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吴元奇

吴元奇

吴元奇,四川农业大学农学副教授。

教育背景

1998.09-2001.06 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0.08-1993.06 在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学习,获农学硕士学位

1986.09-1990.07 在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6.03-今 在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工作,任副教授,主要承担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数量遗传学》和农学类本科专业必修课《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任务、以及白玉米和青贮青饲玉米的选育工作。主持完成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作为主研人员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1个、杂交玉米新品种7个。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3人。

2001.01-2006.02 在广东海洋大学(原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工作,任副教授,主要承担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数量遗传学》和农学类本科专业必修课《生物统计学》、《生态学》、《普通遗传学》的教学任务以及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工作。主持并完成广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6个,获地市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9人。

1997.12-2000.12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工作,任讲师,主要承担作农学类本科专业必修课《生物统计学》、《作物育种学》和《普通遗传学》的教学任务以及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工作。作为主研人员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1993.07-1997.12 在湛江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学系工作,任讲师,主要承担农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课《生物统计学》、《作物育种学》、《普通遗传学》和园艺、林学、土壤学专业必修课《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教学任务以及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工作。作为主研人员参加省部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多项。

研究领域

玉米遗传育种、数量遗传

科研情况

主持课题

1.中国西南地区优质高产饲草玉米品种筛选与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6-2020

2.3份白玉米矮生新材料的遗传鉴定及其育种潜势初探,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7-2019

3.玉米大豆灰斑病抗性基因组选择,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应用基础项目,2014-2016

4.西南地区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四川省教育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2012-2014

论文明细

1.四川省近十年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状况 .作物学报,2016-03-28 11:16(第4作者)

2. 新型饲草玉淇淋58的性状、遗传及饲草潜力. 草业学报,2015-04-20(第10作者)

3. 不同休眠玉米种子内源激素的含量测定和分析. 草业学报,2015-12-20(第1作者)

4.渍水对四川小麦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15-04-15(第1作者)

5.小麦籽粒灌浆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稳定性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02-15(第3作者)

6.中国西南地区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分布及遗传多样性. 草业学报,2013-08-20(第1作者)

7.不同施药模式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2012-01-15(第6作者)

8.玉米种质资源对大豆灰斑病的抗性评价。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08-18 (第4作者)

9.农杆菌介导的辽宁碱蓬胆碱单氧化酶基因CMO转化烟草提高抗氧化胁迫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2010-08-05期(第3作者)

10.四川省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性状表现及其稳定性. 作物学报, 2010年第11期(共同第1作者)

11.Effect of high-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allele, Glu-B1d, from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on wheat quality parameters and dry, white Chinese noodle-making quality. Crop \u0026 Pasture Sciences, 2010, 61: 310-320(第3作者)

12.棉花黄萎病菌与品种互作的格局分析. 棉花学报, 2009年第6期(第1作者)

13.玉米丝裂病发生的数量遗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8年第8期(第6作者)

14.人工合成小麦对普通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潜力的改良, 中国农学通报, 2008年第3期(第3作者)

15.玉米籽粒铁含量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07年第6期(第4作者)

16.再论杨允奎估算特殊配合力效应的简便方法.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第1作者)

17.作物稳定性研究进展.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第1作者)

18.转基因水稻恢复系产量构成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第3作者)

19.不同播期早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及主成分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05年第3期(通讯作者)

20.不同产量潜力玉米籽粒胚乳细胞增殖与籽粒充实期的生理活性. 作物学报, 2005年第5期(第2作者)

21.分期播种对早籼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第2作者)

22.综合产量、品质和抗虫性评价转基因抗虫棉方法探讨.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第1作者)

23.梯度分析在稻米外观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通讯作者)

27.棉花黄萎病菌与品种的互作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3年第1期(第1作者)

24.对应分析在水稻区域试验中的应用初步.生物数学学报, 2002年第4期(第1作者)

25.聚类分析计算方法的理论及结果比较.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第1作者)

26.浙江仙居风景区景观格局与旅游价值的关系. 山地学报, 2001年第3期(第3作者)

28.结合抗虫性评价转基因抗虫棉方法探讨. 棉花学报, 2001年第3期(第1作者)

29.运用AMMI模型分析水稻区域试验.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唯一作者)

30.种植密度和施肥对马铃薯养分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8年第4期(第1作者)

31.红甘蔗苗期耐盐性评价指标的研究.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1998年第3期(第3作者)

32.应用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水稻种子活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唯一作者)

33.不育胞质对水稻杂种种子活力的效应初探.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第1作者)

34.水稻亚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探讨.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5年第3期(第2作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