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立文理学院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前身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广州战役前夕,全院学生正在石牌中山大学参加全省大学生集中军事训练。广州沦陷时,学生部分随集训队迁至连县星子,部分疏散回家,而学院则于1937年秋已疏散至广西梧州市。1939年初,再迁广西融县,员生相继抵达融县复课。1939年8月,迁回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侯公渡设校。同年冬,粤北发生战事,再迁校于连县东陂。1940年夏,改办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仍由林砺儒担任。同年10月,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并入该院,设体育专修科。
正文
由于林砺儒聘任了进步人士郭大力、张栗源等任教,以民主方式办学,平时引导学生看进步书报,引起中国国民党反动当局不满,以停发经费作威胁,迫使林砺儒辞职。学生由连县步行到韶关市向省政府请愿,要求林砺儒留任。院长由省教育厅长黄麟书兼任。
1942年春,迁校于曲江桂头圩。1943年,由黄希声任院长。那时物质条件非常困难,但校务仍勉力维持,使教学不至中断。1945年初,曲江沦滔,该院猝不及防,致遭到重大损失。师生逃难,备极艰辛。最后才在连县东陂旧院址收容师生。不久迁往罗定乡复课,并另在兴宁甘塘与广东法商学院合设分教处,以安置疏散到东江地区的师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迁回广州市,在光孝寺复课,由罗香林接任院长。1946年秋,由何爵三任院长,迁回石榴岗原勷大校址上课。至1949年,学院规模颇大,设有八个学系,在校学生近七百人。其学系如下:
1、中国文学系。2、历史学系。3、教育学系。4、英语学系。5、地理学系。6、生物学系。7、物理学系。8、化学系。另在抗战时办有体育专修班,抗战胜利后,省立体专复校,该班复拨回省体专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