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番西
陈番西(1899年-1984年),原籍安溪,后定居福建漳州(今芗城)。他在马来西亚泰升机器厂学得汽车驾驶及维修技术,归国后在漳浮、漳嵩汽车公司担任机匠和机务主任。他还改进了“汉口炉”,解决了厦门沦陷期间的燃料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泉州汽车运输公司工作,并在漳州汽车大修厂担任副厂长。1972年因病离职,1984年逝世,享年85岁。
人物经历
陈番西出生于1899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16岁时便前往马来西亚寻求发展机会。在马来西亚,他通过同乡的引荐进入泰升机器厂,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在此期间,他掌握了多项技术和工艺,包括汽车驾驶和维修。经过三年的学习,他成为了司机,并迅速晋升为机匠。1927年,陈番西回到中国,在漳州定居,并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曾任职于漳浮、漳嵩汽车公司,担任机匠和机务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公司建立了汽车定期清洁检查、加油润滑等管理制度。他乐于传授技艺,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1938年,随着厦门的沦陷,福建省西南部唯一的石油供应港口被切断,陈番西对现有的“汉口炉”进行了改良,使其能够作为汽车动力源。这一创新在漳龙公司首次实施,并迅速推广至其他汽车公司,极大地促进了福建省交通业的发展。新中国的建立之初,汽油短缺,木炭炉成为重要的替代品。据统计,1952年,福建省内约70%的货车都采用了这种装置。1953年,陈番西加入泉州汽车运输公司。1959年,他退休并返回漳州。此时,漳州正在筹建汽车大修厂,急需具有丰富经验和技术能力的专业人士。因此,陈番西再次出山,从一名修理工做起,最终成为副厂长。1972年,因健康原因,他离开了工作岗位。1984年,陈番西去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