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全球化
服务全球化指的是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跨越国界,形成了国际化的一体化网络。这一过程中,各国的服务业相互渗透、融合和依赖,国际化的服务供应和消费不断增加。
历史背景
服务全球化并非一个新的现象。自19世纪初以来,随着造船、航海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洲际贸易活动变得异常活跃。尽管如此,当时的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和制造业产品上。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服务贸易在全球出口总额中占比约为1/10,而服务业的跨国投资则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左右。随后,服务全球化进程加速,服务贸易和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球贸易和投资总额的整体增长。截至1993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例已达到20.9%,但之后略有下降,当前大约占18%。2006年,全球服务出口总额达到2.74万亿美元,而进口总额为2.62万亿美元。
理论适用性
长期以来,新古典贸易理论——尤其是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常被用来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这两种理论都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是贸易发生的基石,但它们对于这种相对价格差异的根源有不同的看法。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技术差异,而要素禀赋理论则关注生产要素的比例差异。尽管比较优势理论因其假设和分析的简单性而受到了更多的批评,但要素禀赋理论在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贸易方面并未遭受严重的挑战。当涉及到服务贸易时,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适用性遭到了质疑。一方面,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较为严格,包括两国间的要素不流动、技术水平相同、需求偏好相同、市场完全竞争以及规模报酬不变等,这些条件并不符合服务贸易的实际情境。另一方面,服务具有独特的特性,决定了影响服务贸易的因素与其他商品贸易有所不同。面对这些质疑,学者们试图通过放宽假设条件、探讨商品贸易和要素贸易的互补关系、扩大分析变量范围至商品和服务、引入新的要素概念如“缺失要素”以及考虑需求层面的特点等方式,不断完善理论模型。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贴合实际的服务贸易分析框架。尽管如此,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原理——即相对价格差异导致贸易的发生——仍然是有效的。事实上,研究表明,收入较低的国家的服务价格相对于商品价格的低估更为显著,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存在着更大的获利空间。在所有质疑中,要素流动可能会改变贸易双方要素禀赋的观点最具挑战性。这是因为要素流动可能导致双方要素禀赋的差异消失,从而削弱理论的有效性。然而,要素流动本身就是服务贸易的一部分,而且实现要素价格趋同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此外,即使没有直接的要素流动,贸易也会导致两国生产要素报酬趋同,这也是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的例子中,尽管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的贸易发展和要素流动速度位居全球前列,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要素禀赋特征,这也证明了理论的有效性。在服务业中,各国的要素禀赋特征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在商品生产中,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技术的进步,许多发达国家采用了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使得原本在发展中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国内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然而,在服务业中,这种情况较少见,因为许多服务过程必须由生产者亲自参与,机器代替人力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服务业长期保持着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要素禀赋理论更适合分析全球服务分工的问题。为了使分工理论更具一般性,提出了一个观点:商品和服务都可以还原为一组要素集合,商品和服务贸易都是要素集合的贸易,因此立足要素禀赋差异的分工理论对商品和服务贸易都适用。首先,无论是商品贸易还是服务贸易,本质上都是一组要素集合的贸易。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生产商品和生产服务都需要组合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这些要素持有者的目的是获取相应的报酬,具体表现为利润、租金和工资。无论获利的方式是生产商品还是生产服务,都不影响这一点。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商品和服务都可以转化为一组效用,对消费者而言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例如,购买洗衣机、汽车、家庭影院等商品的行为,与前往洗衣店洗衣服、乘坐出租车、观看电影等服务的行为,都能带来相同的“效用”,即商品和服务对消费者产生的效用是等价的。从贸易的角度来看,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常常混合在一起,尤其是在现代的信息产业中,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高度融合使得区分不同类型信息产品的属性成为一个难题。因此,将商品和服务贸易都视为要素集合的贸易,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当前的贸易情况。其次,要素集合的概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国际市场上,除了商品贸易和传统意义上的服务贸易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其他交易形式,如企业产权交易、管理权交易、证券交易、探矿权交易、污染排放权交易等,这些交易的本质都是一组要素或权益的交易,涉及要素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以要素组合作为分析对象,有助于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日益重要的这部分内容。第三,突出了要素流动性差异的重要性。不同的生产要素在跨境流动的能力上有显著的差异。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性较好,而普通劳动力的流动性相对较差。要素流动性的差异决定了要素的流向和要素集成的地点:流动性较强的要素倾向于流向流动性较差的要素所在的地区,从而形成生产能力。这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与当地的劳动力相结合形成生产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素流动性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全球产业分工和重组的格局,从“要素集合”的角度观察贸易和资金流向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服务贸易。尽管服务贸易具有一些特殊的特点,但它的发展仍然遵循理论所揭示的一般规律,理论预测的变化大多得到了验证,服务本身的特性能从理论上得到合理的解释。如果将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都还原为一组要素集合,则能进一步简化理论框架,拓宽适用性,增强解释力。
参考资料
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分析.维普资讯.2024-11-19
把握全球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趋势.光明网.2024-11-19
服务全球化.东方财富网.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