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耳萝卜螺

耳萝卜螺

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别名缘桑螺、痕螺香螺,是属于肺螺亚纲,基眼目的椎实螺科的一种动物。贝壳较大,壳高一般可达24mm,壳宽18mm,壳口高21mm,壳口宽14mm。壳质薄,或略透明,在活体标本上可见到外套膜上黑色色素形成的不规则花纹,外形呈耳状。是多种寄生昆虫的中间宿主。壳薄,卵形的,使得最后一个螺纹包括其体积的90%。表面光亮,螺纹呈波浪状,壳的颜色是黄色,米色或棕褐色。耳萝卜螺是耳萝卜螺属的模式物种。

简介

耳萝卜螺适应能力强,喜于水草茂盛的水域,常在沿岸爬行或匍匐于水底、岩石或水草上,或在水面下游泳。在遇到不良环境时,将肉体缩入体内,分泌大量粘液封闭着壳口,或者隐匿在水草下钻入泥土中,环境适宜时,又重新活动。

形态特征

耳萝卜螺的壳大,高达32毫米。壳宽可达29毫米,有4个螺层,螺旋部极短、尖锐,体螺层膨大,形成贝壳的绝大部分;壳面呈黄褐色或茶褐色,具有明显的生长纹,或者具有“锤击”的凹痕。壳口很大,向外扩张,呈耳形,外缘薄,呈半圆形,内缘贴覆盖于体螺层上,轴缘略扭成“S”形。脐孔位于皱褶的后边。卵生,除冬季外皆可产卵。卵产出后包裹于卵袋内,卵的数目随卵袋大小而不同,一般上、下重叠排列,约有70余个。为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也是引起人类皮炎土耳其斯坦鸟毕吸虫、包氏毛毕吸虫的中间宿主。本种形态变异较大,幼体时期,体螺层不十分膨胀,螺旋部较高,因此外形多不呈耳状,在生长过程中比例逐渐变化。

生境分布

耳萝卜螺栖息于沼泽、小水洼、池塘、湖泊、水库到小溪的沿岸带,以及咸水湖、温泉等水域。在我国广泛分布,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西藏自治区、安徽、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湖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等省区均有发现;亚洲欧洲、北美、北非等。耳萝卜螺是欧洲和大部分古北界地区的本地物种,包括阿曼、西藏和越南。在欧洲,它分布在克罗地亚芬兰德国瑞典不列颠群岛大不列颠岛爱尔兰)、荷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在亚洲,它分布在东古北界地区和阿曼、越南北部等地。耳萝卜螺也是美国和新西兰的外来物种,在中大西洋地区,它分布在马萨诸塞州查尔斯河纽约州的卡尤加湖和哈德逊河新泽西州、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各个池塘,以及佛蒙特州尚普兰湖。在五大湖地区,耳萝卜螺在北美的第一份记录来自纽约特洛伊附近的哈德逊河(通过纽约运河系统连接到伊利湖安大略湖)在1869年之前。下一份记录来自芝加哥林肯公园,毗邻密歇根湖,于1901年。随后,它在1911年和1948年在伊利湖和一条支流中发现,并在1930年在安大略湖发现。它也被报道在赫伦湖。

形态

耳萝卜螺的形态包括两种变种:耳萝卜螺f.肿胀(Held, 1836)和耳萝卜螺f.扁平(Ehrmann, 1933)。贝壳薄,圆卵形,非常膨胀,最后一个螺层占其体积的90%。贝壳有一个圆形和宽阔的螺塔,在顶点陡峭收缩。螺塔短,圆锥形,与体螺相比非常小。有4-5个螺层,它们之间有深缝。螺层凸出,膨胀,光滑且迅速增加。体螺很大且扩展。表面光亮,生长线细,波浪状,密集,偶尔有一条重的脊代表休息期。缝隙深刻,一些标本中有沟渠。贝壳的颜色是黄色、米色或褐色。耳形的孔,不含盖,大约比螺塔高5倍。孔非常大,卵形,占整个贝壳长度的五分之四。在老标本下方圆形上方张开。口脸薄而锐利。柱螺纹呈S形,中间有一条褶皱,反射在脐部。脐部宽或被覆盖。通常脐部狭窄,深,几乎封闭。表皮有时被轻和暗色线条标记,交替出现。该物种的贝壳可以长到约30毫米高和25毫米宽的成年个体。然而,一个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只长到最大尺寸的一半左右。贝壳的宽度为12至18毫米,高度为14-24毫米。耳萝卜螺的贝壳宽度与长度比大于0.75。

