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蛏
大竹蛏(学名:Solen grandis),中国大陆、台湾省称作大竹蛏,是帘蛤目竹蛏科竹蛏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南海、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常栖息在潮间带中、下区和浅海泥沙滩海底,栖息深度大约30-40厘米。
简介
大竹蛏(SolengrandisDunker)隶属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竹蛏科、竹蛏属、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各地、生活在潮间带至负20米水深的浅海。大竹蛏个体较大、出肉率高、肉味鲜美且营养丰富、是人们喜食的埋栖型贝类、市场前景较好、经济价值较高。
形态特征
贝壳长,达14厘米,一般壳长为壳高的4~5倍。亮口缘与腹缘平行,只在腹缘中部稍向内凹。壳顶位于壳的最前端,壳前缘截形,后端圆。两壳合抱呈竹筒状,前后两端开口。壳质薄脆。壳表光滑,被黄褐色壳皮,有时有淡红色彩带。生长线明显,沿后缘及腹缘方向排列。壳内面白色或稍带紫色,可见淡红色彩带。合部小,两壳各具主齿一枚。长竹蛏与大竹蛏近似,其主要区别是贝壳极延长,壳长为壳高的6~7倍,壳薄,两壳相等
营养价值
蛏肉含丰富蛋白质、钙、铁、、维生素a等营养元素,滋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具有补虚的功能
药用价值
大竹蛏生活的浅滩上,待退潮时,用铁锹挖取或用铁钩钩取,捕后用海水洗净泥沙,去肉。将贝壳收集起来,晒干,煅制用。
性味归经
苦、咸,寒。入肝、肾二经。
功效作用
1.消,本品味咸可软坚散结,用于治疗瘿瘤。
2.止带,本品味苦燥湿,性寒清热。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赤白带下。
适用人群
一般人都可食用 1. 适宜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醉酒等人群;
2. 脾胃虚寒、腹泻者应少食。用法用量 内服:5—15克,包煎。
各家学说
《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消瘿、止带之功能。主治瘿气、赤白带下。”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肉中含糖原。
营养含量
1、热量(大卡):40.00
2、碳水化合物(克) :2.10
3、脂肪(克) :0.30
4、蛋白质(克) :7.30
5、维生素a(微克) :59.00
6、维生素e(毫克) :0.59
7、硫胺素(毫克) :0.02
8、维生素B2(毫克) :0.12
9、烟酸(毫克) :1.20
10、胆固醇(毫克) :131.00
11、镁(毫克) :35.00
12、钙(毫克) :134.00
13、铁(毫克) :33.60
14、锌(毫克) :2.01
15、铜(毫克) :0.38
16、锰(毫克) :1.93
17、钾(毫克) :140.00
18、磷(毫克) :114.00
19、钠(毫克) :175.90
20、硒(微克) :55.14
人工育苗技术
附着稚贝的培育
(1)倒池和附着基的投放 幼虫发育至眼点幼虫后,采用经60目筛绢网过筛,并用40~50克/立方米高锰酸钾消毒后冲洗干净的细沙作为底质附着基,将幼虫倒池至投放好附着基的培育池。施用1~2克/立方米青霉素。采用二层底砂床附着培育。
(2)培育密度 附着密度30万~40万粒/平方米;稚贝生长至500微米以上时,将密度调整为4万~5万粒/平方米。
(3)日常管理 采用流水方式,稚贝体长1毫米前日流水4次,每次1个全量;1毫米以后改为全天流水,每日3~6个全量。饵料以扁藻、金藻、硅藻等混合投喂,密度由5万~8万细胞/毫升逐渐增加至10万~20万细胞/毫升。隔日清除死蛏及杂质一次。
大竹蛏的繁殖季节
大竹蛏自然海区繁殖季节为每年4~5月份,繁殖盛期为4月底至5月初,此时水温16~20℃。大竹蛏雌雄异体,外观不能分辨雌雄,只能通过解剖镜镜检分辨。
胚胎发育
