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泰山书院遗址

泰山书院遗址

泰山书院遗址亦称泰山上书院,北宋孙复创建。初在岱庙东南隅,名信道堂。后移泰山凌汉峰下,名泰山书院。

简介

泰山书院遗址亦称泰山上书院,北宋初孙复、石介胡瑗创建。初在岱庙东南隅,名信道堂。

后移泰山凌汉峰下,名泰山书院。庆历二年(1042年),孙复赴京任校书郎、国子监直讲,书院停办。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泰安市知州许应元拓修泰山书院,延请名师讲学。同时,事卢问之于其地建仰德堂,祀孙复、石介、胡,称三贤祠。爱新觉罗·旻宁九年(1829年),泰安知县徐宗干再次重修,并奉明御史宋焘、清大学士赵国麟入三贤祠,遂改称五贤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泰安知县朱钟琪就其地创办仰德书院。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泰安知府姚立德在泰城上河桥西创办泰山下书院,请唐仲冕前来讲学,从者甚众,盛况空前。

主要景观

五贤祠分东西两院,东院为祠,西院为讲书堂。祠后石崖上有题刻“讲书台”、“授经台”、“千秋道岸”、“能使鲁人皆好学”等,多少让人看出些儒家学府当年的影子。祠前溪畔有石亭,额书“洗心亭”,四面皆为清代人题联,似也没什么佳句。惟冯玉祥在亭内题的标语:“你忘了没有,东北地区被日本人侵占了去,有硬骨头的人应当去拼命夺回来!”看了让人血涌心热。

历史渊源

泰山书院座落在山东泰山脚下,泰山从北、东、西三面将其环抱。这里古树参天,溪流潺潺,其址东一百多米是普照寺,西二、三百米是冯玉祥将军墓。

唐朝这里叫“栖真观”,是道士、诗人周朴读书修炼的地方,他曾在此写出《三教辩道论》。宋初,胡瑗离家来泰山读书,十年不归。孙复四次举开封府进士不第,退居泰山,住泰山之阳读书、著说。当时,石介“丁父母忧”,耕徂徕山下,在家乡教授《易》,已闻名山东省。他见孙复后,敬其学识,拜之为师。景四年(1037),他们在岱庙东南的柏林地建起学舍,孙复为之起名,叫“信道堂”,并作《信道堂记》一文,称其志在于发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学舍建成后不久,由于柏林地并入庙内,即今岱庙内的汉柏院,便迁往栖真观。

泰山书院之名,见于康定元年(1040)石介的《泰山书院记》一文。记中石介尊称孙复为“泰山先生”,把他与孟子相提并论,说他“于泰山之阳起学舍齐堂,聚先圣之书满屋,与群弟子而居之”(《徂徕集》卷19)。这篇记文曾刻石碑立于讲堂西边的石壁上。胡瑗在此读书,孙复、石介在此讲学,八方学子慕名而来,以后成为著名人物的祖无择、姜潜、张洞等也来到这里,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也前来讲学,书院进入鼎盛时期。

历史地位

泰山书院是“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读书、讲学的地方,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祖望曾言:“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宋元学案》卷首)安定,即是胡瑗;泰山,即为孙复。他们是宋代理学的先驱,并且,从其笃实、刚健的学风看,与当时实行庆历新政范仲淹一起,也是开宋代崇尚实践实功的学术风气之先河的大学者。

参考资料

泰山书院遗址.www.taian.gov.cn.2010-11-01

常大群: 宋代的泰山书院.www.findart.com.cn.2010-11-02