色,收视率与社会反响俱佳的《女子特警队》(1999)年也成为同类题材的代表作。
1995年根据十大女杰事迹改编的20集系列剧《她们的故事》,对系列单本剧的创作拍摄进行了首次尝试,其中《牛玉琴的树》以其突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获得了多项奖励。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多年来在创作大量的脍炙人口的现实题材和历史古装题材作品的同时,也注重了题材的多样化,推出了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本民族艺术风格的电视剧。十余年来,中心陆续拍摄了儿童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十七岁不哭》、《我要做好孩子》;戏曲音乐电视剧《家。春.秋》、《苦菜花》、《新乔老爷奇遇》;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天神不怪罪的人》、《帕米尔医生》、《苦树花开的季节》以及单本剧《午夜有轨电车》、《官井》等等诸多优秀作品,近年来还着手在音乐剧、科幻剧方面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以上作品获得了来自相应层面受众的充分肯定,为丰富电视剧题材的多样化,体现电视剧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心改制
2009年12月29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转企改制是电视媒体推进制播分离改革、将可经营性资产推向市场的重要标志。转企改制后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台属、台管、台控的独资公司,并将继续使用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品牌,同时也挂牌成为国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制作基地。新公司主营业务将从单一的电视剧制作转向涵盖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电视栏目、动画、译制片等全内容的制作发行,产品覆盖领域将从目前单一的电视媒体,转为面向电视、网络、移动终端等多媒体,通过投资、合资、合营等形式与国内同业同行进行多模式、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还将积极介入全国乃至国际电视节目市场的贸易活动,进行文化产业的综合开发,力争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旗下最大的制作业务群,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视节目及多媒体内容的提供商。
20周年庆
2003年10月18日将是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20周年的日子。1983年3月,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决定将中央广播艺术团的电视剧团、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部和电视剧艺委会的制作部,合并成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并于1983年10月18日正式成立。如今,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被称为“电视剧创作中的国家队”,记者获悉10部大戏加上一系列活动将庆祝剧中心成立20周年。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邹庆芳和李汀说,今年也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成立45周年,因此剧中心成立20周年活动也要统一纳入台庆45周年中:首先拍一部纪录片,纪念成立20周年;其次是出一本好的画册,回顾20年的历程;然后有一个尚需批准的想法,那就是想搞一台晚会,类似于大型的《综艺大观》,邀请曾经出演过剧中心作品的明星,演唱过剧中心作品的歌星等参加,用晚会的形式串联起剧中心20年的历史;出一套纪念邮票,收入剧中心已经拍摄的类似于“四大名著”等知名电视剧;还会举行一场大型的新闻发布会。这些活动现在已经在筹备之中。
在电视剧方面,除了目前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刘老根》第二部之外,还有10部大戏将迎接央视剧中心成立20周年。
中心史话
1983年3月广播电视部决定将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部、电视艺术委员会录制部和中国广播文工团电视剧团合并组成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系直属于广播电视部的正司局级单位,并于同年10月18日正式成立,1985年2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并入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的诞生,要从1958年录制的《一口菜饼子》算起,对这部第一次以“电视剧”来命名的节目,现在谈起来,连许多业内人士都语焉不详。当时电视传播的范围很有限,拥有电视机的人也寥若晨星,在所播出的节目中,电视剧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因此不大为人所知。
最初的“电视剧”,是舞台表演与电视录播技术的简单结合。有人形容当时的电视剧是“一条主线,两三堂景,四五个人,七八场戏”,由于没有录像设备,只能采用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现场切换,实时播出的方式,这种“一次性消费”的局限性,使我们今天已无法再看到当初的情景。1979年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完成的电视剧《有一个青年》首次采用实景拍摄的方式,走出一条新的路子,而后逐步完善,并越来越多地采用电影制作的手段,根据电视传播与收视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的拍摄方式。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经过1958年——1966年的初创期、1967年——1977年的停滞期、1978年——1982年的恢复期,至1983年进入了全面复兴和发展的阶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欣逢良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应运而生。
