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安德烈

安德烈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1985年12月生于台湾,男,作家,龙应台之子。

安德烈八个月大移居瑞士德国。2006年进入香港大学经济系。2004年5月开始,龙应台与安德烈通过电子邮件,有了书信往来。2007年11月7日,安德烈与龙应台以视讯方式参与台北市举办的一场茶会。

安德烈代表作品为《亲爱的安德烈》,与母亲合著。

人物经历

安德烈1985年12月生于台湾,八个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国。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市任职。当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时,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龙应台感到与儿子之间有了隔阂,他们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2004年5月开始,龙应台与安德烈通过电子邮件,有了书信往来。2006年,安德烈进入香港大学经济系。2007年11月7日,安德烈与龙应台以视讯方式参与台北市举办的一场茶会。2008年12月,安德烈与母亲龙应台共同合著的书籍《亲爱的安德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中的35封家书,包含了母子亲情、家国天下、代沟和中西文化差异。

个人生活

安德烈14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中国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几年后,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身高一米八四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龙应台感到,在她和儿子之间已经有了一座无形的墙:“我的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和交流。在信中,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他们在阻隔、误解、试探和艰难解读中,渐渐接近对方的世界。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龙应台说,“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么看事情,我的价值观和他的价值观距离有多远,我一无所知。”

 而安德烈致龙应台信中却说,“你身为母亲能不能理解、受不受得了欧洲十八岁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能,我就老老实实地告诉你:没错,青春岁月,我们的生活信条就是俗语所说的,‘性、药、摇滚’。只有伪君子假道学才会否定这个哲学。”龙应台看到后,迅速给安德烈回电邮道:“请你告诉我,你信中所说的‘性、药、摇滚乐’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尽速回信。”安德烈却轻描淡写地回电邮说:“能不能拜托你,不要只跟我谈知识分子的大问题,生活里还有最凡俗的快乐:‘性、药、摇滚乐’当然是一个隐喻。我想表达的是,生命有很多种乐趣,所谓‘药’,可以是乙醇,可以是足球或者任何该你全心投入,尽情燃烧的东西……‘摇滚’不仅只是音乐,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品位的总体概念:一种自我解放,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不可知的敢于探索,对人与人关系的联系加深”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亲爱的安德烈.豆瓣读书.2024-10-06

祖籍湖南衡阳的龙应台:用心触摸“梦乡”.华声在线.2024-10-06

图:龙应台母子三十六封家书出版.中国新闻网.2023-11-19

亲爱的安德烈.豆瓣读书.2024-08-04

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中国青年报.202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