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官包子
长官包子是宁津县长官镇特有的风味名吃,成名于清道光,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面白薄皮,肉多馅肥,油汁不溢,味浓香而不烈,馅鲜肥而不腻,不反胃,不膻腥。长官包子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用隔年羊,剔净筋骨,剁至细而不泥,以小磨香油调馅,配葱姜末、花椒水和上等酱油等调料。发面稍嫩,入口软而不粘,兜馅不渍,上捏十八褶,熟后宛如菊花盛开,形、色、味俱佳,实为大快朵颐之上品。
由来
“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到保店”。这句宁津民谚,说的是尽人皆知的宁津三大名吃。下面介绍一下长官包子。
长官,地处宁津、乐陵市、南皮三县之交,是这一带回族居住比较集中的一个村镇。长官包子,味美可口,名不虚传。以“牛肉大葱”、“羊肉蒜苔”两种为例,面白皮薄,馅大肉肥,据百步而闻其香。1958年,宁津县划归河北省天津市管辖,时任天津市万晓棠书记来宁津检查工作。午餐,县委以长官包子相待。人们边吃边夸赞:“长官包子比狗不理包子还要强。”
背景
但是,长官包子产生的背景,并不像它的味道那样美好。清光绪年间,袁世凯在山东省围剿义和团革命运动,杀人放火,横征暴敛,逼得本来就很贫困的回族同胞有的下了关东,有的沿街乞讨,好一点的就做个小买卖糊口。“包子果子宰牛羊,吃五行来贩卖粮”就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在长官这个集镇上,摆摊的特别多,有包子、果子、点心、面条、孝义火烧、馒头……,单是包子就有18家。在这些包子铺中,有的面白,有的个大,有的馅好,有的油多,口味各异,争奇斗艳。然集众家之长者,是张会立家的包子铺。他家因家境贫困,因而租了一间半屋,带领三个儿子来了个包子铺,经过十几年的细致琢磨,广证博采,创造出具有馅精味美,面白色晶特点的包子,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时誉名四方。又逢长官地处三县之交,集口越感越大,游市者无不以品尝长官包子为美意,食者又往往四处扬传,以致长官包子的名声越传越远,四周百里之内无人不晓。
从长官本地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来说,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四、中秋节、除夕的中午,回族家家户户做包子,不仅自己一家吃,而且还给乡邻、亲友送去品尝。长官包子已经成了当地迎宾、待客、走亲、访友、欢度节日、回民拔斋、家庭改善生活、搞好睦邻关系、增强回汉同胞团结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