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能量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华南理工大学二级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由学校环境化工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004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年2月,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下设3个系,设有3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授权领域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1个;有教职工96人,在校本科生465人。
历史沿革
1984年,学校获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学校获环境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4年,学校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三个专业,环境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学院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
2007年,学院环境工程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获国家人事部批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获批建设“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2008年,学院获批建设“工业聚集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9年,学院获批建设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粤港大气复合污染治理与控制策略研究中心”、“大气污染控制”广东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0年,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获批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11月,学院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11年,学院获批建设“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2年,学院获批建设广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月,环境科学与工程成为广东省一级优势重点学科。
2013年2月,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2016年11月10日,学院林璋教授作为负责人的环境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2016年度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7年4月,学院广州市能源材料表面化学重点实验室获得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批复正式立项建设。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研究中心,1个广州市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创新团队和1个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
国家工程实验室: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聚集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广东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气污染控制广东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研究中心:广东省粤港大气复合污染治理与控制策略研究中心
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广州市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广州市能源材料表面化学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 科研综述
截至2017年6月,学院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杰青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等在内的国家、省部级及企业重大科研项目58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超过3.13亿元。在污染控制、生态修复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了多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工程示范,先后获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项目承担
2016年,学院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4项,其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面上项目7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资助总经费1304.26万元。
• 科研获奖
2009年,学院周少奇教授课题组完成的“含氮有机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获得了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学校郑君瑜教授参与完成的成果“区域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万金泉、马文、王艳等八人组成的团队所完成项目“再生植物纤维的微观结构与循环利用性能”获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教育教学
院系设置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下设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市政工程系3个系,设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3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96人,其中教师77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工程技术人员2人,行政人员11人,教师队伍中正高职称38人,博士生导师38人(含兼职博导3人),副高职称31人;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者达70人,占教师总数的91%,中组部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8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外聘教授有27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顾问教授1人、兼职客座教授22人、华南理工大学讲座教授3人。
双聘院士:刘鸿亮(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韦朝海、郑君瑜、邓洪等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周少奇
教学建设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
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环境与生态》
校级精品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化学》《水处理工程》
学科建设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授权领域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
• 重点学科
•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
专业博士授权领域:能源与环保领域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
专业硕士授权领域:环境工程领域工程
合作交流
根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罗格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德国马普研究所、爱丁堡大学、台湾大学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实施“3+1+1”、“2+2”以及短期交流等联合培养项目。
学校文化
• 院徽
环境与能源学院新院徽整体为圆形轮廓,蓝白相间,中英文对照,象征着蓝天白云和谐美满的景象,寓意着环境与能源学院肩负的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使命。主图案由三个白色的毛笔笔锋组成,寓意深厚的文化底蕴;笔锋整体形状既像水滴、又像火焰,纯洁的水滴代表环境,熊熊的火焰代表能源;从右上方和左下方看,三个白色笔锋和蓝色背景互相衬托的图景,就像一个白色的“E”和一个蓝色的“E”交叉组合,代表“Environment”和“能量”的首字母,寓意着环境与能源两个学科的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在白色笔锋下面有一条深蓝色的“S”形状的河流蜿蜒流淌,代表华南理工大学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首字母,寓意着环境与能源学院全体师生在华南理工大学这个大平台上施展才能,同时也为学校的蓬勃发展不断注入新生力量。环境与能源学院新院徽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彰显了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的特色、愿景和方向。
参考资料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已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2018-10-25
我院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2018-10-25
学院概况.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2018-10-25
“环境科学与工程”获批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2018-10-25
关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名的通知.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2018-10-25
环境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2018-10-25
广州市能源材料表面化学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立项建设.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2018-10-25
中国环境研究院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鸿亮院士受聘为我校双聘院士.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2018-10-25
我院万金泉教授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2018-10-25
喜讯-我院郑君瑜副教授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名单.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2018-10-25
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2018-10-25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硕士学术学位授权情况.华南理工大学.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