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假说
大数假说是由保罗·狄拉克在1937年提出的一个假设。他比较了两个不带量纲的量值:基本作用力(在此为重力与电磁力)的比例与宇宙年龄的尺度,发现两者皆落在约40个数量级。狄拉克猜测这可能并非巧合,两者或许存在某种关联性。基于这个假设,他设计了一个宇宙学的模型。
发展背景
狄拉克并非唯一一位注意到这种量值巧合的人。对这类巧合的关注始于1919年,赫尔曼·外尔推测宇宙的半径会等同于一个带有电子引力自能量的粒子半径。这个理论被亚瑟·埃丁顿在1931年继续推广,连结了宇宙中估计带电粒子的数量。除了外尔和爱丁顿之外,乔治·勒梅特在1933年的观点也影响了保罗·狄拉克。而随时间改变的重力常数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爱德华·米尔恩的构想,比狄拉克的大数假说还要早上几年。这个构想并非起于这类的大数巧合,而是源自于要打造一个不同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米尔恩而言,空间单纯只是参考系统而并非一个结构。依照他的观点,爱因斯坦的结论可以改写为以下的式子,其中G会随时间增大。
特质
这个模型具有以下的特质:
宇宙带有的质量正比于宇宙年龄的平方:
然而这两个性质并不为目前主流的宇宙学理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