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价
良价(807~869),男,汉族,俗姓俞,唐朝,筠州会稽(浙江会稽)人。唐代高僧,禅宗五大家之一曹洞宗的开山祖师。
人物生平
良价,幼从师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时,忽以手面,问曰︰‘我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异之,知其资禀异赋,遂令至五泄山从灵默披剃。二十一岁,至嵩山受具足戒。不久,南泉普愿,深领玄旨。又访山灵佑,参‘无情说法’之话头。然不契。遂依灵佑之指示往诣云岩昙晟,举前因缘有省,然犹涉疑滞。于是更历参鲁祖宝云、南源道明等人。后于过水睹影时,豁然开悟。乃嗣云岩之法。大中(847~859)末年,于新丰山寺收学徒,不久,移豫章(江西省)洞山普利院盛振法化。
作品一览
良价留有《语录》三种,撰有《宝镜三昧歌》、《玄中铭》、《新丰吟》、《纲要偈》、《五位君臣颂》、《五位显诀》等偈颂。
相关事件
咸通十年(869)三月朔,剃发沐身,鸣钟辞众,大众恸哭不止。师忽开目谓曰(大正51·323b)︰‘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遂令主事僧办愚痴斋。由于众心恋慕不已,乃延七日,至八日斋毕,在方丈室端坐而寂,年六十三。敕谥‘悟本禅师’,世称洞山良价或单称洞山。嗣法弟子有云居道、曹山本寂、龙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二十六人。著有〈玄中铭〉、〈丰中吟〉、〈宝镜三昧歌〉等。
良价少时在本乡寺院出家,曾对《般若心经》提出疑问,师傅无法解答,便推荐他去随高僧灵默学禅。21岁时,良价到嵩山受戒,然后开始遍游四方,首先参拜普愿,初次对答就得到普愿高度赞赏,普愿对众人夸道:“此子虽后生,甚斟雕琢”。良价从此名声在禅林大振。之后良价往沩山参拜灵,又得灵祐介绍到云岩参拜云岩昙晟。得昙晟正传后,良价继续云游,一日,在涉山溪时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顿时悟道,因而作一偈语:“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流。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李忱大中13年(859),良价云游到宜丰洞山,当地富绅雷衡为之捐地,良价从此在此创寺讲法,从学者时达500人。在洞山,良价倡立了“五位君臣”说,视佛性为世界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为现象;作《五位显诀》,对其所创教义加以详细阐述。良价强调顿悟,反对“拘束其心”地渐悟。其禅风则以回互细密见称,一时风糜禅林。四方僧侣纷纷到洞山学法。弟子本寂师从良价数年并得良价衣钵,后又到曹山(今宜黄县境内)进一步弘扬师法,愈使洞山宗风广扬。
因良价住洞山首创禅宗新法,本寂居曹山续振此法,故后世将此法称为“曹洞宗”,为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并成为中国禅宗主流。日本僧侣瓦室能光也曾千里迢迢求法于良价,并在洞山住了30年。良价圆寂后,新罗僧人利严从良价另一法嗣道膺学法,归国后创须弥山派。公元13世纪,日本僧人又将曹洞宗传入日本,开立日本曹洞宗,与临济宗共为日本两大禅宗主要派别。《五灯会元》曾载道:“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李漼咸通10年(869)3月,良价端坐圆寂,终年63岁。唐懿宗赐良价"悟本禅师"法号。良价真身葬洞山普利寺后,立石塔,称"慧觉宝塔",俗称“价祖塔”,是为中外曹洞宗信徒共尊之祖塔。
轶事介绍
从其母亲给他的信(附于《悟本禅语录》后,见《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以下所引未注出处者均据此《语录》)来看,其家庭的文化程度很高,自己从小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具孝行。但其父死得早,一兄一弟都不大孝顺。
