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螺大桥

西螺大桥

西螺为昔日的武学重镇,其中最为著名的名胜古迹莫过于西螺大桥了,西螺大桥横跨浊水溪,用以连接云林县西螺镇彰化县溪州乡两地,以钢铁作架,水泥做桥墩,桥面宽7.3公尺,全长1940公尺。位于大同路178内的泰山石敢当,高达五尺,也是西螺仅存、全台湾最大的一座石敢当。在当地石敢当被居民供奉起来,每逢祭祀之时,附近居民总会奉上鲜花束果,祈求保佑。

历史

浊水溪为台湾中部重要分界河。由于河面广阔,16世纪欧洲人所绘之台湾地图,甚至误将台湾分为北、南两岛。长期以来,两岸人民往来时必须长期倚赖竹筏等交通工具,若遇上溪水暴涨,则严重影响两地交通,因此一直有兴建交通桥梁之议论。

在日据时期,跨越浊水溪下游的陆桥仅有纵贯线之铁路浊水溪桥,未有公路陆桥跨过。旅客渡浊水溪须转乘铁路或竹筏。

西螺大桥于1937年(日据时期:昭和12年)开始发包兴建,日据时期主要的建设部分为桥墩,方法是先以铁条梆出椭圆形空心板模,接著灌浆抽沙来加重重量使板模下沉,如此反覆作业,使每作桥墩的基桩高度约二层楼高,32座桥墩约耗时两年完成,之后因中日战争偷袭珍珠港而停工。战后,国民政府在美援下于1952年5月29日再度开工,12月25日全部完工,隔年1953年1月28日正式通车。西螺大桥全长1939.03米,桥面宽7.3米,共32座桥墩,31个桥孔,采华伦氏穿式,以钢铁作架,桥泥主要为水泥。完工当时,是仅次于旧金山金门大桥的世界第二大桥,也是远东第一大桥。另外,桥上亦并设糖业铁路,为南北平行预备线最晚完工的一段。1979年铁路部分以妨碍交通为由拆除。

1997年,中沙大桥与西螺大桥间的溪州大桥完工后,西螺大桥转为供小型车、机车、自行车通行的便桥,2000年曾被提议因此桥老旧应予拆除。在云林县彰化县政府的努力下,使西螺大桥转型为观光大桥,2004年11月19日,彰化县政府更将西螺大桥列入彰化县历史建筑。

西螺大桥雄伟、壮丽的红色身影,横跨台湾的第一长河--浊水溪之上,默默地伴随溪水已半个多世纪,如今因高速公路取代了西螺大桥的大部份运输,已失去交通运输的光环,却早已经烙成小镇影像中不可磨灭的一景。

于1990年全面禁止十五公吨以上重车通行,现在仅让小型车、机车与自行车等通行,并朝向观光休闲大桥规划;87年为庆祝西螺大桥通车四十五周年庆,螺阳文教基金会首度举办大桥观光文化节,受到当地居民及游客热烈回响,至今已举办多届大桥观光文化节。活动期间络释不绝的游客和民众,纷纷走上大桥,缅怀大桥昔日风光。

行车路线

搭乘公车:

1.台北中仑站搭乘经西螺往斗六市国光客运客运。

2.从台中干城站搭往北港的台汽客运。

3.从员林、彰化搭往嘉义市、西螺的台汽客运,在西螺下车。

4.自斗六、虎尾、北港、员林镇、彰化搭乘台西客运或员林客运至西螺。

自行开车:

自西螺交流道下高速公路,沿1号省道往西螺,接大同路可抵泰山石敢当,续行到底可达西螺大桥。

其他

建成之后,云林彰化两县居民曾为命名争执,后来是沿用当时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在国会使用英译名,才称为西螺大桥。

在1963年和1968年发行的新台币10元钞票正面皆印有西螺大桥图像。参见第一套横式新台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