大竹蛏为沉性卵,卵径85~95微米。在水温24℃、盐度28条件下,
发育阶段 时间
第一极体 10分钟
第二极体 20分钟
第一次分裂 50分钟
第二次分裂 1小时5分钟
第三次分裂 1小时25分钟
担轮幼虫 9小时35分钟
D型幼虫 23小时
产卵孵化幼体培育
水温22~24℃、盐度28条件下,受精卵经23~24小时发育至D型幼虫。2000年5月28日至6月12日采用亲蛏451只,获得受精卵1500万粒,孵化D型幼虫900万粒,孵化率60%,有效利用400万粒,在水温26~28℃条件下,D型幼虫经5~6天培育,获眼点幼虫139.2万粒。2001年5月3~5日购买亲蛏325只,共产卵6次,获卵5.8亿粒,孵化D型幼虫3.3亿粒,孵化率达57%,个体排卵量约为200万~300万粒。
苗种培育
水温20~28℃条件下,经40~50天,大竹蛏幼体可发育至体长1厘米左右的稚贝。2000年7月23日验收时出池1厘米以上稚贝49.95万只,平均每平方米1.7万~2万只,育苗成活率20.1%;2001年6月29日验收时出池平均壳长0.92厘米稚贝12.18万只,0.5厘米稚贝100万只,育苗成活率28%。
讨论
1.大竹蛏的繁殖季节
通过周年调查和解剖性腺观察发现,在山东省南部沿海,大竹蛏在自然海区每年性成熟一次,繁殖季节为4~5月,繁殖盛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亲蛏的采捕时间要在繁殖盛期进行,过早性腺不成熟,暂养时间较长。过迟性产物排放,很难再采到好卵。两年试验表明,最适宜的采捕时间是4月下旬至5月上旬。
2.亲蛏选择与暂养
大竹蛏亲体的选择最好挑选体长9~13厘米、3龄的个体,一般这样的个体外表光滑,呈浅褐色或黄褐色,活力好且排卵量大。4~5龄个体壳面为黑褐色,活力差,处于老化状态,排放精卵质量差,不能使用。不足3龄个体,虽然也有成熟的,但排卵量较少。亲体暂养过程一定要铺沙,沙层厚度15~20厘米,保证蛏体能够全部埋栖于沙层中。试验证明,铺沙暂养大竹蛏的成活率在89%以上,而不铺沙暂养大竹蛏在5~6天内死亡率达80%以上。
3.催产及产卵
催产采用了阴干流水刺激法和自然排放法,特别是自然排放法,一般能获得质量较好的精卵。阴干流水刺激法是将消毒处理后的亲蛏置于排卵池内,干露4~5小时,再流水1~2小时,这时成熟好的亲蛏能排放,但排卵数量较少,而且不成熟的亲蛏亦排放部分精卵,导致孵化率较低。自然排放法则是将处理后的亲蛏均匀撒在沙层上,让其自然钻入沙内,一般暂养3~5天换水后即能大量排放精卵,且精卵质量好,孵化率也高。大竹蛏的产卵行为一般在夜间进行,但也有白天产卵的情况。自开始至结束约持续2.5~3小时(非单枚蛏持续时间),产卵时可观察到池水逐渐变浑浊,随着精卵排放的增加,池水变为乳白色,应及时分池,并冲稀卵的密度,防止精子过多而影响孵化率。
4.附着基的投放
幼虫进入变态期时,要及时投放附着基。以棕帘做为附着基的幼蛏生长缓慢,至壳长0.5~0.7毫米时逐渐脱落而死亡。不放任何附着基和直接投放细沙的幼蛏均在壳长0.8~1毫米时开始死亡,倒池后死亡更严重。我们采用本所专利设备(“快装二层底埋栖水产动物饲育装置”即二层底上铺细沙进行幼蛏附着,获得满意效果。稚贝生长至1毫米以上仍然生长良好,并能培育到体长 1厘米以上。
5.大规格稚贝的培育
大竹蛏的采卵孵化与幼虫培育难度不大,但转入底栖生活后,特别是在室内生长至0.8~1毫米后易出现死亡现象。由于双壳较薄,倒池极易造成破碎死亡。所以在室内培育大规格稚贝有一定难度,只能通过二层底沙床培育方式,稚贝才能正常生长,达到壳长1厘米以上。能否在幼虫眼点出现时,投放到室外条件适宜的细沙底池塘,使其变态附着生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分布范围
产地及产期: 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不少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
参考资料
新农村商网 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2008-08-29.nc.mofcom.gov.cn.201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