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只羊乡

三只羊乡

三只羊乡位于都安瑶族自治县北部,距县城84公里,是一片纵横260平方公里的大石山区。1953年10月,称为宜州区三只羊瑶族自治区;1955年,都安瑶族自治县成立后划入,称三只羊区;1984年11月,称为三只羊乡。

全乡辖14个行政村,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三只羊乡常住人口为11820人。截至2020年底,三只羊乡传统养殖的山羊和现代化养殖的澳寒羊,数量已经超过3万只。

据《都安瑶族自治县志》记载,明末清初,三只羊区域属于永顺县正长官司下辖的一块荒僻之地,居住的大多是瑶族先民。因为当地野山羊肉质鲜美,土司衙门便明令“规定”瑶民每年都要“奉献野山羊”给永顺正长官司,以此作为居山赋税。

历史沿革

据传,永顺长官司所辖的述昆及72峒口是动乱根据地,同时又是遭军事镇压的地区,三只羊地方也位于这一地区,百姓和政府的潜在矛盾十分尖锐。长官司除了利用谈判(抚)时形成的有利政治条件,重用和谈领袖,取消株连政策,既往不咎,还选择一部分有能力的代表人物委以部分官职责任,让他们参政。

当时,三只羊乡地方尽是高山深谷,有少量刀耕火种的粮食但产量极低,主要靠打猎为生,从不交皇粮国税,官军多次进剿毫无结果。长官司设立以后也不交税。长官司最后听取三只羊乡父老的申诉,规定今后每年象征性收取三只野山羊作为税收(这是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之前历代政权税收量最少的),“三只羊”乡因此得名。

在清朝的时候,三只羊乡分为上中下三段三个村,并由当地土司分别向这三个村征收一只羊作为税收,以为每年征收三只羊而得名,解放初归相邻的宜州区(今宜州市)管辖,后并入都安瑶族自治县至今。

地理环境

现有人口:2.1万余人

全乡耕地面积15020亩,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在耕地面积中,除了178亩望天田外,其余都是碗一块,瓢一块的山窝石缝地,可谓山多地少。全乡粮食作物以种植玉米为主,兼种水稻、小米、黄豆、火麻子等。经济作物有四月红桃、桐果、沙田柚、李子、沙皮、山葡萄等特色产品,畜牧业以养牛、羊、猪、鸡为主,黑山羊、瘦骨鸡久负盛名,远销粤港等地。 

全乡地处高寒山区,境内石山林立,最高峰为板得勒山,海拔967米。境内自然条件恶劣,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山区,土壤植被稀少,旱涝灾害频繁交替,生活水源严重污染,水资源严重短缺。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交通十分不便,致使全乡经济、文化、教育、卫生、通讯等极端落后,劳动者素质较低,经济发展缓慢,虽属革命老区,但多年来一直以贫穷著称,目前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特困乡之一。

政治

机构名称:三只羊乡人民政府 

办公地址: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龙英村龙英街

工作职责:

1、在乡党委的领导下,负责执行本乡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以及国务院、省、州、县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措施。对乡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对县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

2、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制定规范性文件,发布决定和命令。

3、管理本乡经济工作和乡镇建设,编制、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地方财政预决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和民族、宗教。 

4、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5、尊重和维护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地位,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

6、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7、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

8、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9、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注:机构职能的法定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社会

扶贫攻坚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区、地、县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各族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积极探索科技兴乡之路,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至1999年底,全乡兴建了4123个家庭水柜,修建了4个村21.4公里的村级公路,架通了11个村22公里的高低压输电线路,开通了11个村的卫星电视接收站。同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通讯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得到了解决。

1999年底,全乡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部分农户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国民生产总值达3355万元,比1978年增长140.28%;财政收入18.3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178%;农民人均纯收入1476元,比1978年增长了160.3%。