中心创建伊始,来自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部的60余人、中国广播文工团电视剧团的120余人和电视艺术委员会录制部的10余人组合在一起,共同谱写电视剧创作的新篇章,中心的徽志——三段圆弧组成的一朵新花,就准确地表达了这一意念。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期是中国电视剧的复兴时期,随着电视覆盖面的扩大和家庭电视机的普及,电视剧逐渐成为了中国大众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心创业前后生产的《蹉跎岁月》、《走过暴风雨》、《生命的故事》、《夜幕下的哈尔滨》、《寻找回来的世界》、《小木屋》等剧目,取得了开门红,广泛赢得观众的好评,为电视剧在中国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与此同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还着手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逐一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这一前所未有的尝试显示了中心领导的过人胆识和老一辈艺术家的非凡才智。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开风气之先,以电视剧的形式完整地诠释、演绎了这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塑造出的艺术形象和鲜明的人物性格,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欣赏要求。1986年5月,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亚洲电视同时播出,万人空巷,最高收视率达70%以上,创造了电视剧收视的空前纪录,在内地和香港同时掀起了“红潮”,令两地观众欲罢不能,叹为观止。
随后拍摄的《西游记》开始了神话类通俗剧的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表现奇妙的神话世界,播出后受到不同年龄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反响巨大,收视率达到同时期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段电视剧收视之最,之后在国内外多次重播仍然经久不衰,广受欢迎。
1990至1994年,中心拍摄了长达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这部气势恢宏的超级制作,其财力投入之大、编导水平之高、阵容之整齐,场面之宏伟、景物之精致、技巧之完善,在迄今为止的电视剧中都堪称独步。《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购买此剧播映权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都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三国文化热”,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997年精心策划的43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把握原著精神的基础上重现了北宋时期的民情风貌,烘托出民间市井文化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江湖英雄豪杰的侠肝义胆。香港袁氏兄弟的加盟,使该剧的动作设计、武打场面更具观赏性。片尾主题歌也不胫而走,广为传唱。该片在海外的播映权达到了国际电视剧市场的标准。《水浒传》的成功给四大古典名著的改编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显著成就,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一具有开拓性的举措,构筑了当代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时间证明,这四部电视剧所体现出来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使它们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原地区电视剧的经典之作。
此外,中心20多年来相继推出的《努尔哈赤》、《末代皇帝》、《唐明皇》、《东周列国-春秋篇、战国篇》、《太平天国》、《文成公主》、《秦始皇》等一系列古代历史题材的鸿篇巨制,使中心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剧制作业的领头羊。
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电视剧市场化的特征日益明显,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决策者与艺术家,也受到了来自市场压力的冲击和严峻考验,但他们始终牢记一条基本的创作理念:以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电视剧为历史使命,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价值取向,既要进军市场,又要保持可贵的艺术品格。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心一贯将此类创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拍摄了一批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艺术作品,如《巨人的握手》、《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潘汉年》、《李克农》、《中国命运的决战》、《日出东方》、《孙中山》等,其“故事的吸引力、人物的亲和力、视觉的冲击力和情感的穿透力”都非常突出,体现了“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崇高使命。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依托改革,发挥雄厚的技术制作力量和自身的人才优势,以大量的优秀现实主义力作奠定了自己在主流电视剧领域的领先地位。那些人们所熟知的电视剧:《蹉跎岁月》、《苍天在上》、《北京人在纽约》、《9.18大案纪实》、《人间正道》、《女子特警队》、《大雪无痕》、《刘老根》、《省委书记》、《江山》、《浪漫的事》、《记忆的证明》、《民工》、《任长霞》……它们既体现了昂扬的时代精神,又热切关注现实生活,颂扬了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不断给荧屏增添新的亮点和激扬的气息。
