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药研究院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创建于1930年,前身为原国民政府中央工业试验所,现为重庆市科技局直属副厅局级事业单位,是国内成立时间较早、规模较大、学科配套齐全、标本收藏最多的省级中药专业科研机构。
研究院简介
全院设有中药生药、中药种植、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毒理、冬虫夏草图、大健康创新等10个研究所(中心),9个行政职能部门、7个全资或参股成果转化实体、2个区县科研分支机构。另挂有重庆市中药博物馆牌子,馆藏药用植物、动物、矿物标本约35万份,是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纽约世界植物标本馆万维网的网络成员馆。
拥有中药鉴定学、中药生药学、中药化学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资源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药健康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中药良种选育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中药药学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药物安全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中药大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药物效应动力学与安全性评价重庆市工程实验室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重庆分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濒危药材繁育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庆市药物安全评价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重庆市中药质量分析检测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等科技服务平台,形成了中药资源、良种选育、药材种植、新药及健康产品研发、药物质量标准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涵盖中药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体系。
历史沿革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创建于1930年7月,其前身为国民党工商部在南京创建的中央工业试验所。抗战爆发后,迁来重庆市。
1946年,设立国产药物研究室,构成了中药研究所的雏型。解放后,根据中国西南地区丰富的中药资源条件,经专家论证,确定了专攻“中药宝库”的科研方向。
1957年1月更名为西南中药研究所,隶属中国医学科学院,成为全国最早专门从事中药研究的科研机构。
1963年划归四川省卫生厅领导,定名为四川省中药研究所。
1997年重庆直辖后,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划归重庆市,1998年5月7日更名为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现为重庆市科技局直属副厅局级事业单位。
2009年,经重庆市编委批准,加挂“重庆市中药博物馆”牌子,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运行模式。
特色科研
经过90余年的积累、奋斗和改革创新,研究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专业科研机构和重庆市中药研发的主要技术支撑力量之一,取得了丰硕显著的科研成果,为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开发了地奥心血康、肝康宁、白血宁、火把花根片、甲基南方大斑蝥胺片、还少丹、复脉定、天府可乐等60余个极具影响力和深受市场欢迎的中药新产品,受企业委托开发新药及各类产品数百个,推广科技成果300余项,开发的中药复方提取新工艺——高分子多孔微球吸附分离技术在全国约60%的中药制药企业中推广应用,参与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提纯率达到95%,为全国的临床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主参编《四川中药志》《重庆药用植物名录》《名贵药材鉴别》等学术专著40余部,在国际国内各级刊物发表论文2000余篇,《四川中药志》被誉为“当代本草纲目”;先后培育出“渝青1号”(青蒿)、“渝蕾1号”(湘蕾金银花)、“苕葛1号”(葛根)、“渝玄参2号”(玄参)等11个中药材新品种,技术支撑石柱黄连、酉阳青蒿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常年服务于重庆及周边省市各中药材主产区县,每年培训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人员3000人次以上,累计为中药材主产区县创造产值超过100亿元。同时,与10余个省区市及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建立了科技交流合作关系,与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1、中药生药研究所
设立有中药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民族药资源研究4个研究方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生药学重点学科和国家濒危药材繁育重点工程实验室。
2、中药种植研究所
主要从事中药良种选育及配套栽规范化培技术,药材生产适宜区划,中药种子种苗鉴定、评价及繁育技术、中药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利用、以及中药材种植技术的培训、推广等工作。设有中药栽培及生理研究、中药新品种选育研究、中药种子种苗研究、药材生物技术研究等重点研究方向。
3、冬虫夏草研究所(康定中藏药业科技有限公司)
该所主要从事高原珍稀濒危中藏药材的研究、基地建设、产品研制、生产和经营。重点进行冬虫夏草图人工培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相关产品研发,为高原珍稀濒危中藏药材繁育提供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孵化,产品研制,生产模式建立和成果推广的平台。
4、中药化学研究所
