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川口村
陕西西安杨陵区杨村乡上川口村是中国西北享有盛名的锣鼓生产专业村,该村锣鼓加工业从18世纪开始,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末,这一传统手工业在上川口村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个体私营作坊遍布全村,一度出现了“女人会烧火,男人精铸铜,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经营”的红火场面。在今天新闻节目的最后,我们就到上川口村去听一听那里的锣鼓文化。
村情概况
上川口村的锣鼓厂家很多,大大小小的有二十来个。杨凌新声锣鼓有限公司,杨凌半坡鼓厂,杨凌朝阳鼓厂等23家。他们的锣鼓质量都是信得过的产品,得到广大爱好锣鼓人士的一致好评。如今,上川口村生产的锣鼓与湖北武汉、苏州市、四川成都生产的锣鼓乐器齐名,被誉为中原地区铜鼓乐器加工的四大名家。
刘某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上川口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锣鼓文化浓厚的村子里,他从小就热爱这些东西。结婚后,刘某和妻子在村子里开了一家生产牛皮鼓的工厂,经过几年的发展,工厂的规模由最初只有他和妻子两个人扩大到现在的300多人。谈到鼓厂发展的秘诀时,刘某说:
“俺们生产牛皮鼓,其中有些环节是机械无法代替的,这要是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麻烦,俺们是因为有了这么多年的经验之后,就能把握好鼓腔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鼓皮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尤其是抛光要抛到什么程度?心里都有数,这个度把握好了,鼓就做好了!所谓的秘方其实就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慢慢摸索出来的!”
怀着对鼓文化的热爱和自己的勤奋,刘某的宏达鼓业厂的规模一天天壮大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带动了部分村里的劳动力,刘某说:
“以前俺们只做小军鼓,主要是用于娱乐式的鼓,现在我们已经分了3大类,62种产品。3大类有舞台乐器、寺庙用的、大众民间用鼓。一年能做2400多个,产值就是130多万元人民币,我们生产的牛皮鼓能卖到中原地区各地及其东南亚等等,俺希望继续保持祖传的工艺的特色,继续把鼓文化发扬光大。”
除了生产牛皮鼓,上川口村还生产铜锣,在村子里,祖祖辈辈供奉着一座太上老君庙,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因为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非常有名,所以村里的人们希望他们村生产的锣的质量是最好的。
生产一个好的锣,除了要炼好铜之外,定音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目前,在上川口村,好的定音师只有5、6个,小刘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1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定音,到现在已经干了34年了,小刘说祖先传给他的这门手艺,他要发扬光大。在接受采访时,小刘介绍了定音的重要性:
“定音全部是手工的,好的鼓锣的声音必须达到电子校音器的验证,如果达不到要求的音量,演出的时候,二胡、笛子等都跟不上音,所以校音是个关键。”
自然资源
耕地面积934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及猕猴桃等经济作物。
基础设施
隶属杨凌街道办,本村内有杨村乡中心小学一所,两所医疗卫生室。村内道路全部硬化,配备路灯。
农村经济
全村铜鼓乐器加工业年产值近3100万元,年销售收入2800多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87%。铜鼓加工从业人数500余人,从业农户260余户,占该村总户数的84%,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占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8%。200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比杨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4183元高出19%。目前,全村常年从事锣鼓生产加工的农户有50多家,其中28家农户已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全村年处理原铜近230吨,加工牛皮3万多张,可生产铜鼓乐器产品92个品种计6万余件(套)。产品畅销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河南省、浙江省、江苏省等26个省市和东南亚地区。
人口卫生
上川口村地处杨陵区城区东部3公里处,共有310户,1304人。
文化教育
本村内有中心小学一座,基础设施完备,教学条件优越。
村务公开
上川口村地处杨凌城区东部3公里处,共有310户,1304人,耕地面积934亩。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2人,党员中男党员2人,团员3人。
发展重点
锣鼓产业为本村特色重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