在五彩纷呈的中国中央电视台荧屏上,在异常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一大批现实主义力作无疑是使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傲立潮头的柱石之作,我们不会忘记这些作品在电视剧艺术史中所确立的位置及产生的“开风气”之波澜:
1992年正值“出国热”、“留学热”的时期,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合拍、在华人圈引起轰动效应的《北京人在纽约》,第一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种种冲突中人们所经受的困惑与痛苦,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视性的完美结合,在海内外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1994年《9.18大案纪实》开创了公安题材电视剧纪实风格的先河,神色兼备,豁人耳目;承袭和发展这一特色,收视率与社会反响俱佳的《女子特警队》(1999年)也成为同类题材的佼佼者。
1995年,电视剧《苍天在上》的面世,被媒体称为“放胆”的作为。这部重量级的反腐电视剧,直面现实,针砭时弊,渗透着时代精神,以空前的尖锐性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强烈地拨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弦,这一曲“仰天长啸的正气歌”被业内人士尊为“堪与国家队名份相称的启示性作品”。2001年播出的另一部反腐力作《大雪无痕》延续了这一传统,并从人性的深度挖掘腐败的原因,体现出坚实的质感,反映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1995年根据全国十大女杰事迹改编的10部20集系列剧《她们的故事》,开系列单本剧的风气之先。其中《牛玉琴的树》呈现给人们高尚的思想境界和执着的艺术追求,更成为单本剧中一支清新、素朴、独特的乐章。
1997年《香港的故事》,1999年《澳门的故事》,时代的变迁,家庭的离合,人物的悲欢,配合着百年回归的特殊时刻,更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和艺术感染力。上述两剧和2002年的《台湾海峡》,被称为祖国统一的“三部曲”。
1999年《中国命运的决战》以崭新的角度观照历史,全景式地表现了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中国命运抉择,立意高远,气势恢宏;2001年的《日出东方》以人代史、以史写人,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相互渗透,将历史艺术化和心灵化,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实现了质的飞跃。
2000年,第一部全方位展现我空军发展壮大历程和现代化建设宏伟成就的电视剧《壮志凌云》面世。以史实为主线,描写了开国大典、抗美援朝战争、解放一江山岛、入闽作战等重大事件,全景式地反映出人民空军成长壮大的光辉历程。
2001年,为迎接党的十六大创作的《省委书记》,第一部正面歌颂我党高级干部的电视剧作品,以9.17%的收视率高居当年度“献礼片”之首。
2002年《刘老根》的播出,激起了人们对农村题材电视剧久违的热情,真实、诙谐、贴近生活的主旨赢得了观众的喝彩,以13.9%的高收视率,创该年度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电视剧的收视率之最。
2003年,中国首部电视音乐剧《水果姑娘》亮相,以时尚靓丽、清新流畅的风格沁人心脾,开电视音乐剧风气之先。
“如果有谁还有良心的话,就请你站出来,为我可怜的兄弟们做一个证明!”2004年岁末,一部重量级作品《记忆的证明》呈现荧屏,被誉为“凝重、犀利、黄钟大吕式的新锐力作”,是“对电视剧创作文化品位和审美品位的一次提升”。区别于其他战争题材电视剧,该剧以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审视战争,反思人性,以直指人心的力量,震撼了观众的灵魂,在日本本土也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
2005年4月,在“感动中国”的女公安干警任长霞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电视剧《任长霞》及时推出,各界好评如潮,收视率一马当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及其他有关领导同志,都对该剧高度重视,给予表扬。
2005年8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六十周年而拍摄的众多影视作品活跃荧屏,洋溢着浓郁“彭州洋芋”气息的《吕梁英雄传》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真实、生动、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幽默中凸现悲壮”,使其成为同类抗战题材剧中的成功经典。
……
自古以来,艺术作品的风格流派亦多,绘画有所谓“吴门”、“云间”、“新安”,文学有所谓“公安”、“竟陵”、“桐城市”,当下的电视剧艺术也是百花盛开,多姿多彩,正所谓“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注重题材样式的多样化,推出了大批具有中国特色和本民族艺术风格的电视剧。20年来,中心陆续拍摄了儿童剧《太阳有七种颜色》、《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十七岁不哭》、《我要做个好孩子》、《我不是差等生》等;戏曲电视剧《家·春·秋》、《苦菜花》、《新乔老爷奇遇》、《祝福》;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天神不怪罪的人》、《帕米尔医生》、《苦楝树花开的季节》;科幻剧《非法智慧》以及单本剧《午夜有轨电车》、《官井》、《独奏》等诸多优秀作品,并获得了来自不同层面受众的充分肯定,为丰富电视剧题材的多样化,体现电视工作者深切真挚的人文关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电视剧走出国门,并以自己的水准取得世界的承认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早在中心始创不久即建立起来的国际服务公司(后划归中国中央电视台)成为电视剧界开展国际合作的开拓者。