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文字
《五经文字》是由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国子司业张参编纂的一部辨正经传文字形体的书籍。张参的具体籍贯不详,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了“河间张氏”的名字,可能就是他本人。据清代学者朱彝尊考证,张参曾在开元天宝年间通过明经科考试,后成为司封郎,最终被任命为国子司业。
作品简介
《五经文字》共三卷,收录了3235个经传文字,按照偏旁部首分类,共有160个部。这些文字不仅包括《易》《书》《诗》《礼》《春秋》五经中的文字,还包括《论语》《尔雅》中的文字。每个字都标注了发音,主要采用反切的方式,同时也有一些直接标音的情况。其中许多反切与《字林》中的音相符。这部著作对于规范汉字的书写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它的分部方法并不完全遵循《说文》的规定,有些地方存在混乱之处。
初稿与发展
张参在大历十年六月经朝廷委派,负责校勘五经的文字,并将成果书写在国学讲论堂的东西厢墙壁上。此后,他又搜集了一些有疑问的文字及其异体形式,参照汉熹平石经以及《说文解字》《字林》《经典释文》等文献,整理出3235个经传文字。这些文字除了来自五经之外,还包括《论语》《尔雅》中的文字。每个字都有注音,主要是用反切的方法,但也有一些直接标音的例子。这些反切大多与《字林》中的音一致。因此,《五经文字》对于规范汉字的书写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如此,该书的分部方法并不完全符合《说文》的要求。一方面,它以偏旁形体来划分部首,另一方面,有时也会以声旁作为部首。在同一部中,有的字是以部首的形体特征归类,有的则是以部首的声音特征归类,这与分部的原则不符。此外,像廿部、十部这样的部首,其字形常常是从其他部位截取而来,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效仿。
版本流传
《五经文字》最初的版本是在国学讲论堂的东西厢墙壁上书写的,后来改为木板。到了唐文宗时期,这些文字被刻在石碑上,作为九经的一部分。清朝时期的《后知不足斋丛书》根据唐朝的石碑进行了复制,字体较大,清晰度较高,被认为是最好的版本之一。
参考资料
《五经文字》|搜集异文,矫正偏颇.原典纪古籍善本.2024-09-10
五经文字3卷附九经字样唐张参撰清乾隆影刻石经原本.个人图书馆.2024-09-10
五经文字.国学迷.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