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中药化学、标准品及质量标准、新药与健康相关产品研发、天然活性产物发现与结构修饰等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中药有效成分及其标准品的研究;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民间及民族药与天然活性产物的筛选及结构修饰研究;新药开发研究(主要包括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中药急救药物、抗肝炎药物、老年病药物、抗过敏药、免疫抑制剂、降血脂药物等);中药质量评价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中药与天然产物的应用研究;健康相关产品开发研究。
5、中药制剂研究所
主要开展炮制理论研究,中药新制剂、新剂型、新技术及中药制剂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中药制剂生物药剂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等3个主要研究方向,以中药新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复方)研发及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中药新剂型(缓释、靶向、透皮等)、中药制剂新技术(乳化技术、微型胶囊化技术、包合技术等)及中药制剂关键共性问题为研究重点,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6、中药药理毒理研究所(重庆市药物安全评价中心)
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药物安全评价中心(GLP)。主要以心血管、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主要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和中药有效部位筛选为方向、以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和药物基础毒理研究为重点,同时为制药以及健康产品相关行业在中药、天然药物、生物制剂开发中提供有关药理学和毒理的技术咨询服务。重庆市药物安全评价中心目前可提供啮齿类、非啮齿类的单次和多次给药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安全性药理试验、局部毒性试验和免疫原性试验。
7、实验动物研究所
该所是我国西部首家建立的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重庆市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组成单位;与院药理毒理研究所共同组建了重庆首家通过国家GLP认证的药物安全评价机构——重庆市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GLP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国家生物产业(重庆)基地实验动物中心建设单位;重庆市实验动物(SPF)生产基地。
8、中药应用开发室
中药应用开发室创建于1980年。主要从事中药与天然产物的应用研究、中药健康相关产品开发研究等中药在非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开发研究。
研究室现有专职科技人员10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研究人员7名。现有专用办公、研究用房,建筑面积650平方米。
此外,在重庆市旅游局大力支持下,组建了“重庆市旅游健康食品技术中心”,搭建了一个重庆市旅游食品的研究、开发与技术交流的平台。
9、科技信息中心
科技信息中心(原图书馆学研究室)组建于1953年。1989年该中心被重庆市科技成果查新咨询管理中心批准为生物学、中药查新站。1999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考核,被批准为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重庆分中心。
信息中心馆藏有丰富的中医药文献,有中外文书籍15万余册。中文期刊1400多种,外文期刊1000多种。订有《全国报刊目录》、《中文科技资料目录》、CA、BA等中外文大型检索刊物,以及《维普中外文期刊全文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库》等大型文献数据库。
特色标本馆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标本馆始建于1957年,直辖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于2002年底新建了一相对独立的标本馆。1991年成为纽约世界植物标本馆万维网的网络成员馆(纽约植物园主编的《HerbariumIndex[世界标本馆索引]》第八版中确定我院标本馆代号为SM)。1999年分别被中国科协和重庆市科协首批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
“重庆市中药博物馆”挂牌后,根据市政府2009-154专题会议纪要,已开始全面启动“重庆市中药博物馆建设及中药研究院改造”工程。
标本馆馆藏有中药动植物标本共计约33万份,其中药用植物标本30万份、药材标本1.5万份、动物标本7000余份。各类标本主要采集于我国中药资源最为丰富、生物多样性及物种最具特色的中国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及西北,涉及物种6500余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总数[12,080种]的半数以上)。采集时间跨度70余年(1930~2006年),历史地记录和反映了我国西南至西部中药资源的珍贵资料,不少种类为国内乃至世界的珍稀物种,并收藏有模式标本110余份。尤其是通过我院承担国家“六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期间收集保存的专题研究标本,如川贝母、冬虫夏草图、波叶大黄、石斛、麻黄等,其中包括1000余份国家标准中药及民族药标本(“十五”国家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保存标本品种齐全、资源相关资料记载详实的特点,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博物学价值。
这些标本对了解、掌握中国西南地区、青藏高原、西北中草药资源状况,开展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及可持续利用,以及我国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在市科委资助下,已建立起馆藏标本电子检索系统。
参考资料
院况简介.重庆市中药研究院.2022-08-09
行政部门.重庆市中药研究院.20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