解剖

耳萝卜螺身体上布满了小白点,但脚上没有。外套膜边缘有一排黑点,不规则的斑点透过贝壳。脚是圆长形的,18×11毫米。头部宽,有耳状突起。这种物种还有大、扁平、叶状、三角形、扇形的触角,宽度大于高度。血液含有蓝色血蓝蛋白。心脏搏动缓慢而有规律:每分钟34次。动物的移动缓慢而审慎。

生态

栖息地

耳萝卜螺生活在淡水湖泊、池塘和泥底的缓流河流中。可以生活在低流量或高流量环境中的巨石或植被上,并且能够耐受缺氧条件,但它倾向于在湖泊、沼泽或缓慢的河流中有淤泥底质的非常静止的水域。它在pH值为6.0至7.1的环境中发现。它的平均热偏好温度约为19°C,但这个平均值会随着一年中的光照时间而有很大的波动。在英国,这种物种局限于硬水。它可以耐受多营养水域,或者有大量污染和缺氧的地区,有机化合物硫化物和细菌的浓度很高。

饮食习性

耳萝卜螺属于蜗牛科,以刮食者和收集者为主。这种物种以腐殖质、Cladophora spp.(藻类)和沙粒为食。

生命周期

耳萝卜螺是雌雄同体的,随着白天时间的增加,它在春季进行卵巢发育,而在夏末和初秋进行精子发育。它是多次产卵的,每两年繁殖一次。它把卵产在50到150个卵的团块中。随着水温从10°C升高,卵的发育速度也加快,但当水温达到36°C时,卵无法存活和发育。

寄生虫

耳萝卜螺是多种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在Wielkopolska国家公园附近的80%耳萝卜螺标本中发现了吸虫。耳萝卜螺是许多寄生虫的寄主,包括作为第一和第二中间宿主的回旋棘头吸虫、圆锥形下皮吸虫,作为第一中间宿主的扁平倒吸虫,作为第二中间宿主的纤细钩吸虫,以及作为中间宿主的巨大华支睾吸虫、狭长绦虫。在阿曼,它是肝吸虫的中间宿主。作为副终宿主的长尾片吸虫,以及作为寄主的法兰克氏毛刺螺、眼斑毛刺螺、根毛刺螺、东方斑尾吸虫、刺头吸虫、放射状扁吸虫、蛙肠吸虫、优雅扁吸虫、圆锥形下皮吸虫、青海田鼠蛔虫病。一项研究发现,贝壳高度和Trichobilharzia spp.的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其本地栖息地中,这种物种捕食了肉圆线虫的卵,这些卵在通过肠道后能够存活和发育,并因为蜗牛的活动而广泛分布。

繁殖

耳萝卜螺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除冬季外皆可产卵,水温15-25℃时最为适宜。卵产出后包裹于胶质透明的卵袋内,卵在卵袋内一般排列成3-4行,上、下卵相互重叠,每次产卵数目、卵袋大小皆不同,10余粒至100余粒;卵产出后水温16-17℃时,需14-15天可孵岀幼螺,水温22-23℃时,则需9-10天可孵出幼螺;幼螺极小,约1-1.5mm,在夏季生长快,约2个月可达性成熟,交配后4-7日开始产卵。它们以硅藻及水生维管植物为食料。

参考资料

【螺】吃小鱼的耳萝卜螺_哔哩哔哩_bilibili.哔哩哔哩.2024-09-07

耳萝卜螺.美篇.2024-09-07

耳萝卜螺.耳萝卜螺.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