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祖国的花朵

祖国的花朵

《祖国的花朵》是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5年出品的黑白电影,是新中国第一部校园儿童故事片。该片由严恭执导,林蓝编剧,赵维勤、李锡祥张筠英张圆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小学五年级学生帮助落后同学共同进步的故事,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早期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之情。该片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故事片一等奖,影片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也成为了经典,被收录在中国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成为一首著名的儿童歌曲。1995年,该片进行了翻拍,仍然受到观众的喜爱。该片不仅是新时代小主人幸福生活的画卷,更是社会主义新中国道德风貌的颂歌。由于这部电影描绘了儿童的生活,中国人通常用电影名《祖国的花朵》来赞美孩子们。

剧情简介

在北京市的一所虚构学校北京小学,五年级甲班有4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可爱聪明,都成为了中国少先队员,除了两名学生:调皮不用功的江林和傲慢不合群的杨永丽。6月1日,学生们在中山公园与归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起活动。志愿军杨志平注意到两名学生没有佩戴象征中国共产党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在离开前,他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互相帮助,努力成为模范班级。同学们邀请江林做一个氧气实验,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而杨永丽的脚被烫伤,他们帮助她补作业,让她能够和班级一起参加考试。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杨和扬州市受到感动,暑假期间他们一起进步。暑假结束后,他们升入了六年级,并因进步成为了少先队员。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音乐原声

幕后制作

当时电影厂成立了儿童片摄制组。导演严恭、副导演苏里和摄制组的全体成员都准备就绪了,于是就商量着筹拍第一部校园题材影片,大伙儿各抒己见。确定了剧本和拍摄地点后,摄制组分成几个小组,全都跑到北京市的小学里选拔小演员。挑选小演员的条件要求十分苛刻,因为要代表中国儿童的形象,不但形象要好,学习成绩也要优异。摄制组的同志们几乎跑遍了北京市的所有小学,精挑细选出了几十个孩子。

小演员的人选确定后,影片紧锣密鼓地拍摄了。除了在室内取景外,摄制组还跑到北京市北京中山公园北海公园拍摄画面。但就在北海公园的一次拍摄过程中,一个小女孩突然从船上掉进水里,幸亏工作人员反应迅速,及时把她救了上来。因为这事儿,落水女孩的父母不让孩子参加影片的拍摄了。摄制组的同志们好说歹说,做孩子家长工作,他们才好不容易同意。

中原地区的电影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设备陈旧落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金又十分匮乏。拍摄《祖国的花朵》时,摄制组要求,一个镜头最多只能拍3至4个画面。多拍不行,因为当时的胶片都是用外汇买来的,胶片对于摄制组来说弥足珍贵,浪费不得。

影片评价

作为新中国早期的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具有相当意义上的代表性。其代表性还在于它已经显现出颇具时代性的一些思维模式,包括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设置。以至于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儿童片和儿童小说中依然延续着这种模式。影片树立得“好孩子帮助有缺点的孩子”、“先进生帮助后进生”的“转变型”的创作思路,成为后来许多少年儿童电影效仿的榜样。(《温州日报》评)

影片以志愿军杨志平为小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故事、鼓励孩子们努力报效祖国作为开头结尾,意在突出政治教化、英雄楷模对孩子们的影响作用。但纵观整个影片,杨永丽、江林由后进变先进的转变并非政治教化的感召,而是在两个落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遇到重大阻碍时,伙伴们的热心帮助让他们渡过难关,孩子们相互善意地扶持、影响才是落后学生转变的根本动因。对自古传承下来的朴实善意的民间互助观的演绎,令影片呈现出世俗生活的温情。 (《电影文学》评)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祖国的花朵 (1955).豆瓣电影.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