20多年来,中心与外国和港台的合作制作有:与日本合拍的《不知其名》、《长流不息》、《琉球之风》、《离别广岛的日子》、《樱花梦》;与巴基斯坦合拍的《纽带》;与香港合拍的《火龙》、《八旗子弟》、《大班》、《蔺相如》、《长城的故事》、《香港的故事》;与美国合拍的《新大陆》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甫一创立,便集合起一批拥有多年创作经验的电视工作者,和广播、电影、戏剧等专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组成了一支汇聚了业内精英才俊的队伍。经过20年来的创作实践,这支富有朝气的生力军不断发展壮大,在出作品的同时,也培养锻炼出许多杰出的人才,使之成为中心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他们中间,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有全国“三八红旗手”、有全国电视工作者“百杰”、有全国电视制片“十佳”、有斐声九州的明星大腕、有一专多能的巧匠神工……他们既能充任各方面的领军人物,又能默默无闻地甘当配角,为人民服务,他们的生命曾经、正在、而且将继续在中国的电视剧事业中谱写着华彩乐章。
为了创作的需要,中心领导以宽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目光,定位于“大中国”的观念,破除门户之见,本着“国家队”的战略思想,在充分发挥本单位人员作用的同时,整合势力,广招“外援”,采用聘请或承包的方式,将全国乃至海外的电视剧编导、制作及演艺等方面的优秀人才集于麾下,为我所用。群贤毕至,佳作叠出,成功地达到了创作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为电视剧生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多出精品的终极目标。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1996—2005连续十年荣获“国家广电总局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的荣誉称号;1999—2005连续六年荣获“北京市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2003-2005连续三年被评为“中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20多年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在中央电视台的统一规划下,于生产《红楼梦》、《唐明皇》、《三国演义》、《东周列国》、《水浒传》、《太平天国》、《秦始皇》等大型剧目的同时,投入巨资,“以戏带景”,先后在北京、涿州、无锡、南海等地兴建了一批具有周、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建筑风格特征的、永久性的外景群落,现均已成为国内闻名的影视拍摄基地。基地不仅满足中心剧目的生产需要,还面向社会,每年往来其间的海内外影视摄制组络绎不绝,并作为展示影视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观赏热点,身于旅游景区的行列,形成了“以建设助拍摄、以拍摄促建设”的良性循环,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推动了中国电视剧基地化、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走进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荣誉室,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满壁陈列的奖杯、奖牌,这里有历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以及各种国内、国际的电视剧作品奖和表彰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奖……在中国电视“飞天奖”的评选历史上,中心还曾取得过囊括当年度电视剧各项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这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记录着中心全体员工20多年来辛勤耕耘,精品涌动的辉煌历史。同时,也鞭策着我们今后要不断开拓进取,拍出更多好戏,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状
在1980年代、1990年代,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作的电视剧以现实主义题材和历史题材为主,如《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苍天在上》、《咱爸咱妈》、《北京人在纽约》、《女人不是月亮》、《香港的故事》、《九。一八大案纪实》、《人间正道》、《中国命运的决战》《女子特警队》、《大雪无痕》、《日出东方》、《刘老根》、《省委书记》、《以时代的名义》、《走过旧金山》等剧。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亦拍摄了大量具有民族艺术风格的电视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十七岁不哭》、《我要做好孩子》、《家。春.秋》、《苦菜花》、《新乔老爷奇遇》、《天神不怪罪的人》、《帕米尔医生》、《苦楝树花开的季节》、《午夜有轨电车》、《官井》等都是中心在开拓题材多样化下的成果。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现有工作人员400余人,有许多在国内享有盛誉知名编导及专业人士。另外在涿州市、无锡、南海都建有永久性的影视拍摄基地。
2009年12月29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进行政企改革,更名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资料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天眼查.2024-08-28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2019-07-02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史话.ent.sina.com.cn.2019-07-02
CCTV电视剧频道.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2014-08-20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新浪专题.201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