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志约
孔志约,唐朝时期的人物,他是经学家孔颖达的儿子,同时也是孔子的第三十三代子孙。他在唐朝担任过礼部郎中、太子洗马以及弘文馆大学士等职务。在唐显庆四年(659年),他参与了《新修本草》的编写工作,并为其撰写序言。此外,他还创作了《本草音义》一书,但该书并未流传下来。
人物经历
孔志约在天宝期间,曾任礼部郎中、太子洗马、弘文馆大学士等职位。他的父亲是著名的经学家孔颖达,而他自己则是孔子的第三十三代孙子。在唐显庆四年(659年),他受皇帝委派,与其他学者一起修订了《新修本草》,并在书中贡献了自己的序言。除此之外,他还有一部名为《本草音义》的作品,但由于某些原因,这部作品未能流传下来。
主要作品
药学著作
《新修本草》是由孔志约等人在唐显庆四年(659年)完成的一部重要的药学著作。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政府主导编写的药典,因此也被称为《唐本草》。该书共有五十四卷,其中包括正文二十卷、目录一卷以及图经七卷。《新修本草》是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增加了114种新的药材,总共记载了850种不同的药材。这本书不仅在中国医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世界医药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日本,这本书被称为《苏敬新修本草》,并且直到今天,日本仍然保存着其中的部分内容。尽管《新修本草》已经遗失,但在敦煌发现了它的三个片段,这些片段后来流落到了国外。清朝末年的李梦莹曾经尝试补全这本书,虽然他的版本现在只留存了一些稿件,但是这份努力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日本的小岛宝素、中尾万三以及中国的尚志钧都致力于恢复《新修本草》,他们的成果分别在1964年和1981年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资料。
家谱编纂
在唐朝,编纂家谱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甚至出现了官方编纂的情况。在唐显庆四年(659年),孔志约作为礼部郎中,与杨仁卿、史玄道、吕才等人一同负责编纂家谱的工作。他们编纂的家谱名为《姓氏录》,收录了245个姓氏和2,287个家族,按照官阶划分为了九个等级。这个版本的家谱相对于之前的《氏族志》来说,覆盖的人群更为广泛,因为它允许所有五品以上的官员及其家庭成员都被纳入其中。这一举措引起了社会上的争议,一些贵族人士对此表示不满,并将《姓氏录》戏称为“勋格”。
文献记录
孔志约在历史文献中有迹可循。据记载,在唐显庆二年,右监门府长史苏敬提出《本草经集注》中存在的错误,建议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了一批学者,包括孔志约在内的22人,来完成这项工作。他们在收集了全国各地提供的药物样本和相关书籍后,对原有的文本进行了仔细的审查和修订。最终,他们在唐显庆四年完成了《新修本草》的编纂工作,并将其呈递给皇帝审阅。皇帝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下令将这本书收藏在皇家图书馆中。
个人作品
孔志约除了参与《新修本草》的编纂外,还有其他的文学作品。在他的《议释道不应拜俗状》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教徒和道士不应该向世俗之人行跪拜礼的看法。他认为,佛教和道教都是超越世俗的宗教,僧侣和道士们不应该因为世俗的原因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行为。而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本草序》中,他详细阐述了《新修本草》的编纂过程和目的,强调了这本书的重要性和价值。
参考资料
孔志约.中医大辞典.2024-09-15
文化中医|世上首部国家药典──读《新修本草》孔志约序.微信公众平台.2024-09-15
医史与文史 | 世界药学史上的创举——唐代药物大普查.微信公众平台.202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