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图
《洛神图》是元代画家卫九鼎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人物画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洛神图》以单一人物为主,意在突出洛神的灵韵。画家以简率的淡墨刻划远景的山丘,使得江面益发显得空旷清新。幅中主要是用纤细绵长而柔韧的白描线条绘就,墨色轻淡,更衬托出主角人物的娴静幽雅,绝尘出世。
作品内容
该画作以白描表现洛神,脂粉未施、素服无华、体态轻盈、凌波江上之状。她的脸呈长椭圆形,五官细致,柳叶眉、丹凤眼、悬胆鼻、樱桃嘴,耳无饰物,造型端丽。她的长发中分后束,一部分在身后结为盘髻,一部分在头顶上梳作长辫,后绕成扭转的单,高耸而微微地倾向脑后。
上方有作为远景的山丘,以简率的淡墨刻划,丘壑隐现。
人物下方为荡漾的清波,和缓舒展、粗细变化极微。
图中有清代张孝思、梁清标及清内府鉴藏印,右上部有倪瓒题诗。诗曰:“凌波微步袜生尘,谁见当时窈窕身。能赋已输曹植,善图唯数卫山人。”款署:云林子题卫明洛神图,戊申。
创作背景
此图取曹植《洛神赋十三行》词意而作。无作者款识、印章,但凭借元末画家倪的题识,可判定此图为卫九鼎传世孤本。倪瓒诗题中款署“戊申”应为明洪武元年(1368年),此图大致亦应作于同时。
元代文人画以清润、雅逸为其艺术特征。卫九鼎等代表性画家基本都以李公麟为楷模,因此在技法和风格上无不打上文人画的烙印,卫九鼎的人物画以遒劲细腻的线条,和简洁蕴藉的风格见长。《洛神图》即为此种风格之典型画作。
作品鉴赏
形象
《洛神图》所绘洛神身材修长,秀丽而端庄,飘举的衣带衬托出其正乘云徐徐行于浩的水波之上。其转身回眸,神情婉转。她以45°斜角的站姿面对观者。长发中分后束,一部分在头顶上梳作鬓辫,高耸而微微地倾向脑后。这高扬的鬓辫不但表现出它本身的轻盈状,同时也增加了视觉上的韵律感。
构图
《洛神图》取纵构图,以一个狭窄的空间突出洛神的翩翩之姿,不再沉湎于《洛神赋》本身丰富多采的情节发展,舍弃场面而单取人物,采用单幅标帜构图,也即以单幅的洛神像代表整个《洛神赋》的故事。这种构图模式由于简单易行,且更倾向于对人物本身形象的刻画。
技法
《洛神图》以白描绘人物,线条爽利流畅。飘忽的衣带有节制地飞扬着,波纹的横鳞与人物的纵势正构成一种大关系的对比,而在大面积的波纹横鳞中,不失机宜地以某些圆卷的云纹加以间隔形成一种变化节奏,造成虚实相生的效果。服饰线条描绘用“高古游丝”描,细劲飞动,很好地表现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态。
作品评价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时替风移——从顾恺之到卫九鼎的〈洛神图〉》:“与顾恺之的注重情节发展因而人物甚多相比,卫九鼎的突出洛神这单一形象,无疑更切近于近世的趣味——这是一种不面面俱到、以虚化实的文人画惯用的技巧,只不过它未必以水墨清华表现、而出之以白描人物罢了。”
作品影响
卫九鼎这幅《洛神图》的重要性,在于他仅以一个代表性的图像来表现整个《洛神赋》的故事。这种标帜式的构图法以一代全,简单易画,有别于六朝和宋代以来所采用的连续式构图法和单景系列式构图法。它成为后来明、清,甚至近、现代的画家在表现《洛神赋》故事时最常用的构图模式。
历史传承
《洛神图》在清初经张孝思、梁清标等人鉴藏,之后流入清廷内府,为北京故宫旧藏。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洛神图》在清内府《石渠宝·初编》等有著录。
重要展览
2017年10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洛神图》为展品之一。
作者简介
卫九鼎(约1300—?),元代画家,字明铉,天台县(今属浙江省)人。工界画,善山水,师王振鹏,笔力遒劲,工细精微。传世作品有《洛神图》《溪山楼观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