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始建于2001年,共组建了药理学、临床药理、生物制药、药剂、生药、医用物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与分析化学10个教研室、 1个药学实验中心及7个研究机构。
学科建设
学科优势
(1)团队: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1人、长江学者(青年)1人、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施维雅奖7人、龙江学者及省杰青9人等学科骨干。
(2)平台:中俄106所医药大学联盟主席单位,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科技创新群体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发改委寒地心血管疾病药物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研究平台。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及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3项、中华医学会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等105项奖励。
方向设置
研究方向包括:
(1)重大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和防治基础研究;
(2)离子通道药理学研究;
(3)血管功能调节与高血压发生机制与防治;
(4)药物代谢与药效学研究;
(5)天然药物/生物药物研发;
(6)新型靶向制剂的研发。
师资力量
学院有专职教师85人,其中教授41人、副教授23人,博士导师11人、硕士导师37人、博士62人;教师队伍中有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俄罗斯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荣誉博士;国家一级学会副理事长、国家二级学会主任委员各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全国百篇优博、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各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各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杰青各3人,龙江学者4 人。
科学研究
学院为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56人。药学专业为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临床药学专业为我国医学院校唯一试办专业。药理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工作站;药理学教研室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生物制药学科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临床药物研究所为国家新药临床实验研究中心、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及博士后工作站。黑龙江省生物医药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设在学院。
学院为教育部和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单位,《药理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医用化学》、《医用物理学》等八部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国家级精品课1门(药理学),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药理学),省级精品课1门(基础化学);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教研室徐春祥教授主编的《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教材被评为“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精品项目.
学院各类课题近50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32项,“973”首席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973”子课题1项,“973”前期研究专项3项,“863”子课题2项,共获得科研经费近1.7亿元。共获得各类成果奖励9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一等奖3项,省政府一等奖4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教育部二等奖2项,省政府二等奖17项,美国《高血压》杂志Top论文奖1项等。共发表SCI收录文章近60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5篇(最高28.9),5-10的70余篇。在心律失常、离子通道及microRNA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首次发现microRNA、IKM3/M3受体等是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重要调控分子,提出“离子通道最佳靶点学说”,编入本科生、研究生国家规划教材及首部《离子通道药理学》专著中;阐明了As2臭氧临床应用诱发长QT间期综合征的机制,提出防治策略,解决临床As2O3致死问题。申报专利90余项,授权30余项。自主研发了大明胶囊、粘连平等多种新药,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为国内医药企业解决生产、研究中的瓶颈问题,间接经济效益达百亿元。
杨宝峰教授以首席科学家身份领衔的“973”计划项目、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国家、省部级二等以上的科研成果奖励33项;申报发明专利25项,已授权5项;共发表科技文章606篇,其中SCI收录187篇(影响因子最高为28.9),EI收录4篇。
精神文明建设
学院在抓好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强化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