良价少时出家,跟师傅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读到“无眼耳鼻舌身意”一句时,他摸着自己的脸对师傅说:我有眼耳鼻舌,经中为何说无?师傅大惊,忙称自己不配当你老师了,推荐他到金华境内的五泄山找灵默禅师剃度,灵默是马祖道一的法嗣。二十二岁时,良价到嵩山受具足戒,然后游方各地,先到安徽贵池参也是马祖门徒的南泉普愿,南泉称赞他为“甚堪雕琢”的好料子,良价却说,您不要“压良为贱”啊!这两句对话,一时成为名谈。接着又到湖南参沩山,请教南阳慧忠讲的“无情说法”是什么意思。沩山介绍他到湖南陵(今醴陵市)去参云岩昙晟(属青原下三世)。在昙晟处,良价也未得悟。辞别昙晟之际,良价问他,假如您百年之后,有人问我老师的禅法宗旨是什么,我怎么回答?昙晟说,告诉他“只这(个)是。”这包含“即事而真”的意思。良价不明白,带着困惑离去了。后偶然过河,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猛然大悟,作悟道偈一首,“切忌从他觅,迢迢我与疏。我今独自往,处处逢得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真如。”从我身和影子(我和渠)的关系上体悟到了理与事、体与用、佛与众生的关系。不要向外(他)驰求,这只会与理、与体、与佛性(我)愈来愈远,而不能契得真如。理体能随机缘起事用,形成处处现象(渠),而它们(渠,现象)都由本体缘起,本身都是空幻不实的,都归之于本体(我)。一旦认识到这点,就不会再被现象迷惑,就能在每一现象中体认本体。良价所悟的,正是昙晟即事而真的“宝境禅定”,但昙晟一直未对他说破,这一点良价十分感激。
与母亲之间
出家十年,他母亲十分想念他,家中也不很和满,希望他回心转意,但他远隔千山万水,给母亲修书一封,却是表示归空门报佛恩的决心不改,劝说母亲希望她也能“收心慕道”。母亲苦劝不住,诉说养子之艰辛,盼望他效目连尊者待母一样度脱自己。
唐大中末年(860),良价到新丰山接引学徒,后来又到豫章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市)的洞山举扬宗风,后人因而称其为洞山良价。咸通十年(869),良价病重,三月里的一天,他剃发澡身,披上法衣,召集僧众,闭目在座,僧众以为他死了,悲号不绝。良价忽然又睁开双眼,他指示众人,出家人要心不附物,哭没有什么益处,又命办斋,叫“愚痴斋”。七天后,良价入灭,后来谥悟本禅师,塔号慧觉。
禅法贡献
良价的禅法,重在理事俱融,吸收了华严宗的看法,也是远承青原下石头希迁的思想。
在宇宙观上,良价提出了空的原则,体现在他讲的“三种渗漏”,即三种错误认识上。第一种是“见渗漏”,是认识方面的错误,“机不离位,堕在毒海,妙在转位也。”以世俗认为的客观世界(色)为认识对象,执著色为实有,所以掉入毒海中,根治的妙法,将认识对象转离开原位,即以色为空,就可消除这一错误。第二种是“智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这是情识本身的错误,人们的认识本身总想作出取舍,陷入彼此两边,是片面性的,无生命的。这是讲识空,世俗认识的空。否定这种认识的方法是不落两边,不作取舍,由此说明不仅色空,情识也是空,主客观世界均空。第三种是“语渗漏”,是语言本身的错误,说明语言本身也应该空掉。“体妙失宗,机昧终始。”众生的语言是死句,失去宗旨,缺乏妙机。
良价的禅法以偏正回互为核心,偏喻事、用,正喻理、体。回互指圆融无碍。偏正关系有五种: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正中偏,正位中应有偏位,不能执著正而忽视偏,只讲理而忽略事,但人们的迷执正在此处,颂曰:“三更初夜明月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洞山五位颂》)三更、初夜、明月前均指黑,黑白未变,黑中虚明。良价以黑喻正,以明或白喻偏,黑暗中什么都认不出,而不知黑中有明。对这种片面性的错误,如果能认识到正中有偏,也能圆融偏正了,“若能就偏辨得,是圆两意。”《洞山五位显诀》偏中正,就偏位看,偏中应有正,偏不坐于偏,但众生却是执于偏而不知正,颂日:“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面更无真,争奈迷头还认影。”(《洞山五位颂》)失晓和古镜都指明,明中露黑,阴晦模糊之明,老婆(老太婆)喻白,白发之白,白发老太借微弱的亮光在模糊的古老镜子面前欣赏一头白发,只知白而不知黑。如果能悟得偏位中有正位,叫有语中无语,也融合了理事关系。