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镰
火镰,又名火刀,蒙古语叫“赫特”,是人类在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取火工具。主要由钢条、燧石和火绒三部分组成,因其击石取火用的钢条形似镰刀而得名。
历史溯源
宋代时期
火镰具体诞生的时代,已不可考,至宋代发射药被发明,火镰的使用价值也随之大幅度提高,不仅是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具,一些火器也须借助火镰击发。如《水浒传》的第84回:“自有引火的药头、火刀、火石、火筒、烟煤藏在身边。”这一时期,火镰就已具有了军事用途。
明清时期
明末清初,烟草传入中原地区,火镰更是成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不仅家居必备,还增加了随身携带、随时取用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火镰,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增添了大量个性化的设计。如火镰的体量大小,敲击燧石的朝向,都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习惯喜好定制。普通的火镰,除刀刃部分外都会用皮革包裹起来,方便使用者持握,敲击取火,顶端的位置还设有系绳的孔扣,可用绳子悬挂在身上或装入特制的荷包中。而一些世族贵胄、富商大贾为了彰显身份和富贵,用金银或白铜制作火镰的持把,上面雕饰各种吉祥图案,或者镶嵌玛瑙、红珊瑚、绿松石之类的宝石,使之炫目耀眼。一些悬系火镰的绳带,也是用银子打造连缀而成,极显奢华之气。在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当中,火镰于实用性之外,还有着身份道具的作用。
民国时期
到了民国时期,火镰的造型已经多种多样了,可以随身携带。20世纪50年代左右,一些偏远地区还在使用火镰,而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开始流行火柴,人们开始使用火柴取火,不过贫穷人家用不起火柴,只能继续使用火镰,且使用人数不少。像一些海拔较高的地方,人们都还在用火镜。小小的火柴,轻轻一划便产生了火花,相较于火镰,火柴的取火速度、便捷深受人们的喜爱,于是火镰慢慢退出了取火的历史舞台,但是其文化传承依旧影响着当代的社会发展。
火镰,又名火刀,蒙古语叫“赫特”,是人类在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取火工具。主要由钢条、燧石和火绒三部分组成,因其击石取火用的钢条形似镰刀而得名。
组成结构
火镰组成结构可细分为火钢、火石、火绒和火镰套几部分。
火钢
以一块硬度不强的钢条,打造成形状如镰刀样式,是火镰的主要部件。讲究的人则会在火钢上雕刻一些比较有寓意的纹饰,并且用皮革镶嵌在打造好的火钢内,口上则是嵌有两块铁皮,其中一块带有磁性,不用时会自动把口封好,起到防止包里装的火石、艾绒等物件丢失或受潮的作用。最后再配上一根绳子或链子,穿上珠子、玉器、玛瑙等物件,不但美观更是可以彰显出火镰主人的品味。
火石
一般产自河滩,经过河水冲刷于石头间相互碰撞、摩擦留下的质底坚硬,并在高速撞击时能产生火花的石头。也有从山里直接开采出来的,纯度较高。
火绒
一种野生“火草”背面的绒棉也就是“艾蒿”的叶子。在春夏之时将艾蒿的叶片采下,在经过晾干或阴干后用力揉成絮状待用。
火镰套
火镰套的外形多似盒夹、荷包的样式,为贵族或富裕人家使用。火镰套的外观精美,多以雕刻、镶嵌为主。
发展现状
火镰虽然是用于取火的工具,是一种生活器物,但为了迎合不同层次的使用人群,工匠在制作火镰时,常会将使用者的习惯喜好融入到器物当中,以此彰显主人的身份地位,迎合主人的情趣需求。此外,由于火镰都是手工制作,因此少有重样,其中一些精品火镰更是极富艺术性,并且用珍贵材质作为装饰点缀,有着一种旧时代生活器物独有的历史陈韵。如今,火镰已成为藏市上的古玩、藏品。
参考资料
古人用的藏式“打火机”——火镰.中国西藏网.2023-10-11
花土沟镇岗茨村举办2022年蒙古族祭火节活动.中国新闻网.2023-10-11
“红缂丝云蝠寿字纹荷包火镰”在省博展出.哈尔滨新闻网.2023-10-11
走进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认识传统取火工具——火镰.大运河民俗博物馆.2023-10-11
火 镰.青岛日报.20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