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齿中喙鲸
长齿中喙鲸科(学名:Mesoplodon layardii),又称长齿喙鲸、莱氏喙鲸和钩齿喙鲸,是喙鲸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也是少数能在海中鉴别出的喙鲸。雄鲸的下颚长有两只向上朝后弯,且超过上颚顶部的特殊牙齿,这是其俗名的来源。科学家认为这些牙齿可能是与其他雄鲸打斗的武器,但同时也限制了能吸入口中的鱿鱼大小。长齿中喙鲸分布于南半球冷温带水域,野外罕见。其学名和俗名源自19世纪南非博物馆馆长Edgar Leopold Layard,他曾对其头骨作描绘,并寄给英国分类学家Edward Gray发表。长齿中喙鲸可以长到6.2米(20英尺),重达1,300公斤(2,900磅)。
图片欣赏
物种名称
→ 长齿中喙鲸
拉丁文名
Mesoplodon layardii
英文名称
Strap-toothed Whale
内容简介
科→ 喙鲸科
现况→ 不详
现存→ 不详
背鳍位置→ 中央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 不详
成年重量→ 约1-3吨
族群大小→ 1-3
良好食区→
不详
基本介绍
长齿中喙鲸属喙鲸中体型较大者,也是少数能在海中见别出的喙鲸。雄鲸的下颚长有两只向上朝后弯,且超过上颚顶部的特殊牙齿。老鲸的牙齿有时可长到30厘米,甚至更长,而且可能交会与中间,即嘴喙上方,就像“口罩”般,使其嘴部无法好好地打开;但老鲸仍可像吸尘器用嘴喙吸食,牙齿可能就像“栅栏”一样将事物直接导入喉咙内。雌鲸的牙齿不突生,因此几乎不可能在海中辨认出来(尽管许多群队中可能有雄成鲸伴随)。雄幼鲸的牙齿较成鲸小,且趋近三角形。初生约2.5-3米,成年5-6.2米。
行为介绍
野外罕见;在风平浪静,晴朗的天气里,可能浮出海面晒太阳;通常很难接近,大型船只更不容易。开始潜水时,尾鳍一般不露出海面。有限的观察中显示它们会缓慢地沉入海面。几乎水波不兴,然后再从150至200米外浮升出水喷气;或者以颇具特色的侧翻潜水,在海面先露出一只胸鳍,游开一段距离后再浮升。一般的潜水时间约为10至15分钟。咸信浮升海面呼吸时,是先以嘴喙破水而出,接着才是头部。疤痕显示雄鲸间会打斗。
别名介绍
(旧称:长齿喙鲸科),长齿鲸,莱氏喙鲸,钩齿喙鲸
雄雌分辨
雄性倾斜的前额有稍微突起的额隆,深色如“面具”的色块,背鳍低矮,呈钩状或三角形,躯体主要呈蓝黑色,但也有的呈暗紫褐色,海草有时会缠绕在长齿上,灰和白色的部位可能带点黄色调,死后尤其明显,白或灰色的椭圆色块,往前延伸出两条线,身上有不少疤痕,体型呈纺锤状,尾鳍前缘呈灰色。
尾鳍介绍
尾鳍呈三角形,没有凹刻
雄性的颚骨
后倾的牙齿距离下颚前端30厘米或更远
仔鲸介绍
暗色区域较成年者淡,明暗夹杂的图案和成年者相同,但颜色正好相反
雄性老鲸
双长牙会饶过上颚,在中间交会,嘴部不能正常开启
何处观赏
长齿中喙鲸是南半球最常记录到的中喙鲸属:搁浅与可能的目击事件约有将近150起。分布范围的北界约在南纬30度;南界远至南极圈,但是主要的目击地点都在较北处。资讯主要得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包括塔斯马尼亚州;但是南非,纳米比亚,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根廷,智利,以及乌拉圭等地也有出现记录。族群大小不详。咸信在分布范围内相当普遍。
鉴别清单
牙齿上弯上颚
背鳍小
体色明暗泾渭分明
躯体疤痕相当多
嘴喙长而细
额隆微突
脸上深色色块像“面具”
嘴喙先出水
难以接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