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衢镇
通镇,又名梅城,隶属于龙川县,总面积100.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通衢镇有户籍人口38384人。
历史沿革
明代,置巡检司。
清代,设通衢城。
1952年,设第四区。
1955年6月,设通衢区。
1957年12月,设通衢、登云2乡。
1958年10月,并入鹤市人民公社。
1959年,析置通衢公社。
1983年,撤社设区。
1986年,撤区设镇。
2003年5月,锦归镇并入通衢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通衢镇,位于龙川县东南部,东与五华县岐岭镇毗邻,西靠仙子嶂,南连鹤市镇,北依登云镇,属丘陵山区,距龙川县城13千米,总面积100.7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通衢镇下辖2个社区和17个行政村。包括通衢社区、太楼村、儒南村、寨背村、锦归社区、高湖村、华新村、旺宜村、梅城村、锦太村、玳瑁村、华城村、广福村、锦归村、玳峰村、葛藤村、梅东村、双寨村、旺茂村。
人口
截至2019年末,通衢镇有户籍人口38384人。
经济
全镇耕地面积18298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黄豆、花生等作物,旺茂村的甘蔗、水萝卜、儒南村生姜、玳瑁菊花远近闻名。全镇水面面积1773亩,养鱼业发展较快。镇内办有红砖厂、石灰厂、建材厂、爆竹厂、缸瓦窑厂、蓄电池厂、保健食品厂、榨油厂、农产品加工厂、脂松香厂、石油气储配站、针织厂等。2017年,通衢镇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3亿元,比增6.04%;农业总产值4.6亿元,比增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万元,比增9.8%。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末,通衢镇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4所,幼儿园6所(其中公立幼儿园3所),成人文化教育学校1所。通衢中学和2所小学(中心小学、华城小学)均被评为“市一级中(小)学”。2018年,通衢镇成立有扶贫助学教育基金会,共筹集资金220多万元。全年扶贫助学教育基金会奖学、助学155人次,发放奖学金、助学金17.13万元。
文体事业
截至2017年末,通衢镇设有广播站、党员电教站、文化站、有农家书屋17间,藏书40000册。2017年,通衢镇政府投入资金15万元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全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20多场次。
社会保障
2017年,通衢镇全镇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万人,占任务数78.3 %。(不含免费人员),城乡医疗征缴款533.59万元;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66万人。2017年,镇内有敬老院1所,收养五保老人7人。全年发放救助金19.15万元;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看病、交通、住房、饮水、就业、创业、低保等问题共支出600.57万元。
历史文化
方言
通衢镇通行客家话。
地名由来
明正德十四年(1518年)刑部主使李中于驿,见驿东多梅树,遂建“爱梅亭”,吟咏其中,后人慕其风雅,因名梅城。后来,因通衢为古时为龙川县至兴宁市、梅县区、河源市的交通干道,始用通衢。加上古时这里又是闽西、粤东、广州市和北方的官道要津,有通衢大道称谓,故名。
著名人物
李荣
李荣(1875—1949),又名观妹,号华亭,外号李亚天,孙中山义子,广东龙川通衢镇葛藤村人。曾入香港海外联义社,并被推选为孙中山宣传革命筹饷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孙中山遭清朝廷通缉流亡英国,被清驻英使馆诱禁,欲将孙装于大木箱运回中原地区后加以杀害,后得到李荣奔走求援而得救。李荣为人忠诚,甚得孙中山赞赏与信赖,并认李为义子。从此,李荣离开远洋轮一直跟随孙中山奔走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李荣受命临时中央政府副官职。民国六年(1917年),李随孙中山北伐,民国十二年(1923年),孙中山讨逆陈炯明于石龙途中危急,经李荣等着力掩护下安全返回广州市。民国十四年(1925年),跟随孙中山北上直至孙先生逝世。嗣后,李荣一直在北京碧云寺为孙中山守灵,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夏,亲护孙中山棺柩移葬南京紫金山。李荣奉任中山陵两周王陵管理处少将副处长。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市,李荣疏散回乡,曾出任广州水泥厂警卫队队长。1949年广州解放后回家,同年11月病逝于龙川故里。
叶绿野
叶绿野,民国十一年(1922年)5月生于广东龙川县通衢镇,原名老宪洪。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叶绿野考取高剑父首创的南中美术学院,继而入春睡画院,成为岭南画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的入室弟子,被认为是岭南画派的正宗传人。先后任广东西江文工团美术队长、增城区宣教委员会副主任、增城工艺厂美术工艺部主任,1978年后任广州美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91年叶绿野受聘为广东省中国画研究学会理事和岭南画派纪念馆董事,1994年受聘为高剑父纪念馆艺术顾问,1998年受聘为香港美术学院荣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