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隆突性皮肤去分化软骨肉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局限性纤维肉瘤,低度恶性,局部复发率高,病程呈缓慢进展。关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细胞遗传学分析认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存在17、22号常染色体易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发病高峰年龄为20~50岁,少数发生于儿童,男性多见。多数患者发生于躯干,其次累及四肢近端,头颈部较少见。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起初多为单个无症状的小斑块、结节,呈紫色、红-蓝色或者咖啡色。一般无自觉症状,个别有轻度或中度疼痛,随着皮损生长,疼痛逐渐明显。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病程缓慢进行性,本病呈局部侵袭,偶有广泛播散,虽然也有转移至肺、腹、脑、骨骼或附近淋巴结者,但不常见。
临床表现
为起源于真皮缓慢生长的肿瘤。开始为一硬性斑块,以后在斑块上发生多数结节。结节呈浅红或淡蓝色、性质坚实,缓慢增大,可形成溃疡。病程缓慢进行性,随着肿瘤增大而疼痛明显。不经治疗由于严重疼痛、挛缩和久病亏损,可使患者一般健康衰竭。
患者通常为中年人。该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多发于躯干及四肢,腹侧多于背侧,近心端多于远心端,少见于头面部、颈部,掌不受累。10%~20%病人诉发病前曾有创伤史。病程缓慢进展,开始为硬性斑块,肤色或栗色,皮面微凹似萎缩状,而瘤周围皮肤淡蓝红,以后出现淡红、暗红或紫蓝色单结节或大小不一的相邻性多结节生长,呈隆突性外观,大小自0.5~2cm,且可突然加速生长而表面破溃。少数瘤体见有点状色素,被称为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或Bednar瘤。随着肿瘤增大而疼痛明显。该病呈局部侵袭,偶有广泛播散,但罕见转移。
病理表现
瘤细胞和胶原蛋白纤维常呈席纹状、车轮状、编织状、旋涡状或束状排列。上述比较特殊的细胞排列方式有助于DFSP的鉴别诊断,但是它们并非是DFSP所特有的,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在DFSP中偶见巨细胞、黄色瘤细胞、泡沫细胞、炎症细胞和出血坏死。目前从组织病理上一般可将DFSP分为普通型、黏液型、纤维瘤型、黑色素型、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样型、萎缩型和混合型等多种类型。由于DFSP的组织结构通常不典型,并且在较重或复发的DFSP中常见形态多样性,其病理诊断,尤其是早期确诊,是比较复杂和困难的。
近来研究表明,瘤细胞表达Vim及CD34,电镜观察瘤细胞既有成纤维细胞的特征,又见有一些神经鞘膜细胞的特点,个别病例中发现含有黑素小体的树突细胞,提示肿瘤尚有可能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
就诊科室
病因
症状
典型症状
其他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危害
预后
预防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