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线
缝合线,是碳酸盐岩中常见的一种由压溶作用形成的锯齿状裂缝构造,主要产于比较纯净的碳酸盐岩中,有时也出现于石英砂岩、盐岩、硅质岩中。它是横剖面中将相邻两个岩层或同一岩层的两个相邻部分连接起来的锯齿状接缝,实际上是缝合面在横剖面上的反映。这种线两侧的岩石大多呈不规则犬牙交错状或相互穿插状连接起来,常富集该种岩石的不溶残余物,如粘土、有机质、砂等。
形成原因
关于缝合线的成因,还未完全解决,但倾向于认为它们的形成与成岩—后生阶段的压溶作用有关。具体来说,缝合线的形成是由于在成岩—后生阶段相邻岩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选择性溶解的结果。在定向应力条件下,在岩石组分具有不同应力溶解度的地方,一种组分会比另一种组分溶解得更快。例如,碳酸盐岩中的钙质生物骨屑在应力条件下就比泥晶基质难溶。因此,当相邻的岩石组分发生应力溶解时,较易溶的部分被溶解掉,而较难溶的部分则留下来并相应地伸入到溶解所产生的空间中,从而形成了起伏不平的齿状溶解缝。
形态与分类
缝合线的形态在剖面上呈锯齿状的曲线;平面上呈现为参差不平、凹凸不平的面;立体上呈下凹与凸起大小不等的柱体。它们的起伏幅度,即两侧的指状尖端之间的距离变化较大,小的可在1毫米以下,一般为几厘米到十几厘米,大的可达1米。根据缝合线与层面的关系,它们一般可分为:与层面平行的水平缝合线;与层面斜交的倾斜缝合线;与层面垂直的垂直缝合线;以及由上述两种或三种缝合线联合组成的交织网状或具有相互切割关系的复杂缝合线。
重要性与意义
缝合线对于碳酸根岩内有机质的富集和地流体的运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缝合线有机质丰度比基质高,含油性比其周围的基质要好,但二者母质类型相近。缝合线中有含量相对较多的黏土、石英、白云石、黄铁矿、黑色沥青、有机质和含量相对较少的方解石。缝合线物质颗粒之间一般呈基底胶结、杂基支撑,其孔隙发育程度、孔隙类型和孔隙密集程度要好于基质,利于油气的运移。
参考资料
压溶缝合线.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