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长街
芜湖市的长街文化和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宋代建筑湾沚区城墙时开始,距今八百多年历史。十里长街其实它的长度大约在1783米左右。县志记载:“清代由新市街出弼赋门(即西门口)西抵江口,名十里长街。”1985年芜湖市工商联实地丈量,从鱼市街顾顺兴酱园至西门口长343米,自西门口到宝塔根,长1440米。合计1783米。安500米为1里计,长街的长度为3.65里。南北宽平均为200米。长街占地面积约为356,600平方米。芜湖市人习惯把长街分为三段,西门口至状元坊一段,叫“上长街”。状元坊至宁渊观叫“中长街”,宁渊观至宝塔根脚下长街。整个长街两边还有许多横向的巷道,也附属于长街的商业区。这个在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芜湖人民生活中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发挥情感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在旧城市改造的浪潮下,于80年代初全部拆毁。现政府正在筹划恢复之中。
基本介绍
据史书记载,芜湖的长街文化和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宋代建筑湾沚区城墙时开始,距今八百多年历史。孙吴孙权黄龙年间(公元223—229年)将芜湖县自黄池移至今北门鸡毛山高地,那时鸡毛山周围还是一片湖泊,可能只在县治附近有原始的集市。唐朝以后,开始大修东南水利、疏河道、筑东坝,使沱江之水分流而入江归海。太湖之水不得倒灌芜湖市。到了宋代在芜湖郊区大肆围垦农田。水落后,鸡毛山周围陆地随之扩大,人口增多商业兴起。特别是筑城之后,商业街道,相继出现。宋城的范围:东至今东门外的“鼓楼岗”,北至北门外“高城坊”,南至南门外的“南门湾”西至西门外的“大城墙根”。以及“兴隆巷”、”“打铜巷”、“米市街”、“薪市街”、“鱼市街”、“花街”、“油坊巷”、“铁锁巷”、“南正街”、“西内街”都属于宋城内的商业区。是昔日当地各行各业的集中场所。
宋城毁于南宋金元之乱,到了明朝重建的县城范围大为缩小。县志云:“弼赋门西连长街大市”,这说明这时西门外内缩,把原来的一条西门大街截断,西门内叫西内街,西门外叫长街。所谓“长街大市”原来也在宋城之内。所以形成的十里长街始于宋代建筑。因此,从宋代算起,长街迄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建都北京后,户部设置芜湖关。官府文书传送朝廷官员往来,都要经过江口,故从县衙门到江口修建了一条高出水洼地的官道,以便人马通行,在江口还建造了一所“接官厅”设有官铎站。以便送往迎来,这条官道也是青弋江的堤岸,亦作防洪设施。官道两旁,自然是开店设摊的好市场。所以西门口的长街大市,逐渐延伸到江口,形成一条“十里长街”。十里长街独擅长江特别是长河青弋江水上运输之利,这更促进了长街商业的迅速发展。县志云:“长河(青弋江)汇宣泾诸水,由东而下,直逼南城,经浮梁(老浮桥)西达于江。”长街的后沿,紧靠青弋江北岸,有徽州码头,寺码头,有头道渡、二道渡、有老浮桥、利涉桥、后来由中山桥,都通向长街,因而水陆交通,极为便利。长街货物进出青弋江,可以直达皖南的宣、泾、南、繁以及苏南地区,进出长江,可以上溯湘赣鄂川,下达宁沪苏杭,北至无、含、和、巢庐、合等地,因之商贾接踵而至,百货咸集。这就是十里长街商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