正中来,正位中来,即偏都是从正而来,正全体起用而有偏。这是在正位角度讲偏正回互。颂曰:“无中有路出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同上)认识到正全体而为偏,就是无路中有路,无语中有语。兼中至,偏兼偏正,或偏中至,是偏位中来,偏位中有正位,偏全用即是正之体,从偏的角度讲偏正回互。要认识到不但正全体为偏之用,还要认识偏本身就是正,这样偏正互融平等,颂曰:“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有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气。”(同上)两刃(喻偏正)势均,交起手来没有胜者也无负者,又彼此无伤,平等无二。兼中到,上述兼中至中讲的“至”,为未到而至,还有情识在途中,这种情识还存个偏和正,还没有到不偏不正,偏正俱忘的境界,而这个境界是兼中到才具有的,颂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时流,折合还归炭里坐。”(同上)上述四种情形都有执著,有偏有正,只有在否定这四种“时流”的基础上,才是不落有无,不落偏正,这才是真正的回互,真正的正位。“炭里坐”喻真正归到回互的正位(黑位,炭喻指黑)。
良价把这种偏正回互的最高境界喻为银碗盛雪、明月藏鹭、青山白云(青山不碍白云飞之意)、露地白牛。称之为三种纲要中的“不堕凡圣”纲,“事理俱不涉,回照绝幽微,背风无巧拙,电火烁难追。”(《纲要三颂》)这也是空的境界。
良价接引学人的方法有五位功勋和三路接人等。
五位功勋指向、奉、功、共功、功功这趋向解脱的五阶段。
向是功勋建立之初,坚定信仰,不可一时中断,良价说:“吃饭时作么生?”“得力须忘饱,休粮更不饥。”(《洞山五位功勋》,《人天眼目》卷三)吃饭时也不能中断这种功勋。这种信仰的对象是真如本体,向即趋向真如之体。良价颂曰:“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贺圣朝。”(同上)帝尧、圣朝皆喻真如。
奉,奉承,敬奉。良价答奉义时说:“背时作么生?”“只知朱紫贵,孤负本来人。”(同上)敬奉真如之体能得功勋,背离真如也能得功勋,事中有理,在事相中也能建立功勋,这就是要悟到事中之理,否则这种“背”只迷于事(朱紫贵衣)而不知理(穿朱着紫之人)。
功即功用,进一步讨论理事关系,良价答“功”义时说:“放下头时作什么生?”“撒手端然坐,白云幽处闲。”一般认为拿起钁头干活才有功用,实际上放下钁头也有功用,无用中有用,依理起事,依体起用,事显理隐,讲心空。
共功,也讲理事关系,良价称为“不得色”,“素粉难沉迹,长安不久居。”(同上)色全用为体,全事为理,色隐而空,事隐而理显,讲色法空。
功功,我法皆空而得大解脱,良价称为“不共”,“混然无讳处,此外更何求?”(同上)不共指无法可共处,一切皆空,为最大的功勋。
三路接人是三种接引的具体方法,指鸟道、玄路、展手。鸟道原指鸟行空中无踪迹,良价称为“不逢一人”(《悟本禅师语录》)。路途空旷,空无一人,没有帮助,需自己独行。也指良价不说破,让人没有下手处的接引方法。玄路本质上指回互的方法,有语中无语。展手表示无法可说。洞山良价有弟子二十六人,以云居道膺禅师、曹山本寂为著名,其中本寂继承并发展洞山的思想,完成了曹洞宗的创立。
后世纪念
普利禅寺又称洞山寺,普利禅寺位于江西省宜丰县同安乡的洞山,是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的祖庭,至今有1500多年历史。曹洞宗由良价禅师住持江西宜丰洞山时所创立。洞山山口一处牌楼上刻“古洞云深”四个庄严道劲的大字。离牌楼不远,在水流湍急的葛溪上,横跨着逢渠桥,桥为单孔石砌,是宋代人为纪念洞山良价禅师而建造的。
咸通十年(869年),良价圆寂,唐咸宗追对为“悟本禅师”,将其肉身葬于洞山广福寺后山,塔名“慧觉”,俗称“价祖塔”。1983年9月,普利寺被列为宜丰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评价
《宋高僧传》的作者赞宁曰:“却留累日古亦有之,如价之来去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信焉!
参考资料
卷第十二_宋高僧传-国学-学门教育网.学门教育网.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