2001年以来,党和政府组织实施了“都安三只羊乡石山区综合治理脱贫科技示范工程”项目,通过科学进行土地综合利用调整,以三只羊示范区生态环境特点、地质背景、资源和人文条件为基础,探索岩溶区森林植被恢复重建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开展岩溶地表水开发利用及生物能源应用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宜不同类型石山地区的生态重建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了果-树(药)、林-草(药)等高效复合农林经营模式。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群众经济收入提高。示范区农户改变了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小规模粗放养殖的习惯,通过种植经济林果,林下种草,实现规模养殖(圈养),农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示范屯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1250元提高到2005年的1885元,以“四月红”桃种植为主的经济果树结合优质牧草种植模式已在全县推开。同时通过大规模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人工种植经济林,结合牧草和药材种植,示范区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7.1%提高到77.0%,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三只羊乡这一项目的实施,使示范区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户收入大幅度提高,涌现出一批种果、种草养殖致富的典型,富裕起来的农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大改善。通过技术培训,群众掌握了种养技术,骨干农户已能对其他群众进行指导,带动示范区农户共同富裕。通过这种辐射、带动作用,使得周边农户脱贫致富,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和当地经济整体发展,有效促进整个示范区的生态重建,为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成功样板。

近年来,全乡引进黑山羊,积极推广黑山羊养殖,走特色农业产业道路。该乡养出的山羊肉质鲜嫩,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深受欢迎。目前,该乡共有3000多户农户养殖黑山羊,平均每户养殖数量在10只以上;其中养羊大户共18户,平均每户养殖黑山羊在70只左右,现可出栏山羊10600只。

文化

三只羊乡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乡党委根据各党(总)支部实际情况,分类指导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果。 

人员流动大,人员复杂,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村民们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但是,物质生活好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似乎变得空虚起来,打麻将、赌博、迷信、六合彩等一些不良现象滋生蔓延。乡党委书记蓝宇平多次到该村调研,努力破解这个难题。在一次调研中他发现每逢农村节日又恰逢丁洞街日(三日一街),便有来自附近村屯喜欢山歌的群众集中到丁洞村对唱山歌,蓝书记灵机一动:“何不把村里一些有文艺爱好的村民组织起来建一支文艺队,经常开展一些文艺活动,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改变一些村民的陋习。”于是他便把这一想法告知丁洞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韦建国,两人不谋而合。于是,在他们的倡导下,一支16人、设备简陋的文艺队于2011年6月便成立了。 

乡党委批复同意成立党支部,并要求按程序召开党员大会进行选举。就这样,中国共产党三只羊乡丁洞村文艺支部诞生了。 

文艺党支部成立后,一方面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党建、法制宣传、创先争优活动等工作的开展,以艺术形式编排各种方针政策深入千家万户广泛宣传;另一方面忙碌于各村民小组农户家中,为他们送去文艺快餐,现在老百姓只要有喜事,必定叫上文艺支部去热闹热闹。 

群众说:文艺支部演身边人,说身边事,唱最新政策,舞先进典型,我们喜欢,足不出户就能看上大戏。他们的一唱、一跳、一乐,既锻炼了身体,丰富了生活,宣传了政策,又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增加了感情。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二周年三只羊乡文艺会演中,他们还为丁洞村表演的节目夺得团体一等奖。他们所到之处都散发出浓浓的乡村文化气息,文明乡风盛行洋溢,为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交通

2013年6月19日,三只羊乡党委、政府组织干部群众在龙防村加灯屯举行新一轮屯级公路建设大会战开工仪式,再掀屯级公路建设新高潮。 

乡领导干部与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屯路建设中,让长江变坦途,使困屯换新颜。 

2013年三只羊紧紧抓住“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机遇,积极争取扶贫开发项目资金101万元实施11条9.1公里通屯道路建设,11条路已开工建设,其中4条路已完成50%的路基建设。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三只羊乡常住人口为11820人。

参考资料

石山脱贫志:三只羊新传 .百家号.2024-03-05

头条河池 新闻+政务/服务/商务 下载app.河池日报.2024-03-05

【公益性地质资料】都安瑶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广西河池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3-05

都安瑶族自治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 统计公报 -.广西河池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1-06-16

都安县三只羊乡_行政区划信息参考.近手网.202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